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公众号“国家文物局”消(xiao)息,4月23日至24日,由中国文物报社、中国考古(gu)学会主办的2024年度(du)全国十大考古(gu)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。经项目汇报会、综合评议,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4年度(du)全国十大考古(gu)新发现。
国家文物局副局长乔云飞宣布四川资(zi)阳(yang)濛溪河遗址群、浙江仙居下(xia)汤遗址、甘肃临洮(dao)寺洼遗址、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、湖北黄陂(bei)盘(pan)龙城遗址、陕西宝(bao)鸡(ji)周原遗址、北京房山琉璃(li)河遗址、安(an)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、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、新疆喀什(shi)莫尔寺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(du)全国十大考古(gu)新发现。
习大大(ping)总书(shu)记高(gao)度(du)重视中华(hua)优秀传统(tong)学问的传承和弘扬(yang),2024年一如既(ji)往地重视和关心文物考古(gu)工作。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,就建设学问强国、健全学问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提(ti)出明(ming)确要(yao)求。在地方调研期间,习大大(ping)总书(shu)记考察了麦积山石窟、宝(bao)鸡(ji)青铜器博物院、云梦县博物馆(guan)等文博单位,强调要(yao)深(shen)入推进考古(gu)等工作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深(shen)化学问体制机制改革(ge)作出战略部署,指引文物考古(gu)事业(ye)奋进新征程(cheng)。
乔云飞表示(shi),2024年中国考古(gu)趁势而(er)为、砥砺前(qian)行。三部委联合发文加强考古(gu)和大遗址保护用地保障,中外联合考古(gu)专项规划、《推进考古(gu)研学高(gao)质(zhi)量发展的引导意见(jian)》印发。过去一年,国家文物局批复(fu)实(shi)施1740项考古(gu)发掘项目,18个“考古(gu)中国”在研项目统(tong)筹推进,中华(hua)文明(ming)探源工程(cheng)第五(wu)阶段即将结项,夏商文明(ming)研究工程(cheng)正式(shi)启动(dong),考古(gu)工作影响力持续提(ti)升。入选2024年度(du)全国十大考古(gu)新发现的项目,是过去一年田野(ye)考古(gu)工作的突出代表,涵盖了人类起源、中华(hua)文明(ming)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(cheng)、夏商周考古(gu)、统(tong)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、佛教考古(gu)等多个领域,进一步(bu)实(shi)证中华(hua)文明(ming)突出特性。
终评会评委通过抽签方式(shi)从评审委员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,21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(gu)研究所、中国科学院古(gu)脊椎动(dong)物与古(gu)人类研究所、北京大学等单位。本(ben)届推介活动(dong)共收到(dao)30个参评考古(gu)项目,经过初评、终评等环节选出2024年度(du)全国十大考古(gu)新发现。
2024年度(du)全国十大考古(gu)新发现(按年代早晚排列)
四川资(zi)阳(yang)濛溪河遗址群
发掘单位:四川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院、中国科学院古(gu)脊椎动(dong)物与古(gu)人类研究所
项目负责人:郑喆(zhe)轩
基本(ben)情况
东亚(ya)现代人的由来是学术界与公众聚焦的热点问题,以四川省资(zi)阳(yang)市濛溪河遗址为代表的濛溪河遗址群,为揭开这个谜题提(ti)供了系统(tong)性全新证据。
濛溪河遗址群第一地点(即濛溪河遗址)发现于2021年,面积约1.2万平(ping)方米。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2022年至2024年,四川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(gu)脊椎动(dong)物与古(gu)人类研究所开展考古(gu)发掘,共发掘300平(ping)方米,其中2024年发掘面积50平(ping)方米,已(yi)累计出土编号石器、化石标本(ben)1.51万件,大中型木质(zhi)遗物0.21万件,收集各类土样1.79万份(已(yi)浮选1.27万份),挑选植物种子及果(guo)实(shi)等6.22万件,石制品与化石碎屑20.2万件。同步(bu)调查确认了包含86个遗址点的濛溪河学问类型的遗址群,广泛分布在沱江和涪江流域的浅丘地貌区,其学问面貌是以硅化木为主要(yao)石器原料,制作以刮削器为主的小型石器组合为;并同步(bu)发现硅化木原料点120余处(chu)。
