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人民网评论员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萌,受邀参加《最美中轴线》节(jie)目,与众人一同探寻北京地坛的历(li)史(shi)学问底蕴。北京地坛的国槐(huai)树下,轮椅上的蒋萌仰望着树冠(guan)间斑驳的光影。节(jie)目中,他指着两棵被称为“余(yu)华的朋友铁生”和“铁生的朋友余(yu)华”的国槐(huai),轻声说:“这两棵树是余(yu)华和史(shi)铁生的读者们认养的,也是对他们友谊的一种(zhong)肯定(ding)。”它们枝繁挺拔,屹立风中,见证(zheng)着史(shi)铁生与余(yu)华的深情厚谊,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不(bu)拔与生生不(bu)息(xi)。
对蒋萌而言(yan),《我与地坛》不(bu)是一本(ben)普通(tong)的书,而是一把打开生命困局的钥匙。当因罕(han)见病失去行走能力(li)的他,第一次读到史(shi)铁生的文字,“他写‘譬如祭坛石(shi)门中的落(luo)日,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,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(de)灿烂’,既有晦暗又有光明的意蕴特(te)别契(qi)合(he)我那时的心(xin)境。”蒋萌回忆道。疾病带来命运的戏剧性转折,让他对史(shi)铁生笔下“向死而生”的命题有了更痛切的领悟:“‘向死而生’更多(duo)是一种(zhong)结果的体现,真正考验人的是过程,想要活下去往(wang)往(wang)要靠自己(ji)。可能迈出第一步很艰难,但必须有勇气走出第一步,要往(wang)前(qian)走,才有可能迎来曙光。”
再(zai)读《我与地坛》,蒋萌感受到史(shi)铁生笔下充满一草一木的温(wen)柔,对地坛公园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间如何平衡,他也有自己(ji)的看法。“地坛中有很多(duo)古树,它们见证(zheng)了历(li)史(shi)变迁,除了园林绿化部门、公园方面的努力(li),现在有更多(duo)普通(tong)人愿意认养古树,这就是一种(zhong)生态保护。现在城市中经常强调‘留白增绿’,打造郊野公园、保护湿地、植树,其(qi)实就相当于保护城市的一块块‘绿肺’,在绿化提(ti)升的同时也为大家提(ti)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,可以健身锻炼,放松身心(xin)。”蒋萌说。
在蒋萌的散文集《生命是劫后重(zhong)生的奇(qi)迹》中,他用“逐(zhu)渐‘涅槃’”形容这种(zhong)转变。史(shi)铁生用笔尖在稿纸上刻下的不(bu)仅是文字,更是一条从绝境通(tong)往(wang)星空的绳索。这种(zhong)精神(shen)传承,在蒋萌的地坛书市讲座中得(de)到具象化呈现。缺少(shao)灵感时,他总爱(ai)去地坛坐坐,那里(li)每一个角落(luo)史(shi)铁生几乎都去过。轮椅轧出的车辙早已消失,但文字构建的精神(shen)地标永远矗立。
从地坛向南延伸的北京中轴线,在蒋萌眼中是承载历(li)史(shi)的有形之(zhi)物。比如北大红楼,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历(li)史(shi)见证(zheng)地之(zhi)一;再(zai)比如天安门,人们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,是对国家的认同,是对民族昌(chang)盛的渴望,也是一种(zhong)爱(ai)国精神(shen)的体现,激励大家继续向前(qian)。
蒋萌提(ti)到在他的成长与写作过程中,北京精神(shen)对他的激励始终(zhong)贯穿其(qi)中,他把“爱(ai)国、创新、包容、厚德”的北京精神(shen)理解为“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”。蒋萌认为,“北京精神(shen)中的‘爱(ai)国’不(bu)仅是宏大叙事,更体现在每个人都像螺丝钉(ding)一样在自己(ji)的岗位上好好工作,进而汇(hui)聚成一种(zhong)正能量,落(luo)实到行动中。”
蒋萌说:“北京精神(shen)中的‘厚德’,就是做人以德为本(ben)、以德为先。写作同样如此,只有出于本(ben)心(xin),心(xin)怀正能量,才能写出充满光明的好作品。”
蒋萌将北京精神(shen)中的“创新”与“包容”融(rong)入生活实践。他提(ti)到:“创新往(wang)往(wang)是克服困难,跳(tiao)出舒(shu)适区,不(bu)断进步。无障(zhang)碍设施建设给残障(zhang)人士(shi)出行带来的便利:地铁站的坡道、交通(tong)枢纽的语音导航、公共场所的低(di)位服务台,正是‘包容’一词的写照。”
采访(fang)结束时,蒋萌转动轮椅面向太阳。麻雀在枝头叽叽喳(zha)喳(zha)奋力(li)叫着,他忽然想起《我与地坛》中的一句:“譬如在园中最为落(luo)寞的时间,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(ge),把天地都叫喊得(de)苍(cang)凉”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3月28日 11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