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照(zhao)顾家中长辈一样照(zhao)顾古树
张腾扬 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4月19日第 08 版)
正定(ding)县政府广场(chang)的两棵古槐。
梁子栋(dong)摄
正定(ding)的春天,阳光明(ming)媚。
南城门楼上升起(qi)朝阳,将屋檐的影子洒在城内青石板路上。由南向北,蜿(wan)蜒行至常山西路政府广场(chang),一株元末明(ming)初(chu)的巨大古国(guo)槐闯入眼帘。树干粗壮,需(xu)双人合抱(bao);树冠繁(fan)茂,如撑开(kai)的巨伞。六百余载光阴,在它虬(qiu)曲的枝干上刻下(xia)细密的沟壑。犹如一位慈祥(xiang)的老者(zhe),古槐树默默凝(ning)望(wang)着这座城市的发展。
几乎(hu)每(mei)天,赵(zhao)爱(ai)华都会来到(dao)这棵古槐下(xia),打声招呼,细细察(cha)看一番。53岁的他,是河北省正定(ding)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(zhi)法局市政园林服(fu)务中心园林站副站长,负责古树的保护工作。
老赵(zhao)观察(cha)着虬(qiu)枝上初(chu)绽的新芽。“这古树也需(xu)要‘体检’,像人一样。树体稳固性(xing)咋样、长势好(hao)不好(hao)、影响根系生长的土壤质量如何,这些都要时时留意(yi)。”他说,古树保护从“体检”到(dao)日常维护都有详(xiang)尽措施,要像照(zhao)顾家中长辈一样照(zhao)顾古树,“精(jing)心诊疗,‘喂饭’‘沐浴’‘理发’……”
学问是一座城市的魂魄。正定(ding)历史悠久,早(zao)在新石器时代(dai)便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。自北魏至清末,正定(ding)一直是郡、州、路、府治所。正定(ding)古城内,保留着瑰(gui)玮灿烂的学问古迹,“三山不见九桥不流”“九楼四塔(ta)八大寺,二(er)十四座金牌坊”……隆兴寺的梵音、开(kai)元寺塔(ta)的剪影、古城墙的残垣,皆是历史学问的信物。比砖石更沉默的,则是那一棵棵扎根于此的古树。譬如政府广场(chang)上的老国(guo)槐,见过真定(ding)府署的朱门开(kai)合,听过战(zhan)马嘶鸣,也庇佑过树下(xia)嬉戏的孩童。
20世(shi)纪80年代(dai)初(chu),正定(ding)县委请来省林业部门的专家,对县委大院门口的两棵槐树进行鉴定(ding),发现老国(guo)槐竟是明(ming)洪武十年(1377年)修复真定(ding)府署时所植。于是,古树被围上铁栏,挂上标牌。就是从这两棵古槐开(kai)始,正定(ding)第一次对全县的古树进行了普查。那次普查发现,全县共(gong)有百年以上古树数十株,树龄最长者(zhe)有1300多年。
自政府广场(chang)向东,来到(dao)隆兴寺。各式古树名木,与庄严的庙宇相得益彰。“攀松古藤”为古刹一景(jing)。暮春时节,一串串花(hua)卉如瀑布般垂挂,紫(zi)中带蓝,灿若云(yun)霞。清乾隆十三年(1748年)《隆兴寺志》记(ji)载,攀松古藤“盘绕古松之上,高二(er)丈五尺,形如伞盖”“春季花(hua)发,香气袭人”。
大悲阁殿(dian)后东侧,矗立着正定(ding)最古老的树,树龄1300多年,树高约(yue)12米,被称(cheng)为“寿槐”“福树”。戒坛前的两棵千年古槐,东槐盘根错节,遒劲有力(li),如“盘龙”,西槐树冠舒展,雍容华贵,若“华凤”,被称(cheng)为“姻缘树”。
1982年11月,正定(ding)县公布了古树名木的名单(dan),统一在古树周围做(zuo)了栏杆和标牌。从那时起(qi),古树开(kai)始有人巡护了,打药、浇水、剪除枯枝……
古树保护与修复,是一场(chang)与时间的较量。
随着年岁增长,古树大都会出现空心现象,树心有空洞后易(yi)积(ji)水,造成树干进一步腐烂,连带树皮脱落。2000年前后,正定(ding)采用当时的先进技(ji)术,对空洞古树进行紧急修复。先把(ba)空洞里腐烂的部分去(qu)掉(diao),然后消毒,用发泡胶(jiao)把(ba)空洞填满,使其不再存水。接下(xia)来是植皮,给古树贴上其他树的真树皮。
古树修复专家刘(liu)伟(wei)利先容(shao),为最大程度减少修复对古树造成的影响,近年来,技(ji)术在不断迭(die)代(dai)更新。树洞内多采用钢龙骨支撑,外部则用仿真树皮补上树洞,看起(qi)来与原有的树皮几近一致。仔细观察(cha),仿木塑料树皮与原树皮之间特(te)意(yi)保留了一定(ding)的缝隙,以免对原树皮的生长造成阻碍。
正定(ding)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修复工作上,秉持着“一树一策”的理念。政府广场(chang)西侧国(guo)槐较矮,外部直接用钢管支撑;广场(chang)东侧洋槐较高,所以用钢丝绳进行拉(la)纤。倘若凑近细瞧,会发现每(mei)根钢丝绳与树枝接触之处,都贴心地隔着一层橡胶(jiao)垫,避免钢丝绳勒坏树皮。而无论是钢管还是钢丝绳,都巧妙地隐匿(ni)于树枝树冠中,不仔细看发现不了,保证了古树整体面貌的自然美(mei)观。
不仅如此,古树树干附近的土壤中,人们还打下(xia)若干透气孔,并放置管道。管道直径通常为5—10厘米,直达树根深处,为根系输送新鲜空气,也适时输送营养液。不少古树周边还安装(zhuang)了摄像头(tou),全方位守护着古树的安全。
市政园林服(fu)务中心安排(pai)了专门的管理人员,对古树名木进行动态管理和定(ding)期巡查。全县古树名木都建立了电子“健(jian)康”档案,每(mei)棵树的树种、位置、树龄、树高、胸径、冠幅(fu)等都有详(xiang)尽记(ji)录。标志牌也进行了更新,上面醒目地公示了监管单(dan)位及电话。标志牌就如同古树名木的“身份证”,既方便人们详(xiang)细了解古树相关信息,又能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管理作用,让全社会共(gong)同参与到(dao)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