考古(gu)队坚持问题导向和保护同步(bu),联合国内外权(quan)威专家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,其中测年显示(shi)遗址处(chu)在距今8万~6万年,是现代人演(yan)化的关键阶段;同时,遗址饱水的埋藏环境极为罕见(jian)地保存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远古(gu)社会,是国际罕见(jian)的同时包含丰(feng)富石器、动(dong)物与植物遗存的“全科型”遗址,是现代人起源扩散阶段唯一发现有丰(feng)富植物的遗址,并确认了系列国内国际最早阶段的行为现代性证据。
浙江仙居下(xia)汤遗址
发掘单位:浙江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、仙居县学问遗产保护中心
项目负责人:仲召兵
基本(ben)情况
下(xia)汤遗址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(xia)汤村。遗址坐落在灵江上游一处(chu)盆(pen)地中央的自然台地上,高(gao)出周边农田1~2米,东西临水,南距灵江约2公里。
遗址发现于1984年;2015年,浙江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对其进行勘探;2018年,进行正式(shi)考古(gu)发掘;2023年,纳入“考古(gu)中国——长江中下(xia)游早期稻(dao)作农业(ye)社会的形成研究”课题,目前(qian)累计发掘面积2250平(ping)方米。
历(li)年的工作表明(ming),下(xia)汤遗址为一处(chu)重要(yao)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。遗址平(ping)面呈不规则圆(yuan)形,面积约3万平(ping)方米,学问层堆积厚达2.5米,包含上山学问、跨湖桥学问、河姆渡学问、好(hao)川学问四个阶段,遗址绝对年代约BP9300~BP4000年。
考古(gu)揭示(shi)了距今9000年前(qian)后下(xia)汤遗址上山学问中晚期中心台地、外围人工土台、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及其动(dong)态发展过程(cheng)。遗迹现象丰(feng)富完备,包括环壕、人工土台、器物坑(keng)、灰坑(keng)、房址、墓葬(zang)、食物加工场、红烧土“广场”遗迹,沟槽、沟渠、道路等,初步(bu)勾勒了下(xia)汤远古(gu)村落的生活图景。
甘肃临洮(dao)寺洼遗址
发掘单位: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(gu)研究所、甘肃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
项目负责人:郭志(zhi)委
基本(ben)情况
马家窑学问是黄河上游最重要(yao)的考古(gu)学学问之一,主要(yao)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(dao)河、湟水、渭河一带,范围涉及今甘、青、宁、川、陕等省区,以彩陶生产和使用为鲜明(ming)特色,距今约5000至4000年。马家窑学问创造了史前(qian)彩陶艺术的巅峰(feng),对中华(hua)文明(ming)产生了持久且深(shen)远的影响,其考古(gu)工作在中华(hua)文明(ming)探源研究中具有填补西北地区空白的重要(yao)意义。
寺洼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临洮(dao)县寺洼山村,为寺洼学问命名地。遗址西靠(kao)九龙山,面向洮(dao)河,面积约200万平(ping)方米。1924年,安(an)特生首次发现该遗址,1945年夏鼐(nai)在此开展考古(gu)发掘。2018-2024年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(gu)研究所、甘肃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联合在遗址开展7次发掘,揭露面积近4000平(ping)方米,发现并发掘出马家窑学问大型聚落和寺洼学问大型墓地。
马家窑学问大型聚落位于遗址中东部,现已(yi)发现三重长方形布局的“围壕(沟)”、近百座房址、大量灰坑(keng)窖穴、十余座陶窑和数座墓葬(zang),另有疑(yi)似“道路”和大面积“人工堆土”的线索,时代从马家窑类型延(yan)续到(dao)半山类型,在多个方面取得重要(yao)突破:
首次发现史前(qian)时期三重长方形布局的大型“围壕(沟)”。“围壕”内侧(ce)内涵丰(feng)富,发现多处(chu)手(shou)工业(ye)生产生活区。“围壕”外侧(ce),发现疑(yi)似“道路”和大面积“人工堆土”。首次发现马家窑学问半山类型大型聚落。首次确认马家窑学问高(gao)等级(ji)、中心性聚落。
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
发掘单位: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、兰州大学资(zi)源环境学院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(gao)原研究所、北京大学考古(gu)文博学院、国家文物局考古(gu)研究中心
项目负责人:夏格旺堆
基本(ben)情况
青藏高(gao)原的新石器化、定居化、农牧化、人群迁徙和学问交流等议题是国际学术界高(gao)度(du)关注的热点问题。2018年开始,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(gao)原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联合,围绕着上述这些问题,结合第二次青藏高(gao)原综合科考开展了一系列田野(ye)工作。2019年,首次发现该遗址。2020年至2024年,经国家文物局批准,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(gao)原研究所、兰州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国家文物局考古(gu)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开展了5个年度(du)的田野(ye)发掘工作。
