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5日上午(wu),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(qu)常青五路远洋心里小区(qu)路段发生一起(qi)交通事故,一名(ming)七旬老人被一辆白色汽车撞倒后昏迷不醒,头部流血,情况危急。路过的外卖小哥张宝剑果断停车施救,凭借(jie)随身携带的AED(自动体外除颤(chan)器)和急救技能为老人争取了黄金救援(yuan)时间。这一善举经媒(mei)体报道后引(yin)发广泛关注,张宝剑也被网友称为“急救侠(xia)”。张宝剑加入外卖行业后坚持公益服务,并随身携带AED设备,已多次对他人成功实(shi)施急救。(4月7日《工人日报》)
不知从何(he)时起(qi),“流动急救”已经成为城(cheng)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外卖骑手的送餐箱里备着AED设备,私家车的后备厢放着急救包,骑行爱好者车架上贴着“紧急情况请拦停”的标(biao)识……这些(xie)看似微小的改(gai)变,正悄(qiao)然编织着一张覆盖街(jie)巷的隐(yin)形安全网。急救不再局限于医院的白墙之内,也不再局限于急救车或(huo)偶遇医务人员,而是化作普通人流动的施救,随时挽救生命(ming)于危急时刻。
这是一个人员流动速度不断加快的时代。不少人每日穿梭数十(shi)公里通勤,货物24小时流转于物流网络,信息以秒为单位(wei)向四周扩散。当社会运转的速度越来(lai)越快时,风险与意外也随之增加。“流动急救”恰恰回应了这种时代需求。在这种模式下,救援(yuan)力(li)量能够(gou)始(shi)终与人的活动轨迹同频共振。外卖小哥携带AED送外卖就是典型的例证(zheng)。善意随着外卖小哥的行动自然蔓延,促使更多人加入“流动急救”的时代潮(chao)流中,随时做好为有需要的人实(shi)施急救的准(zhun)备。
流动的急救不仅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外出(chu)时的安全风险,还持续向社会释放正能量,并明显提升了社会的文明程度。AED设备随着骑手的电动车走街(jie)串巷,急救包随着私家车深入到每个角落,让城(cheng)市拥有了无数个移动的急救设备和医疗志愿者。流动的急救不仅提升了急救效率,更传递(di)着“人人可施救”的信念,在陌生人之间建立起(qi)无形的信任纽带,也让城(cheng)市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当然,要想让这份流动的善意持续涌动,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支撑。急救设备的日常维(wei)护、专(zhuan)业技能的持续培训、施救行为的法(fa)律保障(zhang),都是实(shi)现“流动急救”需要进一步夯实(shi)的根基。企事业单位(wei)不妨为携带急救设备的外卖员提供充电便(bian)利,社区(qu)可以为私家车主开展急救演练,交管部门可以在重点路段设置急救设备共享点。通过制(zhi)度设计和多方参与,让个体善举与社会支撑形成合力(li),流动的急救才能持续存在,成为一道可靠的健康防线。
流动的急救与流动的社会一脉相承,因(yin)此更显时代本色,也更富(fu)有前途(tu)。骑手们在配送美食的同时给人送去了安全,其他人也能够(gou)如此。只要有爱心、肯学习、敢于和善于急救,每个人都能够(gou)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,以自身的方式让急救流动起(qi)来(lai),进而积水成渊,让每一份流动的善意形成叠加,最终汇(hui)聚成推动社会向善的温暖(nuan)力(li)量。
文/秋实(shi)
供图/视觉中国
(北京青年报客(ke)户(hu)端)
编辑/李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