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科技人才(cai)“送”到企业创新一线(建言)
王成斌 《人民日报(bao)》(2025年04月17日第 18 版)
发展新质(zhi)生产力是推动高质(zhi)量(liang)发展的内(nei)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。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(zhi)生产力需要更多创新型科技人才(cai)。然而,当前科技人才(cai)向企业流动存(cun)在一些壁垒,需从(cong)优化政策、搭建平台、完善机制等方(fang)面协同发力,推动科技人才(cai)向企业创新一线流动。
支撑有能力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。企业科研平台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人才(cai)集聚的瓶颈。应强化国(guo)家战略科技力量(liang)向企业延伸,支撑龙头(tou)企业牵头(tou)组建重点实验室、技术(shu)创新中心,打造战略科研平台;加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建设,围绕区域内(nei)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,组建产业技术(shu)创新联盟,推动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,构建区域创新生态;拓展国(guo)际合(he)作渠道,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给予国(guo)际科技合(he)作专项支撑,鼓励企业参与全球技术(shu)竞争与合(he)作,确保企业技术(shu)、产品(pin)和服务符合(he)国(guo)际市场前沿需求。
积极(ji)拓展企业一线科技人才(cai)未来(lai)发展空间(jian),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、能力、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(cai)评价体系。一方(fang)面,推动建立以市场和贡献为导向的职称评审绿色(se)通道,打破学历(li)、资历(li)等限制,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(shu)、为企业带来(lai)显著经济效益的企业科技人才(cai)实行“破格直(zhi)评”,直(zhi)接评定(ding)高级职称;另一方(fang)面,推动建立校企科研成果、人才(cai)评价互认机制,涵盖基础研究、应用研究和技术(shu)开发等不同领域,突出创新质(zhi)量(liang)和实际贡献,确保人才(cai)在不同单位的评价结果能够相互认可,破除双向流动的身(shen)份壁垒,从(cong)而实现人才(cai)在企业与高校之间(jian)的顺畅(chang)流通。
改进企业科技人才(cai)激励机制,消除企业科技人才(cai)后顾之忧。完善荣誉激励体系,在各级科技项目、人才(cai)计(ji)划、社会荣誉评审中,向在企业创新创造的一线科技人才(cai)倾斜,给予企业的科技人才(cai)应有的认可和荣誉。同时为企业科技人才(cai)提供多层次保障,实施“科创人才(cai)安居(ju)工程”,在产业园区配建人才(cai)公寓并给予人才(cai)租金补贴。
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(cai)一体化改革。要积极(ji)创新组织形态,促进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(jian)的人才(cai)流动。支撑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(he)作,实施高层次人才(cai)“双聘制”“兼聘制”,鼓励企业技术(shu)骨干到高校兼职授课、参与科研项目、引导研究生,同时引导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教师(shi)和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技术(shu)服务、成果转(zhuan)化;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到企业设立联合(he)实验室,实现“编制在院校、科研在平台,转(zhuan)化在企业”,推动校企科技人才(cai)、仪器设备、场地(di)硬件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(he);推行“银(yin)发专家顾问团”“候鸟式(shi)专家工作站”等模式(shi),吸引退休科学家及短期项目专家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、技术(shu)引导等服务。
(编辑为全国(guo)政协委员、南(nan)京(jing)师(shi)范大学党委书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