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济日报推出“深刻把握和运用‘五个必须统筹’”系列调研文章,今天刊发第三篇《推动新旧动能平(ping)稳接续转换》。文章说,要正确理解新旧动能平(ping)稳接续转换,厘清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,破解目(mu)前(qian)仍存(cun)在的一些认知误区。其一,旧动能需要更新,但不能完(wan)全否(fou)定。其二,把新动能等同于(yu)新产业,片面看待新动能。其三,急功近利,认为(wei)新旧动能转换可以一蹴而就。
全文如下:
新质生产力之“新”,强调在现有(you)经济发展(zhan)基础上有(you)破有(you)立、先立后破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”,作为(wei)因地制宜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,为(wei)把握“破”与“立”二者辩证关系,提(ti)供了科学方法论。
当前(qian),我国经济正处于(yu)转变(bian)发展(zhan)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(jian)时期。培育新动能,加快发展(zhan)战略性新兴(xing)产业、大力培育未来产业,旨(zhi)在推动经济增长,提(ti)升经济接续性和竞争力;更新旧动能,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旨(zhi)在解决(jue)当前(qian)经济发展(zhan)中遇到的问题,确保经济的稳定性。高质量发展(zhan)就像一场(chang)接力赛(sai),新动能与旧动能各有(you)各的任务,各有(you)各的“赛(sai)程”。培育新动能、更新旧动能,一个也(ye)不能少。
要“育新”也(ye)要“更新”
今年初(chu),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(zhan)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(jian)词,频(pin)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。在中国经济大船(chuan)行稳致远的航(hang)道上,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既是正确航(hang)向,也(ye)是科学路径。其背后有(you)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与战略考量。
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(zhan)的必由之路。经过40多年高速增长,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(zhan)阶段(duan),这个阶段(duan)的基本特征是速度换挡、结构升级和动能转换。传统的经济发展(zhan)动能逐(zhu)渐弱化,过去(qu)依靠低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动力发生了转折性变(bian)化,亟待寻找和培育新的动能来破解资源约束(shu)、环境压力、技术瓶颈等挑(tiao)战,转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。
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平(ping)稳增长的现实需要。国务院发展(zhan)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认为(wei),经济增长动能来自多方面,经济发展(zhan)不同阶段(duan)增长动能起伏变(bian)化是自然现象。保持经济平(ping)稳增长需要根(gen)据经济规律(lu)主动调整、顺势而为(wei)。经济发展(zhan)需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,增长动能也(ye)分为(wei)供给侧和需求侧动能。但无(wu)论从哪一侧看,单(dan)独靠新动能都是不够的,需推动新旧发展(zhan)动能接续转换,保持经济平(ping)稳健康发展(zhan)。
这是解决(jue)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当务之急。当前(qian),我国经济发展(zhan)面临一些问题,诸如产能过剩、部分投资过度集中、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、地区发展(zhan)不平(ping)衡、金融风险积累,培育新动能、更新旧动能将优化产业结构、需求结构,通过催生新产业、新业态带(dai)来新增长,为(wei)这些问题提(ti)供新的解决(jue)路径。与此同时,旧动能发展(zhan)空间受限,新动能成长壮大需要时间。如果旧动能减弱与新动能成长错配,将导致结构性矛盾更突出,因此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的关系。
这是适应全球(qiu)经济结构变(bian)革的关键(jian)举措。近年来,国际(ji)环境复杂性、严峻(jun)性、不确定性持续上升。全球(qiu)产业链朝着本土化、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重构,贸易摩擦与保护主义(yi)抬(tai)头,影响了全球(qiu)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。新一轮(lun)科技革命和产业变(bian)革重构全球(qiu)创新版图、重塑(su)全球(qiu)经济结构,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、争夺产业主导权,增强发展(zhan)新动能。
“我国传统产业在国际(ji)市场(chang)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和发展(zhan)中国家低(di)成本制造业的双重挤压,培育新动能、更新旧动能成为(wei)赢(ying)得未来全球(qiu)竞争新优势的关键(jian)。”赛(sai)迪研究院政策(ce)法规研究所所长彭健说。
辩证理解“新”与“旧”
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难点在于(yu)升级与接续。彭健分析,一方面,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有(you)待进一步深化,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;另(ling)一方面,新动能的成长成熟(shu)需要时间,短期内尚难以完(wan)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。同时,关键(jian)核心技术受制于(yu)人的状况没有(you)根(gen)本改变(bian),一些新动能产业的市场(chang)需求还要培育,产业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(zhan)还不够紧密。
解决(jue)这些难点,首(shou)先要正确理解新旧动能平(ping)稳接续转换,厘清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,破解目(mu)前(qian)仍存(cun)在的一些认知误区。
