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《您的声音》主(zhu)创(chuang)与观众合影 |
羊(yang)城晚报记者 李(li)丽(li) 实习生 黄伊羚
纪录影片《您的声音》近日来(lai)到暨南大学。这部聚焦北京“接诉即办”改革实践的影片吸引了学生观众们的关注,放映结(jie)束后,他们与主(zhu)创(chuang)展开了热烈交流。
北京12345政府服务热线一天(tian)要(yao)接6万个电话,为什(shi)么选故事的时候,却选了停车难(nan)和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这样(yang)的“小事”?对此,该片总导演徐洁勤说明:“越是(shi)宏观的主(zhu)题,越需要(yao)一个小的切口,大家才能感同(tong)身受。停车难(nan)和加装电梯看似是(shi)简单的‘小事’,但它们是(shi)很多人都经历过的,而且这两件事实际上跟(gen)这个城市的治理系统息息相关。”
纪录影片跟(gen)影片一样(yang),要(yao)经过后期剪辑。如何(he)在艺术的角度上无限趋近真实?这也是(shi)学生观众感兴趣之处。对此,徐洁勤指出,“跟(gen)拍”和“预判(pan)”同(tong)样(yang)重要(yao)。“比如加装电梯的事,大家想表达(da)的是(shi)这件事最后推(tui)进了政策的改革,即使大家刚开始并不知道这栋(dong)楼它最后到底能不能装上。当(dang)然大家倾向于(yu)能装上,但是(shi)大家也设置了一条底线——即便最后加不成,它也没有偏离我想表达(da)的主(zhu)题,因为每一方的权益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保障。”
摄影引导桑琪则告(gao)诉学生们,他在整(zheng)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都“机器(qi)不离手”。比如社工小沈(shen)帮(bang)忙老旧小区加装电梯,当(dang)时有个老爷子过来(lai)夸(kua)他:“你就好比抹布,政策就好比洗涤灵(ling),你们蘸着洗涤灵(ling)就把事情(qing)抹了。”剧组后来(lai)都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妙,是(shi)编剧都编不出来(lai)的内(nei)容。而当(dang)时老爷子说这话时,剧组其实早就收工了,幸好桑琪没有放下摄像机,才拍下了这一幕。
有学生提问,如何(he)看待纪录影片素来(lai)不如故事片受欢迎(ying)的困境?徐洁勤回答:“纪录影片被接受,本(ben)身就需要(yao)一个过程。今天(tian)大家能来(lai)看这部影片,这已经是(shi)一种进步。那天(tian),大家跟(gen)12345的基(ji)层工作人员交流的时候,他们说了一句话,我印象很深刻:了解是(shi)理解的开始。大家为什(shi)么做这样(yang)的纪录片?它既不会让你痛哭流涕,也不会让你出离愤慨。但那些引起你强烈情(qing)绪的是(shi)影片,并不是(shi)大家真正的生活。这部影片上映之后,有社区反映,当(dang)地有个老太太跟(gen)他们道歉了,她说自己从来(lai)不知道,原来(lai)她打一通电话,背(bei)后要(yao)经历那么多人的辛苦。”
还有学生尖(jian)锐提问,故事讲述的是(shi)北京的故事,如何(he)吸引全国观众的注意?徐洁勤说:“影片拍出来(lai),不仅仅是(shi)北京的事。因为反馈不仅在体制内(nei),还发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(nei)。比如大家看评论(lun),发现很多高赞(zan)评论(lun)来(lai)自广州、上海、杭州。还有人问,12345在北京这么好用,大家这里什(shi)么时候有?这些声音也会反馈到政府系统。任何(he)事情(qing)的形成都是(shi)需要(yao)一定(ding)时间(jian)和渐进过程的,但发出声音很重要(yao)。北京做好了,就能辐射更多的城市。最终,大家所有人都会参与到自己城市的治理中来(lai)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