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上海(hai)体育史话》
寻体育历史记忆
《上海(hai)体育史话》于1982年10月发刊(kan)
是讲述上海(hai)体育故事
推动上海(hai)体育文史工作的重要刊(kan)物
跟随小(xiao)体
从史话里探索(suo)更多上海(hai)体育记忆
千万种(zhong)角(jiao)色 同一种(zhong)力量(liang)
这个周末
女性朋友们度过了“三八妇女节”
又(you)相约(yue)在(zai)上海(hai)女子半马(ma)的赛道上
共同“美耀她力量(liang)”
中(zhong)华人民(min)共和国成立前
上海(hai)曾(ceng)先后创办过多所女子体育学校
本期体“谈”记忆
小(xiao)体带你去(qu)认识一所
在(zai)“妇女解放”浪潮中(zhong)
诞生的女子体育学校
在(zai)“妇女解放”浪潮中(zhong)诞生
新学问运动后,伴随着“女子解放”“男女平权(quan)”“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”等口号(hao)深(shen)入人心,上海(hai)的女子教育和女子体育有较大(da)发展,两江女子体育学校(以下简称“两江”)由此应运而生。
两江女子体育学校创办人陆礼华,1920年毕业(ye)于中(zhong)国女子体操学校,因学习成绩优异,毕业(ye)后留校任教。她在(zai)学习期间(jian),受到五四运动的洗礼,曾(ceng)带头组织学生会,参加上海(hai)学生的爱国运动,是一位思想较为(wei)开放的女性。
1929年第484期《上海(hai)画报》首(shou)页刊(kan)发的
两江女子体育专门学校校长陆礼华女士近照
在(zai)“妇女解放”浪潮和女子体育迅速发展的激励下,她希翼有更多的女性为(wei)妇女解放、为(wei)“强种(zhong)强国”作出贡献,便解开私囊,献出全部薪金和积蓄,并在(zai)社会的资助下,于1922年创办了“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”,自(zi)任校长。她在(zai)办校宗旨中(zhong)明确指出:“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的创办,目的在(zai)于中(zhong)国妇女解放,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,达(da)到强健妇女体格,培养女子体育师资,为(wei)在(zai)中(zhong)国开展女子体育运动训练(lian)骨干。”
学校以培养中(zhong)、小(xiao)学的体育、音乐、舞蹈(dao)教师为(wei)目的,招收初中(zhong)毕业(ye)生,学制二年。学生主要来自(zi)上海(hai)市区及近郊各县,此后逐渐扩展到江、浙、鲁、豫等地,还有来自(zi)日本、泰国等地的华侨女青年。1927年后,因规(gui)定民(min)办学校不能称“师范”,故学校更名为(wei)“两江女子体育专科(ke)学校”,教育宗旨也由“从事中(zhong)小(xiao)学体育教育”变更为(wei)“从事大(da)专学校体育教育”。
1923年1月24日《申报》
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招生告示
学校初创时期,经费很困(kun)难,条件很差,规(gui)模较小(xiao),第一期学生只有18名,租虹口邓(deng)脱路谦吉里一幢(zhuang)民(min)房为(wei)校舍。学校专职教师很少,为(wei)了维(wei)持教学,只得与“精武体育会”互换教师,由“精武会”派武术师到“两江”任教武术课,“两江”则派音乐、舞蹈(dao)教师到对方去(qu)授课,互不取薪金,到上世纪三十年代,学校才有所发展。开设的课程不断充实,大(da)体上有徒手操、轻器械操、重器械操、舞蹈(dao)、篮球、排球、垒球、田径、游泳、剖解、生理、体育原理、教育学、音乐,及国文、英文等课程。专职教师已有10多人,兼职教师15人,许多著名学者、专家先后来校授课。
“两江”的第一届校董会主席是老教育家马(ma)相伯(震旦大(da)学、复旦公学创办人),张伯苓(南开大(da)学校长)等为(wei)校董。虽有校董会的支(zhi)持,学校规(gui)模不断扩大(da),但办学仍十分艰苦,曾(ceng)多次变换校址,先后在(zai)老西门白云观(guan)、大(da)吉路等处建校,后迁至江湾翔殷路新址。
