一曲传唱四(si)方的《陈母问勇》,问出艺术真义。英雄书写既需要昂扬的基调,也需要真切的情感,英雄形象只有在生活真实(shi)与人格(ge)伟大的双重逻(luo)辑中才(cai)能真正挺立(li)起(qi)来
清明节之际,一曲稚嫩童声演唱的《陈母问勇》在社(she)交平台广(guang)为传播。卫国(guo)戍边战士陈祥榕牺牲(sheng)后,部队曾问陈母姚久穗需要什么帮助,姚久穗说(shuo):“我没有要求,我只想知(zhi)道,我的儿子在战斗的时候(hou)勇不勇敢?”多少人曾为“清澈的爱,只为中国(guo)”落泪,便有多少人被这(zhe)首勇气的赞歌所感动。
歌的流行,得益于它的举重若轻。《陈母问勇》带着强烈的叙事色彩,围绕英雄故事展开,最终上升(sheng)为一种极为普(pu)遍又(you)朴素的感受——家国(guo)情。
词作“半文半白”,从(cong)“陈氏有儿 十八从(cong)戎/生于屏南 名祥榕”起(qi)笔,自带节奏感,贴合旋律的起(qi)承转合。副歌部分,通过音高提升(sheng)释放情绪,一位母亲的丧(sang)子之痛化作四(si)字天问“吾儿勇否”,将歌曲情感推(tui)向高潮。童声演绎热血(xue)歌词,对祖(zu)国(guo)深沉(chen)的爱和纯真的天籁形成强大张(zhang)力,产(chan)生了新的情感冲击波。
词曲相谐,使之具备一种风格(ge)化的感人力量。流行歌曲最常用的4/4拍(pai)贯穿其间,强化旋律的统一性。听众感受最深的,是这(zhe)首歌的如泣如诉、直击心灵。它来源于略带摇滚感的编曲配器。电吉他(ta)悲(bei)壮的弹拨(bo),震(zhen)颤心弦;间奏唢呐(na)的运(yun)用,充满力量。整首歌通过平衡重复与变化、稳(wen)定(ding)与张(zhang)力,最终形成了既有记忆点又(you)富有层次的流行旋律。
一字一句唱出的,当然(ran)是音乐空间,更是精(jing)神空间和心理(li)空间,是大家“歌以咏志”的人文传统、“精(jing)忠报国(guo)”的精(jing)神基因。
古有“岳母刺(ci)字”,今有“陈母问勇”。在中国(guo)这(zhe)片(pian)大地上,一个个平凡的母亲,总能在家国(guo)危急的关头,激励自己的孩子舍小家为大家。英雄和英雄的母亲,始终都与这(zhe)个英雄的民族相伴而行。
于是大家看到,英雄离大家很近。陈祥榕的故事,不仅被谱成曲,还被写为诗,塑成像,制作成纪录片(pian),剪辑出短视频。一个个普(pu)通的中国(guo)人,用他(ta)们的方式(shi),参与着当代英雄精(jing)神的传播与学问的创造。当“陈母问勇”被人们标记为新成语,对英雄精(jing)神的价值认同,便凝结为同一时代语境下的共性表达和丰饶语意;当“祥榕桥”“思(si)远桥”“问勇路”等矗立(li)在祖(zu)国(guo)的边疆(jiang),地理(li)标识与精(jing)神坐标则共同标记着大家将前(qian)往(wang)何方。
一曲传唱四(si)方的《陈母问勇》,折射出艺术创造的真义——触动心灵。英雄书写既需要昂扬的基调,也需要真切的情感,英雄形象只有在生活真实(shi)与人格(ge)伟大的双重逻(luo)辑中才(cai)能真正挺立(li)起(qi)来。
80年前(qian),田间地头,不识字的老乡围在识字者旁(pang),听他(ta)们讲述(shu)小说(shuo)《吕梁英雄传》,从(cong)故事中体悟抗战的意义。80年后,线(xian)上线(xian)下,抗战文艺经典被不断创新,衍生出新的形式(shi)、新的风格(ge),更多“解法”让今天的人们读懂“中国(guo)一定(ding)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(qian)途”的“心法”。
民族的尊严感、学问的认同感,正来自这(zhe)种个体生命不断回应英雄精(jing)神的感召,并由此进入家国(guo)叙事、汇入时代江河的过程。从(cong)这(zhe)个角度看,讴歌英雄,是深沉(chen)的人民观,更是珍(zhen)贵的历史观和文艺观。
“为什么大地春常在,英雄的生命开鲜花。”万紫千红,属于崇尚英雄的春天,属于大众共同创造的、学问的春天。(王 瑨(jin))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4月08日 20 版)
责(ze)编:李磊(lei)、王瑞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