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陈(chen)嫣婧
滕(teng)肖澜,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,著有小说集《十(shi)朵玫瑰》《这无法无天的爱》等;长篇小说《城里的月光》《乘风》《心(xin)居》等。《美(mei)丽的日子》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,《心(xin)居》入选2020年度“中国好书(shu)”。《平衡》是她(ta)的最(zui)新长篇小说,以飞机平衡室的日常为故事背景(jing),凭借细腻的笔触、幽默的语言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(cha),描写出以“家”和“职场”为空间的当代上海人生活的样本和哲学,提出每个(ge)人的“人生永远都在寻求某种(zhong)平衡”。
上海作家滕(teng)肖澜曾在浦东(dong)国际机场工作多年,但把自己曾经的职业生涯(ya)直接作为背景(jing)写进长篇小说里,《平衡》应该还是第一次。相比(bi)之前同(tong)样涉及航空题材的长篇小说《乘风》,面目已大有不同(tong)。
走出舒适区
小说延续着她(ta)一贯的叙事及话语风格,在微妙的氛围与(yu)徐(xu)徐(xu)展开的故事情节(jie)中,不动声色地勾(gou)勒出当代生活的复杂性。因编辑已有几部(bu)小说先后被改编成了电(dian)视剧,如《城中之城》《心(xin)居》等,于是在阅读此部(bu)新作时(shi),笔者也(ye)下意识地揣摩了一下改编的可能,觉得(de)似乎存(cun)在一些难度。比(bi)如,这是编辑首次只使用一个(ge)动词来为她(ta)的小说命(ming)名,显然,她(ta)想强(qiang)调的是“平衡”这种(zhong)状态,而(er)又虚化它所指向的具体实在的对象,这本身就为长篇小说的写作如何更合理地处理虚与(yu)实的问题构成一些挑(tiao)战。
此外(wai),《平衡》是第一人称叙事,视角单一化,这也(ye)与(yu)编辑以往(wang)所擅长的书(shu)写方式有些差(cha)异。通过群像(xiang)描写,用全局式的视角表现当代生活的烟(yan)火气和日常性,这几乎成为滕(teng)肖澜新海派(pai)小说创作的固定路数,从(cong)内容上看,新作似也(ye)没(mei)有全然悖离,但主人公葛向阳作为展开叙事唯一的支点和重(zhong)心(xin),是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加以打(da)磨塑造的,总之,是个(ge)费功夫(fu)的、有难度的人物。就这两点便(bian)可看出,编辑想要在这部(bu)作品中实现某种(zhong)突破(po)和转(zhuan)变,走出舒适区。
平衡这个(ge)意象,就其最(zui)实在的层(ceng)面上,指的是航运工作体系中的一个(ge)技术性工种(zhong),主要负责飞机的载(zai)重(zhong)平衡,需要考虑到客舱和货(huo)舱中具体客人和货(huo)物的重(zhong)量及体积,并根据不同(tong)机型的不同(tong)空间特征进行分配,这是编辑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干过多年的工作,因此有着深入的个(ge)人经验的支撑。载(zai)重(zhong)平衡虽属于“幕后工作”,但在飞行安全方面却起着相当重(zhong)要的作用,它很考验工作人员的掌(zhang)控(kong)力和空间想象力,一张(zhang)无懈可击的载(zai)重(zhong)平衡表甚至能决定一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生死命(ming)运。
小说的男主人公葛向阳是一名优秀的平衡员,单位里的业务骨干,不仅工作干得(de)漂亮,甚至能将这一工作的各项特征、步骤(zhou)描绘得(de)扣人心(xin)弦,极富浪漫主义色彩(cai)。他(ta)珍视这项工作,除(chu)了它本身带来的价值感,更多的是享受作为一个(ge)平衡员那种(zhong)运筹于帷幄(wo)之中,决胜于千里之外(wai)的自我(wo)感觉。葛向阳是一个(ge)耽于自我(wo)感受的人,但这感受又往(wang)往(wang)是不稳定的,从(cong)而(er)使他(ta)陷入不平衡的状态中。对飞机载(zai)重(zhong)平衡的把控(kong)能力不见得(de)就能平移到生活中,甚至也(ye)无法让他(ta)在单位科室这一小团体中获得(de)该有的认可,以至于这位优秀的技术人员常常不知道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自尊心(xin),让自己得(de)到平衡。
梦境的构筑