两江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正门
更令(ling)人动容的是,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爆发后,苦心经营的学校在(zai)战火中(zhong)毁(hui)于一旦。但即便是遭此劫难,陆礼华和全体师生的意志(zhi)也没有垮塌,她率领大(da)家在(zai)废墟上重新建校。1933年,学校新校舍落成,包括了能容纳三百人的学生宿舍、二十余间(jian)教室的教学楼、一座健身房、一个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和一个50米×10米小(xiao)型标准的游泳池,还有各种(zhong)露天球场以及图书阅览室、礼堂(tang)、饭厅(ting)、淋浴室等,各种(zhong)体育器材亦较为(wei)完备。整个校园(yuan)占地40余亩,并有天然河流,学校曾(ceng)购(gou)船四条,学生可(ke)以划(hua)船荡舟,环境优美。
“两江”女子篮球闻名海(hai)内外(wai)
在(zai)办学的过程中(zhong),陆礼华总是亲自(zi)授课,严格引导学生,尤其注重基础常识和基本技(ji)能的培训。她与全校教师一同编写了近代第一套专门适用于中(zhong)国女性的体育运动教材和教学方法,从而为(wei)中(zhong)国女性的体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。上海(hai)的第一支(zhi)正规(gui)的女子足球队、篮球队都出自(zi)该学校。
两江女子篮球队获全沪锦(jin)标合影
1925年,两江女子篮球队成立,此后更是闻名海(hai)内外(wai)。上世纪二十年代中(zhong)期,两江女子篮球队在(zai)“中(zhong)华杯(bei)”篮球联赛中(zhong),屡获女子组冠军。她们不但逐鹿女辈,还与男子竞雄,曾(ceng)以悬殊比分大(da)胜(sheng)青浦县男子篮球,在(zai)上海(hai)崭露头角(jiao)。1929年,两江女子篮球首(shou)次参加上海(hai)西侨青年会主办的“万国杯(bei)女子篮球赛”,连续战胜(sheng)美、英、法、荷(he)兰、葡(pu)萄牙、西班牙等队夺得冠军,开创中(zhong)华女子篮球在(zai)“万国杯(bei)”的夺冠纪录。当时上海(hai)各报,包括英文版《大(da)陆》《士林》等报都逐场报道两江女子篮球的战绩。中(zhong)国同胞争相观(guan)战助威,许多人为(wei)胜(sheng)利(li)流下了欢乐和激动的泪水。以两江女子篮球为(wei)基础组建的上海(hai)女子篮球在(zai)旧中(zhong)国第五届和第六届全运会上,两次登上全国冠军宝座。两江女子篮球还多次出征苏、宁沿线和平、津、汉、广(guang)等城市,均全胜(sheng)而归。
1930年,两江女子篮球队与北平女师大(da)篮球队比赛场景
1931年4月,两江女子篮球第一次出国访(fang)问,同日本的京都、长畸、东京、大(da)阪、神户和朝鲜的平壤等地女子篮球比赛14场,取得10场胜(sheng)利(li),引发轰动。在(zai)日本比赛时,开始场上仅升(sheng)日本国旗,奏日本国歌,两江女子篮球当即严词(ci)申斥(chi),主办者才同时升(sheng)中(zhong)国国旗,奏中(zhong)国国歌。这一斗争,深(shen)获华侨的敬仰。当时,上海(hai)《申报》随队记者黄寄萍曾(ceng)赋诗抒怀:“萍赴越海(hai)访(fang)东瀛,随军传记报捷音。欣看巾帼多奇(qi)志(zhi),誓为(wei)华夏振英名。”
1935年,两江女子篮球队在(zai)马(ma)尼拉的比赛场景
1935年2月,两江女子篮球第二次出国远征。在(zai)参加菲律宾的嘉年华会女子篮球赛后,访(fang)问了印尼的望加锡、泗水、三宝垅、万隆、磨玉(yu)、道达(da)维(wei)亚(雅(ya)加达(da)),接着又(you)到新加坡、马(ma)六甲、吉隆坡、怡保、摈城,再到安南(越南)的南祈(qi)和西贡访(fang)问,历时三个半月,比赛57场,除与男子队比赛的少数场次,由于不适应男子规(gui)则(当时男女子篮球球比赛规(gui)则不同)而小(xiao)挫外(wai),其余各场连战皆捷。特(te)别是在(zai)越南时曾(ceng)战胜(sheng)法国女队,蜚声(sheng)东南亚。每(mei)逢比赛,当地华侨倾城而出,观(guan)战助威,对“两江”的球艺赞誉不绝。
