澎湃特约评(ping)论员 陈城
买下新(xin)能源车,提车之后,才发现方向盘加热功(gong)能居然要付费才能解锁;承(cheng)诺“终身(shen)免费车联网服务”,却(que)在系统更新(xin)后悄然增设流量限制……据《法治日报》报道,新(xin)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同(tong)时(shi),与之相伴的消费陷阱也不少。
但消费者的感觉就是,一(yi)些厂商在把正常的服务拆分成一(yi)个个“有偿服务”VIP,标上价码(ma)出售。买了新(xin)能源车,感觉像是走进了一(yi)个到处是隐藏收费陷阱的“游戏世界”。
这像极(ji)了过去智能电视开机广告套路,收费思路也和之前视频网站(zhan)如出一(yi)辙——要想享受服务,就得升级;升级VIP之后,还有超级VIP需要升级。同(tong)样是大件耐用品,同(tong)样是拥有互联网属性的科技产品,企业都在利用消费者的“无法反(fan)抗”,来为(wei)企业自(zi)身(shen)牟利。但这并不是一(yi)个科技消费品应有的价值理念,科技改变(bian)生活,科技应该是向上向善的。
智能电视开机广告最终被监管部(bu)门整治,视频网站(zhan)的套路也受到越(yue)来越(yue)多消费者的抵制。新(xin)能源车企这样将(jiang)硬件功(gong)能与App服务切割、设置“付费墙”的模(mo)式,本质也是利用优势地位侵害消费者利益。
近(jin)年来新(xin)能源汽车品牌大量涌现,也让(rang)中(zhong)国的新(xin)能源车产业完成了跨越(yue)式发展,乃至弯道超车。其中(zhong)很多造车新(xin)势力自(zi)带“互联网思维”。所谓的“互联网思维”,应该用于跨界融(rong)合,更多地利用互联网+赋能用户;如果“互联网思维”被用在急功(gong)近(jin)利的地方,就可能成了挖(wa)空心思地设置收费墙,用各种VIP、SVIP、SSVIP服务收割消费者。
车企想在卖完车后从老客户那获得持续现金流,可以理解,但经营之道不应该是竭泽而渔。车企应该发力的方向,是通过加强技术研发,不断解决产品安全设计、电池(shi)低温续航等难题(ti),为(wei)消费者提供持续的“服务升级”,打(da)造双方共赢的商业模(mo)式。
本期编(bian)辑 邢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