玛不错遗址位于中印、中不边境的西藏中南部康马县嘎拉乡政府驻地东北面的玛不错湖岸,地处(chu)喜马拉雅中段北翼的高(gao)原,海拔4410-4430米。
玛不错遗址的发现与研究,第一次突破了西藏新石器化进程(cheng)的时空范围。该遗址是目前(qian)所知青藏高(gao)原中南部海拔最高(gao)、年代最早、延(yan)续时间最长、学问序列最清晰、自身(shen)学问特色鲜明(ming)的一处(chu)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。
玛不错遗址发现的众多外来遗存,如稻(dao)、粟、黍、海贝、象牙、羊、青铜器、滑石珠、费昂斯、红玉髓等,不仅填补了跨区域学问交流的诸多空白,而(er)且对于研究极端环境中本(ben)土学问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(yao)参考意义。
玛不错遗址是西藏中部地区发现超过距今4000年前(qian)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,不仅为构建史前(qian)西藏社会历(li)史和考古(gu)学学问序列提(ti)供了重要(yao)实(shi)物资(zi)料,而(er)且为中国各民族交往、交流、交融(rong)与中华(hua)文明(ming)多元一体的形成提(ti)供了可(ke)信的佐证。
湖北黄陂(bei)盘(pan)龙城遗址
发掘单位:武汉大学、湖北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院、武汉市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、盘(pan)龙城遗址博物院
项目负责人:孙卓
基本(ben)情况
盘(pan)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西北郊,现行政规划隶属(shu)武汉市黄陂(bei)区盘(pan)龙城经济开发区叶店村。遗址地处(chu)江汉平(ping)原东北缘,南邻长江的支流府河,东距长江干流仅10余千米。盘(pan)龙城遗址发现于1954年,并在上个世纪七、八(ba)十年代展开过较大规模的考古(gu)发掘,由此揭示(shi)出遗址为商代早期的一处(chu)大型城市聚落,学问面貌属(shu)于中原学问系统(tong)。盘(pan)龙城遗址的发现不仅实(shi)证黄河、长江文明(ming)的统(tong)一性发展,也表明(ming)长江流域也为中华(hua)文明(ming)的摇篮。盘(pan)龙城也因此成为探索长江中游文明(ming)进程(cheng)的关键遗址。
自2013年开始,在国家文物局考古(gu)中国项目“长江中游文明(ming)进程(cheng)研究”支撑之下(xia),武汉大学历(li)史学院、湖北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院、武汉市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、盘(pan)龙城遗址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(gu)队,围绕盘(pan)龙城城市聚落性质(zhi)和长江中游早期文明(ming)进程(cheng)这一学术目标,践行大考古(gu)工作思路,十年逐一城,对盘(pan)龙城遗址展开了持续性的考古(gu)工作。
盘(pan)龙城遗址的发掘,揭示(shi)城市聚落变迁,展现长江中游早期文明(ming)进程(cheng);重建遗址古(gu)代景观,认识地区水文变化与聚落环境;探索石构工程(cheng)遗迹,体现城市复(fu)杂结构与突出规格。
陕西宝(bao)鸡(ji)周原遗址
发掘单位:陕西省考古(gu)研究院、北京大学考古(gu)文博学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(gu)研究所
项目负责人:种建荣
基本(ben)情况
周原遗址位于陕西省宝(bao)鸡(ji)市岐山、扶(fu)风两县北部交界处(chu),总面逾30平(ping)方公千米,是最大的先周学问聚落和西周都邑(yi)聚落。周原考古(gu)队近年把探索城垣(yuan)结构、道路网络、池渠水系、建筑群落作为田野(ye)考古(gu)的“金钥匙”与“总开关”。通过“大范围追踪(zong)性钻探”与“重点部位针对性发掘”,2020年以来累计发掘面积5200平(ping)方米,实(shi)现了聚落考古(gu)的大突破。
周原遗址的发掘,完整揭露2座先周与1座战国时期大型夯土建筑,可(ke)确认周原遗址是先周都邑(yi)。发掘团队发现了建造于不同时期三座西周城垣(yuan),初步(bu)揭示(shi)了周原聚落的城垣(yuan)结构,大致厘清了周原都邑(yi)的空间结构和布局,将以往零(ling)散的大型建筑、铜器窖藏、墓葬(zang)等纳入了不同层次的城市空间。
北京房山琉璃(li)河遗址
发掘单位:北京市考古(gu)研究院、北京大学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(gu)研究所、北京考古(gu)遗址博物馆(guan)
项目负责人:郭京宁
基本(ben)情况
琉璃(li)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(li)河镇,地处(chu)大石河北岸,主体为西周时期遗存,分布范围约5.25平(ping)方公里,包括董家林、黄土坡、刘李店、立(li)教、洄城等村,也是燕山南麓地区目前(qian)所知面积最大的西周遗址。
