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(jin)期,一位(wei)种植蔬菜的(de)朋友发来几(ji)张照片,反映(ying)自家温室(shi)黄瓜(gua)、架(jia)豆等好(hao)几(ji)种蔬菜莫名出现不同程度水渍(zi)状坏死或(huo)腐烂,想知道到(dao)底是怎么(me)回事?看到(dao)照片的(de)技(ji)术人员根据病害特(te)征,初步诊(zhen)断为菌核病。为了(le)准确诊(zhen)断,技(ji)术人员第一时间赶到(dao)发病棚室(shi),仔细(xi)查看田间分布规律和病害特(te)征,最终确诊(zhen)为菌核病。与此同时,另有(you)几(ji)个园(yuan)区也纷纷反映(ying)自家园(yuan)区出现了(le)类(lei)似病害,经过技(ji)术人员诊(zhen)断,也是菌核病。
春初和秋末是蔬菜菌核病高发季节,为助力各园(yuan)区做(zuo)好(hao)菌核病识别与防控,北京市植物保(bao)护站为大家准备了(le)一份关于菌核病的(de)监(jian)测防控“大套餐”。
菌核病因何得名?
菌核病得名是因为后期发病部(bu)位(wei)会出现数量不等的(de)黑(hei)色鼠粪状菌核。据研(yan)究资料,引发菌核病的(de)病原菌有(you)核盘菌、果生链核盘菌、立枯丝核菌、齐整小菌核等4种,核盘菌以侵染十字花科蔬菜为主,果生链核盘菌侵染核果,立枯丝核菌侵染小麦、玉米、水稻。齐整小菌核菌丝阶段还可以引发多种植物幼苗的(de)立枯病,也可以引起(qi)禾本科作物的(de)纹枯病。在北京,十字花科(甘蓝、菜花)、葫芦科(黄瓜(gua)、西瓜(gua))、菊科(莴苣、油(you)麦菜)、豆科(架(jia)豆)等几(ji)大类(lei)蔬菜可以感染不同病菌,导致菌核病的(de)发生。
菌核病(黄瓜(gua))(摄影:张智)
菌核病(芹菜)(摄影:张智)
菌核病(架(jia)豆)(摄影:张智)
菌核病(生菜)(摄影:张智)
菌核病为害特(te)征有(you)哪些?
为害黄瓜(gua)等瓜(gua)类(lei)时,苗期至成(cheng)株(zhu)期均可侵染,部(bu)位(wei)包括茎蔓、叶片和果实。茎蔓感染后先出现水渍(zi)状斑,之后表面(mian)会生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(ti)。叶片染病时,先出现灰色至灰褐色湿腐状大斑,发病组织边缘与健康组织的(de)分界不明(ming)显,湿度大时斑面(mian)上(shang)长(chang)出絮状白霉,最终导致叶片腐烂。果实染病,起(qi)初表现为水浸(jin)状斑,扩(kuo)大后呈湿腐状,多数有(you)白色菌丝体(ti)。
为害叶菜时,多从根部(bu)、外叶、近(jin)地叶开始,叶片湿腐状坏死、瘫(tan)烂,并伴有(you)白色菌丝。
条件合适时,染病部(bu)位(wei)后期均可以出现黑(hei)色鼠粪状菌核,但(dan)不同病原菌形成(cheng)的(de)菌核在颜色和形状等方面(mian)存在差异。
菌核病传播途径有(you)哪些?
严(yan)格意义上(shang),菌核病属(shu)于一种土传病害,有(you)时也通过种子传播。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(huo)混杂在种子间越冬(dong)、越夏或(huo)度过无寄主期,菌核一般可存活2年,是病害初侵染的(de)来源。第二(er)年春天,温湿度适宜时,菌核便萌发产生子囊盘,逐步产生子囊孢子,震(zhen)动后经气(qi)流传播、扩(kuo)散进行初侵染。菌丝在寄主组织的(de)细(xi)胞间隙分泌一种果胶酶,来溶解拆散组织细(xi)胞,长(chang)出白绵毛状菌丝体(ti),并造成(cheng)寄主组织坏死。自然条件下(xia),发病后期,在发病部(bu)位(wei)产生大量菌核,并落(luo)入土壤、粪肥、脱粒场或(huo)夹杂在种子、荚壳及残(can)屑中越夏越冬(dong)。温室(shi)内,菌核越冬(dong)现象不明(ming)显,冬(dong)季气(qi)温合适时,甚至呈加重趋势(shi)。
什么(me)条件易导致菌核病流行?
温暖、高湿是菌核病流行的(de)关键条件,一般情况(kuang)下(xia)相对湿度高于85%,温度在15~20℃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(chang)。连年种植,或(huo)地块排水不畅,或(huo)偏施氮(dan)肥,或(huo)发生寒害、冻害等情况(kuang)存在时,会加重菌核病的(de)发生。
应对菌核病有(you)哪些招数?
菌核病是温室(shi)蔬菜的(de)冷面(mian)杀手,如果防控不及时或(huo)者防控方法不对,有(you)可能造成(cheng)灾难性后果。因此,务(wu)必采取综合策略来控制菌核病的(de)发生与蔓延。
种子处理。用10%食盐水或(huo)10%~20% 硫铵液漂(piao)种,除去浮在水面(mian)的(de)菌核和杂质后再行播种。
农业防治。育苗前(qian)进行苗床处理,杀死土壤中菌核。前(qian)茬收获后进行1次深耕,深埋菌核,使其不能抽生子囊或(huo)子囊盘不能出土,减少子囊孢子传播。定植前(qian),推(tui)荐棚室(shi)消(xiao)毒,杀灭菌核或(huo)孢子。种植时推(tui)荐高畦种植,合理密植,有(you)利于通风透光。加强田间管(guan)理,合理使用氮(dan)肥,增施磷钾肥,增强植株(zhu)生长(chang)势(shi),提高抗病性。湿度大时,及时放风排湿,采用滴(di)灌降低棚内湿度,出现积水及时排水,降低田间温湿度,抑制菌核萌发,初发期及时拔除病株(zhu),带到(dao)棚外集(ji)中烧毁或(huo)深埋。
生物防治:可选用寡雄腐霉、哈茨木霉等生物菌剂喷雾提高植株(zhu)抗逆(ni)性。
化学防治:消(xiao)毒药剂可选用甲基硫菌灵或(huo)多菌灵,发病初期可选用菌核净、多菌灵、腐霉利、异菌脲、乙烯菌核利、氟唑菌酰羟胺等,每7~10天喷1次,连续2~3次,注意药液要喷施到(dao)植株(zhu)茎基部(bu)。按照农药登记推(tui)荐作物和用量施药,注意安全间隔期,交替轮换用药,防止产生抗药性。(供稿:北京市农业农村宣传中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