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黄艳
3月29日,山西一网(wang)友发布(bu)视频称,自己开车与一女司机发生纠纷(fen)后,因对(dui)方持续辱骂选择报(bao)警,结果(guo)女方在派出所放(fang)言“我(wo)是(shi)司法(fa)局的(de)”。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(zhu)。3月30日,山西高(gao)平市(shi)司法(fa)局回应,经(jing)查,该女子确系高(gao)平市(shi)司法(fa)局工作人员(yuan),已予停职处理。3月31日,晋城市(shi)司法(fa)局表示,对(dui)方为第三方劳务派遣员(yuan)工,合同到期后将自行解除(chu)合同,不再聘用。
根据此前媒体报(bao)道,3月28日下午该男子在驾车途中因为紧急刹车,与一名女司机发生了小摩擦。虽(sui)未造成事故(gu),但双方发生了口角,女子在现场对(dui)男子进行了录像,随后在朋友圈发视频持续辱骂男子,且追到社交账号进行辱骂,不依(yi)不饶(rao)的(de)辱骂行为让(rang)男子选择了报(bao)警。在派出所,女子放(fang)言“我(wo)是(shi)司法(fa)局的(de)”。
纵观(guan)整起事件,这(zhe)本是(shi)一起并未发生的(de)交通事故(gu),自两人驾车离开后,此事应该结束了。但涉(she)事女子先是(shi)不依(yi)不饶(rao)通过朋友圈、社交平台实施辱骂和人肉搜索。殊不知,这(zhe)个举动已涉(she)及(ji)了网(wang)络暴力,很(hen)可能要承担法(fa)律责任。
更让(rang)公众反感的(de)是(shi),女子在派出所放(fang)言“我(wo)是(shi)司法(fa)局的(de)”,这(zhe)一表述被舆论普遍解读为试图以公职身份施压(ya)。涉(she)事女子通过网(wang)络暴力与身份标签加持,一步步将小摩擦催化(hua)为舆论事件。作为司法(fa)局工作人员(yuan),本应恪守职业伦理,而不是(shi)错把职业赋予的(de)权(quan)力和地位当作肆意(yi)妄为的(de)资本。该女子的(de)言行暴露出个人法(fa)治素养的(de)缺失以及(ji)部分公职人员(yuan)的(de)“权(quan)力幻觉”,都遭到舆论的(de)拷问。
公众对(dui)公职人员(yuan)的(de)道德、行为准则的(de)要求更高(gao),任何“任性”言行都可能触发连锁信任危机。事后,当地司法(fa)局在舆情发酵后迅速回应,主动公开涉(she)事者(zhe)身份,及(ji)时(shi)采取停职措施,体现了对(dui)公职人员(yuan)不当行为不姑息的(de)态度,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舆论压(ya)力。
对(dui)公职群体而言,个人对(dui)公职身份应有更清醒(xing)的(de)认知,须将法(fa)治精(jing)神内化(hua)为行为准则,避(bi)免个人言行失当造成对(dui)政府部门公信力的(de)侵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