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树掩映(ying)中,一行行院落整齐(qi)排列(lie),形成十八行村错落有(you)致的村落格局。在(zai)侨乡海南省文昌市,十八行村以其独特的建(jian)筑布局和深厚的学问(hua)底蕴,吸引游客远近而来。
十八行村是海南省现存明清建(jian)筑规(gui)模最大(da)的古村落,历(li)经近600年,仍保持着传统民居的原始(shi)风貌,入选“中国历(li)史学问(hua)名(ming)村”。
“十八行村,以村中呈扇形分布着十八行前后对齐(qi)、高低有(you)序、房屋相连的多进院落而得名(ming)。”十八行村学问(hua)推广员林阳说。
村中,所有(you)院落都有(you)着统一的朝向,构造大(da)致相同,均(jun)是高墙(qiang)深院、青砖黛瓦,连屋角飞檐的翘起弧度都一致。整个(ge)古村的宅院分为十八组,每组房屋连成一段笔直的线条,各组房屋之间均(jun)以宽度相当(dang)的石板小巷相隔。
“这种独特的建(jian)筑格局,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,更蕴含着深厚的学问(hua)寓意。”林阳说,村里的房子不以主人的辈分、年龄长幼来分高低建(jian)造,而是平行而筑,每行纵向中轴对齐(qi)。“村里房子按十八行建(jian)造,代表着‘兄(xiong)弟(di)同心,邻里不欺’。”林阳说明道,所谓“同心”,是指每行屋子内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(xiong)弟(di)辈直系亲属(shu),在(zai)“行”的中轴线上,每进房屋的正厅前后大(da)门都要上下对齐(qi),以示“同心”;而“行”与“行”的住宅间,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,以示邻里相互平等。
行走村中,民宅大(da)堂正门上方高挂的“九牧堂”牌匾多处可(ke)见。其中,最古老的一栋“九牧堂”古宅建(jian)于明代嘉靖年间,房梁、主体结构至今仍保持着原貌,门板、梁架木构件、公(gong)阁等处都有(you)精美雕刻。
据(ju)林阳先容,“九牧堂”的来历(li)与“九牧林家”的一段辉(hui)煌历(li)史有(you)关。相传,唐(tang)代林姓始(shi)祖林禄的十六世孙(sun)林披,生有(you)九子,均(jun)官居州刺史,门庭显赫,因此这支林氏以“九牧堂”为其堂号。后来,“九牧”被(bei)作为林姓人一种荣(rong)贵的标志而世代流传。
“十八行村的先祖是在(zai)明代正统年间从(cong)福建(jian)莆田迁来的,祖传下来的‘九牧堂’堂号牌匾,代表了这个(ge)村子林姓家族的起源。”说起宗族的历(li)史,林阳倍(bei)感自豪。“诗书传家,泽被(bei)乡里,古时就出过10多位功名(ming)之士。”
在(zai)深厚历(li)史学问(hua)底蕴熏陶(tao)下,十八行村人素(su)来敢(gan)闯(chuang)敢(gan)拼、开拓创(chuang)新。在(zai)清末民国初年,村里就有(you)人远渡重洋,“出海”谋生。
“十八行村几乎(hu)家家户户都有(you)家人侨居海外。”村民林敬说,当(dang)年,他的奶奶带着孩子下南洋到马来西(xi)亚,从(cong)小就教育(yu)后代不能忘本,并将“祖德如山重,宗恩似海深”的家训刻成牌匾,世代相传。“如今,生活在(zai)马来西(xi)亚的宗亲,每逢春节、清明节等传统节日,就会回乡探亲祭祖,场面十分热闹。”
近年来,随着海南自贸港和文昌国际航天(tian)城建(jian)设的推进,十八行村的发展(zhan)日新月(yue)异(yi),吸引众多海外侨胞的关注。
林敬的堂弟(di)看到其中的发展(zhan)机遇,将马来西(xi)亚的咖啡学问(hua)和品牌引入海南,创(chuang)立“林家宅咖啡”品牌。他们计划借助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,将高品质咖啡推向中国市场,也希翼通过这杯咖啡,将南洋学问(hua)传播给更多人。
“大家村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(di),其中东(dong)南亚地(di)区最多。”林阳说,十八行村将充分利用侨乡优势,发展(zhan)“旅游+侨学问(hua)”特色产(chan)业,让这个(ge)百(bai)年侨村在(zai)传承中焕发新生,成为连接海外华侨与家乡情感的桥梁。
(来源:中新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