2019年以来,共勘探80余万平(ping)方米,新发现西周时期夯土基址、灰坑(keng)、墓葬(zang)等各类遗迹930余处(chu);共发掘3400平(ping)方米,包括外城墙、外城壕、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处(chu)、大型夯土井2处(chu)、墓葬(zang)52座及小型房址、灰坑(keng)等。
该遗址外城壕和城墙明(ming)确了遗址的两重城垣(yuan)结构。该遗址的大型夯土设施揭示(shi)了高(gao)等级(ji)建筑群的规模与结构。此外,成组大型墓葬(zang)确认了燕侯家族墓地,平(ping)民墓地探索了西周基层社会组织结构。
安(an)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
发掘单位:安(an)徽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、国家文物局考古(gu)研究中心、厦门大学历(li)史与学问遗产学院、山东大学考古(gu)学院
项目负责人:宫希成
基本(ben)情况
武王墩墓位于安(an)徽省淮南市三和镇,是一处(chu)战国晚期楚国大型墓地。经考古(gu)勘探确认,武王墩墓地存在独立(li)陵园,陵园坐落于一条南北向的岗地之上,占地约150万平(ping)方米,四周由围壕围合而(er)成,围壕周长近五(wu)千米。陵园除(chu)主墓一号墓,还分布有大型车马坑(keng)、大型陪(pei)葬(zang)墓、祭祀(si)坑(keng)等相关遗存。
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、等级(ji)最高(gao)、结构最复(fu)杂的大型楚国高(gao)等级(ji)墓葬(zang),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高(gao)等级(ji)陵墓制度(du),以及楚国东迁后的历(li)史学问,提(ti)供了系统(tong)性的考古(gu)资(zi)料。经过近五(wu)年的考古(gu)勘探、发掘、整理(li)、研究,结合文献(xian)史料综合分析,一号墓墓主人是《史记·楚世家》中记载(zai)的楚考烈王“熊元”,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(ti)供了一个重要(yao)的时空坐标。
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
发掘单位:云南省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、晋宁区文物管理(li)所、云南大学
项目负责人:蒋志(zhi)龙
基本(ben)情况
河泊所遗址地处(chu)滇池盆(pen)地最肥(fei)沃的东南湖滨冲(chong)积平(ping)原,东靠(kao)关岭,西临滇池,遗址总面积约12平(ping)方公里,核心区约3平(ping)方公里,东北距出土 “滇王之印” 的石寨(zhai)山古(gu)墓群仅700米,是云南高(gao)原已(yi)知规模最大、延(yan)续时间较长、学问内涵较丰(feng)富的商周至汉晋时期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。
河泊所遗址所在的云南滇中地区,是石寨(zhai)山学问(俗称滇学问)的核心分布区。二十世纪五(wu)六十年代对石寨(zhai)山古(gu)墓群进行的四次考古(gu)发掘,揭示(shi)了石寨(zhai)山学问的独特面貌和丰(feng)富内涵,明(ming)确了石寨(zhai)山古(gu)墓群是古(gu)滇国最高(gao)等级(ji)墓地,实(shi)证了文献(xian)中有关滇国历(li)史的记载(zai)。
2014年,“石寨(zhai)山古(gu)墓群考古(gu)工作计划”获批实(shi)施,围绕石寨(zhai)山古(gu)墓群和河泊所遗址持续开展考古(gu)工作。截(jie)至2024年12月,遗址累计发掘面积10000平(ping)方米,出土各类遗物9000余件。
新疆喀什(shi)莫尔寺遗址
发掘单位:中央民族大学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
项目负责人:肖小勇
基本(ben)情况
莫尔寺遗址位于新疆喀什(shi)市东北33公里处(chu),坐落在固(gu)玛塔格山东南洪积台地上,是我(wo)国古(gu)代西域城国疏勒的重要(yao)佛教寺院遗址,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自2019年起,中央民族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(gu)研究所对该遗址开展了6次发掘,取得了诸多重大收获。
这是迄今发现我(wo)国最西部、年代最早、延(yan)续时间长且发展演(yan)变清楚、保存较完整的大型地面土建筑佛寺遗址,是早期大型地面佛寺的典型代表,提(ti)供了我(wo)国早期佛寺布局及其发展演(yan)变的样本(ben),推进了古(gu)疏勒及丝绸(chou)之路佛教考古(gu)和我(wo)国早期佛寺起源研究。
该遗址地处(chu)丝绸(chou)之路南北两道交汇处(chu),佛教东传我(wo)国第一站,融(rong)合了印度(du)、犍陀罗、中亚(ya)、当地和中原多种学问元素,诸多迹象有理(li)由以之与武周时期建造的汉大云寺关联,当地特色和中原影响表明(ming)佛教进入西域伊始就开启了中国化进程(cheng),提(ti)供了佛教中国化的新模式(shi),印证文明(ming)交流互鉴和中华(hua)文明(ming)的包容性。
该遗址实(shi)证多元宗教并存和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(li),对铸(zhu)牢中华(hua)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