聚焦于单一的人物形(xing)象,使之成为叙事展开的支点,此系结构一部(bu)长篇小说惯(guan)常使用的方法之一,决定了叙事人的角度和叙述特征。他(ta)往(wang)往(wang)是一个(ge)观察(cha)者和讲论者,从(cong)自身出发考察(cha)、理解(jie)和呈现其观察(cha)和讨论对象的外(wai)部(bu)特征,包括(kuo)其他(ta)人物以及叙事环境的特征。但在《平衡》中,滕(teng)肖澜显然并不满(man)足于只让葛向阳成为这样的叙事人。于是,编辑通过对梦境的构筑帮助她(ta)笔下的人物打(da)开自己,在观察(cha)他(ta)人的同(tong)时(shi)也(ye)自我(wo)观察(cha),在讲论他(ta)者的同(tong)时(shi)也(ye)同(tong)自己争辩。
主人公的意识通过持续不断的梦的形(xing)式被具象化了,它使小说不再被局限于外(wai)部(bu)环境,或(huo)人物之间的外(wai)部(bu)关系,而(er)是进入到人物的内部(bu)环境中,构建(jian)存(cun)在于人内部(bu)的意识之网。葛向阳的梦境,不但是他(ta)为自己营造的逃离现实的避难所,同(tong)时(shi)也(ye)是他(ta)自己对现实的回应和反诘,这与(yu)梦本身的悖论是分不开的。
小说以一场梦开始,编辑用有些膈应的武侠小说式的语言磕磕碰碰地写着一个(ge)梦,倒(dao)让读者误以为她(ta)真去写那半生不熟的武侠小说去了。回味起来,这个(ge)梦的内容和写作它时(shi)所使用的语言一样,有些夹生,有些别扭,有些促狭,总之,有那么些反讽意味,很有一个(ge)梦该有的本像(xiang)。
梦是无意识中的有意识,又是有意识中的无意识,梦与(yu)意识的关系让解(jie)梦和心(xin)理治(zhi)疗成为可能,而(er)梦与(yu)人的切实经历之间的关系则决定了梦的内容及形(xing)式。
葛向阳的梦不是年代剧,就是武侠剧,不是谍战剧,就是阴(yin)谋剧,总之,充满(man)了戏剧性。形(xing)式上,这样的梦是他(ta)死水微澜般的日常生活的反面,于是张(zhang)力拉满(man),充斥了对生活的控(kong)诉;而(er)内容上,他(ta)又在梦中填充着各种(zhong)日常生活的细节(jie),与(yu)他(ta)所经历的牵丝绊藤(teng),分也(ye)分不开。
通过对自身梦境,亦可谓自我(wo)意识/无意识的剖析,葛向阳看到了自己的失衡,自己的无法自洽,他(ta)既不能完全满(man)足于现实生活,也(ye)不能完全沉溺于戏剧效果。但也(ye)恰是这现实生活与(yu)戏剧效果所形(xing)成的正反两股(gu)力,为他(ta)持续不断地输送着做(zuo)梦所需的内容和形(xing)式,使梦成为可能。
显然,即便(bian)是梦中的葛向阳,也(ye)有无法摆脱(tuo)的现实,他(ta)只能利用梦将现实加以扭曲,拌上佐料,将之粉饰(shi)成他(ta)喜欢或(huo)能接受的那副模(mo)样。于是,耽于梦想对他(ta)来说,颇有些青鸾舞(wu)镜的悲壮(zhuang)感,是自己和自己较(jiao)劲,又是自己和自己妥协。因着梦,他(ta)可以投射各种(zhong)见不得(de)人的欲望,各种(zhong)上不了台面的促狭心(xin)思;也(ye)因着梦,他(ta)在所遭遇的各种(zhong)不合理中找到了维持自我(wo)存(cun)在合理性的依据,这或(huo)许源自于人类自我(wo)意识的复杂性,或(huo)天性中的自我(wo)保(bao)护机制。总之,做(zuo)梦也(ye)是一种(zhong)“平衡”,或(huo)为了达到“平衡”。
人情世故的内化
看得(de)出,编辑借助主人公梦境的复杂性来表现人意识的深邃,但从(cong)文本呈现出的效果来看,对梦的设(she)置除(chu)了在推动情节(jie)发展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之外(wai),主要还在于表现人情世故的内化。
滕(teng)肖澜的小说一直有些旧式世情小说的影子,容易让人想起张(zhang)爱玲《色·戒》中麻将桌上的眼神交流,或(huo)韩庆邦《海上花列传》里倌(guan)人与(yu)掮客间的细言碎语。只是时(shi)代背景(jing)换了,也(ye)就褪去了清(qing)末(mo)民国时(shi)期文艺作品中常有的那层(ceng)氤(yan)氲古雅,变成了真正的家长里短(duan),既晦暗又琐碎。
家庭聚会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(jie),在之前出版的长篇小说《心(xin)居》中,她(ta)已将家庭这个(ge)充满(man)了内在张(zhang)力的叙事空间构建(jian)得(de)炉火纯(chun)青。几乎每个(ge)人,在成为家庭这个(ge)庞大分母中的小小分子时(shi),都不得(de)不在经济(ji)利益、德性人伦和个(ge)体欲望之间反复拉扯、缠(chan)绞,既要获得(de)自我(wo)的存(cun)在感,又不能丧失由群体而(er)来的归属感。可以说,家庭是一个(ge)离心(xin)力和向心(xin)力同(tong)时(shi)存(cun)在,并高速运作的地方,拥有一切人际关系的基本型,又是这些关系极端化表现的最(zui)佳舞(wu)台。