1935年,两江女子篮球队从南洋载誉而归,受到热烈欢迎
除篮球运动外(wai),1926年,“两江”教员沈昆南将一本先容英国女子足球队组建情况的书送(song)给陆礼华参阅,并将此书编译为(wei)《女子足球》教材。此后两人研究决定试办一支(zhi)女子足球队。6月12日,两江女子足球队在(zai)远东公开运动会上进(jin)行足球表演赛,开沪上女子足球风气之先。这是中(zhong)国首(shou)次将足球列入女子运动的大(da)胆尝试,也是女性解放及男女平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1926年《图画时报》刊(kan)登的两江女体师之足球队合影
团结一致奋力求生
“八·一三”事变后,“两江”绝大(da)多数校舍和教学设施(shi)都被损毁(hui),曾(ceng)与中(zhong)国女子体操学校合办了两年,此后许多学生流亡内地,但陆礼华的爱国热忱没有被浇灭(mie),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(zhong)。
1938年,陆礼华向重庆转(zhuan)移,经社会人士力争,救济总署同意资助“两江”在(zai)重庆办理分校,每(mei)个流亡学生每(mei)年赈济100元,额(e)定200人为(wei)限。在(zai)新形势(shi)下如(ru)何办学?正在(zai)为(wei)难之际,一次偶然的机会,陆礼华结识了邓(deng)颖(ying)超同志(zhi),并获得了抗日救亡青年兴办陕北公学的方针和经验。邓(deng)颖(ying)超还把相关的一些资料送(song)给陆礼华,鼓励和支(zhi)持她重整旗鼓,把“两江女体”这面旗帜再竖立起来。
当年,“重庆两江女子体专”便在(zai)重庆郊区罗家坝复校,招收体育师范和体育专科(ke)各一百人,初中(zhong)三百人,五百名流亡学生全部免费。依照邓(deng)颖(ying)超同志(zhi)先容的陕北经验,学校除一般课程外(wai),还十分重视劳动课,学生们一律头戴草帽,身穿绿色工装作为(wei)校服,脚踏草鞋,虽然简朴,但意气风发。“重庆两江女子体专”的名声(sheng)也就一下子打响了,开办初期招收300人,此后有更多女青年来投奔(ben),学员很快增加到500人。
但是,战时重庆的气氛(fen)并不是那么和谐的。“两江”朴实的办学风气招致国民(min)党当局的猜忌和不满,先是取消经费、津贴,最(zui)后索(suo)性粗暴地勒令(ling)停办。对此广(guang)大(da)师生感到十分气愤,但她们并没有就此妥协,陆礼华创办了手工合作社,以生产自(zi)救的方式(shi)度过了艰难时期,师生们也紧紧地团结在(zai)一起共渡(du)难关。
抗战胜(sheng)利(li)后,陆礼华返沪,但是原有的校舍要么毁(hui)于战火,要么被国民(min)党征用,已经面目全非。但在(zai)她的一再努力和坚持下,当局归还了部分校舍,陆礼华在(zai)此基础上经过两年努力,勉(mian)强办起一所男女兼收的完全制“两江中(zhong)学”,直到上海(hai)解放,学校由人民(min)政府接办。
两江女子体育专科(ke)学校本科(ke)第一届毕业(ye)生合影
据不完全统计,从民(min)国11年(1922年)立校起,至20世纪50年代,两江女体校共办22届,毕业(ye)生共千余人,“两江”校友遍及全国,有的还去(qu)南洋等地任教。“两江”为(wei)众多女性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,也提供了谋生的技(ji)艺,这些女性在(zai)教学、学术、社会服务等工作中(zhong)大(da)放光彩,丝毫不逊色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男性,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敬重,也提升(sheng)了女性的自(zi)信。
来源:上海(hai)体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