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冯海(hai)宁
“只要(yao)氯化(hua)钠在成分表里的排名越靠(kao)前,它的去油能力就越强……”“就选这款,××牌的海(hai)盐(yan)洗发膏!”这是某博主(zhu)测评到(dao)一半,搞推销的一幕。记者在近(jin)日调查(cha)中发现,本应做到(dao)客观公正、为(wei)消费者“探(tan)路”的网络测评却变成了商家夹带私货的途径,这种现象在社(she)交平(ping)台大量存在。(4月13日《法(fa)治日报》)
消费者在线下实体店购物,可(ke)以(yi)直观地看到(dao)实物,甚至能现场试用和(he)体验,购物自然比较放(fang)心。进入网购时代后,由于消费者隔着电子屏幕购物,需要(yao)更多参(can)考信息,网友评论、第三方测评就成为(wei)消费者购物时的重要(yao)参(can)考因素,特别是对某些新品或首次购买的商品,消费者重视第三方测评结果和(he)意(yi)见。
于是网上出现第三方测评现象。不少(shao)博主(zhu)扮演起“测评师”,测评方式方法(fa)五花八门,存在的问题不少(shao)。中消协调查(cha)发现:93.1%的“第三方测评”涉嫌存在测评标准类(lei)问题,主(zhu)观性测评多;55.7%的“第三方测评”涉嫌存在商测一体、以(yi)商养测类(lei)的模(mo)式;35.7%的“第三方测评”涉嫌虚假测评……
有“第三方测评”从业者透露,商家会委托(tuo)测评博主(zhu)宣传(chuan)带货并给予相关费用。还有MCN机构人员表示,广告营销企业会根据品牌方要(yao)求(qiu)推荐相应的不同级别的测评博主(zhu)做测评、卖产品。当获知这些信息时,大家就不难理解“测评到(dao)一半,博主(zhu)开始推销产品了”,因为(wei)这类(lei)博主(zhu)的目的就是推销,所谓测评只是一个幌子。
当“测评”的目的是推销时,这就属于商测一体、以(yi)商养测,那(na)么这种测评就难言客观公正,是商家另一种营销套路。很多博主(zhu)测评时,怎(zen)么有利(li)于多卖货,就怎(zen)么测评,甚至从测评过程到(dao)测评结果,都可(ke)能充(chong)斥着欺诈。
因为(wei)这类(lei)测评多是以(yi)视频等方式呈现,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公证(zheng)人员,并不在测评现场,自然无法(fa)监督测评过程和(he)结果,这类(lei)测评类(lei)视频,完全可(ke)以(yi)通过测评造假、剪辑拼(pin)接来(lai)呈现。消费者一旦相信这种测评,就会受(shou)到(dao)误导进而缴(jiao)“智商税”。
这类(lei)“第三方测评”除了难以(yi)确保公正性,还难以(yi)保证(zheng)专(zhuan)业性。应该说,消费测评是一种专(zhuan)业技术活,比如化(hua)妆品测评博主(zhu)应该是相关专(zhuan)业研究人员、检测人员。即使“第三方测评”是以(yi)消费者身份进行测评,对其结果也需谨慎对待,因为(wei)每个人的体质、体验不同,单个博主(zhu)的测评体验结果未必(bi)适合大部(bu)分消费者。
所以(yi),消费者最好对“第三方测评”保持警觉。只要(yao)这种测评人员不具备(bei)专(zhuan)业资格(ge),就不值得信任。如果是边测评边卖货,打着“测评”幌子搞推销,更要(yao)警惕测评过程和(he)结果的规范性、公正性。如果消费者受(shou)到(dao)误导,可(ke)以(yi)涉嫌欺诈为(wei)由,进行投(tou)诉或起诉。
从某种意(yi)义上来(lai)说,“第三方测评”的兴起,既缘于消费者对商家不太信任,也缘于官方质量检验检测不到(dao)位。如果是信誉好的商家,根本不用借(jie)“测评”搞推销。如果官方抽(chou)检范围(wei)和(he)频次再升(sheng)级,消费者也不会去信任“第三方测评”。商家要(yao)靠(kao)信誉赢得消费者信任,市场也需要(yao)官方检测“良币驱逐劣币”。
当然,如果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或检测人员能提供公益化(hua)的货真价实的“第三方测评”,有公证(zheng)人员在测评现场,这样的测评还是值得信任和(he)推广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