葛向阳也(ye)身处同(tong)样的家庭困境,本属于他(ta)父亲个(ge)人所有的巨额专利款,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而(er)被叔叔与(yu)姑姑两家人瓜分。叔叔葛胜身有残疾,常借着家庭聚会向家人倾倒(dao)怨愤之情,姑父刘新华则靠着父亲遗款发家致富,在生意场上春风得(de)意。每次聚会,饭桌这一头忙着维护殷勤和睦的家族脸面,那一头又似乎随时(shi)做(zuo)好了撕破(po)脸不欢而(er)散的准备,奶奶的沉默,母亲的阴(yin)沉,叔叔的偏执,姑姑的虚荣,家人同(tong)居一室时(shi)的神情变幻,就如调色盘里的油画(hua)颜料一般丰富。
与(yu)强(qiang)调葛向阳作为意识的个(ge)体不同(tong),当他(ta)被放置在一个(ge)更为复杂的家庭环境或(huo)社交环境中时(shi),编辑同(tong)样需要突显他(ta)复杂的社会性,特别是作为经济(ji)个(ge)体的那一面。父亲被瓜分掉的那350万(wan)专利款成为葛向阳多年来的心(xin)病,他(ta)恨恶他(ta)的亲戚,恨恶他(ta)们的唯利是图,也(ye)把家庭看成撕扯人性与(yu)道义的修罗场。然而(er),当他(ta)出于自我(wo)的正义而(er)在明里暗里对他(ta)的家人们进行各种(zhong)“制裁”时(shi),却发现这样做(zuo)并不能证(zheng)明自身道德的优越。
当自身的龌龊与(yu)狭隘渐(jian)渐(jian)浮现,家庭作为道德裁判所的功能也(ye)在逐渐(jian)变弱,虽然它仍是不受待见的。编辑显然并不追求在叙事中直接瓦解(jie)个(ge)体正义与(yu)家族伦理,而(er)是质疑两者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维度,因为家庭形(xing)态发生改变的,背后是上世纪八十(shi)年代以后上海经济(ji)形(xing)态的改变,是资本市场的萌芽,是技术持有者,包括(kuo)葛家父子生存(cun)状态和心(xin)理状况的改变,故而(er)这种(zhong)质疑其实是对社会现实的必然回应,是进入更广泛的现实书(shu)写的必由之路。
世情小说最(zui)显要的特征,就是通过对典型事件及人物的解(jie)构挑(tiao)战既存(cun)价值的单向度,此类小说的调子往(wang)往(wang)是灰色的,竭力避免黑(hei)白分明,竭力避免非对即错,竭力避免一锤定音。这意味着编辑需要尽量不去评判她(ta)笔下的一切,也(ye)不给读者留(liu)下能够(gou)轻易下判词的依据。
当故事不断发展,所有人物都面临自身形(xing)象的模(mo)糊和自我(wo)判识的困境,“真相”一再耽延,矛盾与(yu)撕裂看似一触即发却总能被巧妙地化解(jie),生活的形(xing)态以一种(zhong)不彻底的方式木然地向前挪移,推进得(de)无声无息(xi)。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(jie)了传统小说在叙事上追求完整性,在美(mei)学上追求崇高感的惯(guan)常思路,有一种(zhong)张(zhang)爱玲所谓的“参差(cha)”的美(mei)感。
滕(teng)肖澜作为“新海派(pai)小说”的代表,对传统海派(pai)小说的继承是明显的,将日常生活,特别是经济(ji)生活作为审(shen)美(mei)对象,将人的苟且、自利、妥协乃(nai)至窝囊(nang)加以审(shen)美(mei)化,这是海派(pai)世情小说的独特魅力。因此在这样的作品中,是看不到理想型的,不存(cun)在理想的人格,理想的环境,理想的感情,所有事物都以其多面性示(shi)人,都在左支右(you)绌、进退维谷中呈现其美(mei)。
《平衡》中所有的人际关系,都在忠诚(cheng)与(yu)背叛,理想与(yu)现实,爱欲与(yu)憎恶之间游离,并且都无法摆脱(tuo)各种(zhong)压力下的窘(jiong)迫。那么,那些曾经美(mei)好或(huo)可能美(mei)好的事物,是否会因为被打(da)上了阴(yin)影而(er)让人不再渴(ke)望?或(huo)者说,被阴(yin)影遮盖的,虚掩(yan)的美(mei),还是美(mei)吗?
编辑的答(da)案,就在她(ta)对“平衡”的理解(jie)之中。“平衡”既非超然的道德处境,亦非真实的生活状态,它的价值是美(mei)学上的,而(er)非现实中的。无论是作为一项工作,一种(zhong)自我(wo)意识,还是一系列的关系,平衡带来的,首先是美(mei)感,是自我(wo)感受和对世界的感受。它存(cun)在于你我(wo)之中,以些许阴(yin)郁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