其一,旧动能需要更新,但不能完(wan)全否(fou)定。旧动能曾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,但随着时代发展(zhan)逐(zhu)渐显(xian)现出短板,包括更多依赖资源、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驱动,增长方式难以持续;升级改造步伐相对(dui)缓慢(man),产品(pin)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(di);一些产业高污染、高能耗问题较突出;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,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向新动能的转换能力。
但也(ye)要看到,旧动能有(you)其不可忽视的优势。经过多年发展(zhan),旧动能已成为(wei)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,拥有(you)稳定的产值,是地方经济发展(zhan)的稳定器。同时,形(xing)成了完(wan)整的产业链和成熟(shu)的供应链体系,对(dui)满足市场(chang)需求和提(ti)供就业机会意义(yi)重大。
更进一步看,旧动能为(wei)新动能的发展(zhan)提(ti)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、市场(chang)资源。部分旧动能经过技术改造、转型升级后也(ye)可转换为(wei)新动能。“更新旧动能需要引入大量新生产工具、新资料和新常识,这为(wei)新动能提(ti)供了丰富的应用需求和广阔的市场(chang)空间,进一步促进新动能发展(zhan)壮大。”赛(sai)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。
其二,把新动能等同于(yu)新产业,片面看待新动能。一个典型表现是,对(dui)某些热门新产业,存(cun)在一哄而上和一种模式的现象。以新能源产业为(wei)例,在政策(ce)鼓励和市场(chang)广阔前(qian)景的吸引下,部分地方不顾自身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科研条件,纷(fen)纷(fen)上马光伏、风电等项目(mu),导致部分地区产品(pin)同质化严重、同类(lei)型企业过度集中。“一些地区盲目(mu)跟风、急于(yu)求成,罔顾自身实际(ji)制定策(ce)略;一些地区盲从一种发展(zhan)模式,缺乏(fa)创新和多样性。这也(ye)是中央强调因地制宜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。
将新动能简单(dan)等同于(yu)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只是看到了新动能的表象,而新机制、新市场(chang)、新主体才是新动能的硬核。新动能是以质量效益为(wei)导向、创新型主体支撑、可持续机制引领、新兴(xing)高端产业发展(zhan)、高级要素配置为(wei)特征的发展(zhan)动力。一些地方不去(qu)完(wan)善培育新动能的体制机制,促进市场(chang)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,却过度干预市场(chang),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(chang)分割、经营主体创新活力不足,反而造成束(shu)缚新动能的堵点卡点。
其三,急功近利,认为(wei)新旧动能转换可以一蹴而就。培育壮大新动能有(you)一个过程,不能适得其反追求新动能,更不能盲目(mu)打压旧动能,否(fou)则(ze)都是不敬重经济规律(lu)的表现。为(wei)什么(me)强调平(ping)稳接续转换?新动能还未成长起来,就急于(yu)淘汰旧动能,不仅会带(dai)来经济波动,还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。
“要认识到从旧动能切(qie)换到新动能,转型成本很高,阵痛很大。”赵刚表示,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从旧赛(sai)道转向新赛(sai)道的循序渐进过程,涉及生产工艺装备、工艺流程、人才结构、商(shang)业模式等革新,需要技术、人才、资本等要素持续投入,是一个系统性工程,不可能一步到位。
因地制宜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
从目(mu)前(qian)公开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,培育新动能、更新旧动能被放在更为(wei)突出的位置。不少地区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(zhan)、国家战略总(zong)体布局(ju)中的定位,立足实际(ji)、发挥特色优势去(qu)谋划布局(ju),因地制宜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。
上海着眼(yan)产业高端化,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(lun)“上海方案(an)”,推动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发展(zhan)。广东聚焦石化钢铁、食品(pin)饮料、纺织服装、家电家居、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(zhan)。江苏探(tan)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,重点深耕人形(xing)机器人、量子(zi)科技、原子(zi)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(sai)道。
一把钥匙开一把锁。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,因地制宜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,关键(jian)在于(yu)深入调研掌握本地资源优势、产业基础等要素特征,确定地方产业的优势与不足,因时因势各展(zhan)所长,在传统与新兴(xing)产业之间动态合理配置资源,差异化选择新兴(xing)产业赛(sai)道,推动新质生产力精准布局(ju)。
首(shou)要的是破除制约新旧动能平(ping)稳接续转换的制度阻碍。有(you)调查显(xian)示,体制机制顽疾仍是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大掣肘。这包括,政策(ce)制定出现惯性思维,对(dui)传统发展(zhan)的路径依赖,不适应新形(xing)势新要求;政策(ce)碎片化甚至互相冲突,影响政策(ce)效能发挥;高端要素支撑不足,新旧动能转换面临“缺人才、缺技术、缺资金”等困境。
解决(jue)上述问题,应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(jian)环节改革,推动要素市场(chang)化配置改革,进一步激活市场(chang)机制。放宽政策(ce)限制,主动改变(bian)不适宜的监管(guan)理念、管(guan)理模式和政策(ce)体系,探(tan)索包容创新的审慎(shen)监管(guan)制度。加快人才、金融、技术等要素市场(chang)改革,维护公平(ping)竞争,打破新主体进入市场(chang)的制度瓶颈。构建支撑全面创新体制机制,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(zu)织机制,激发人才流动活力。
关键(jian)是要做好“创新”这篇大文章。科技创新是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。实践证明,解决(jue)“卡脖子(zi)”难题还在于(yu)深化科技体制改革,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。在关键(jian)核心技术上久久为(wei)功,提(ti)升基础零部件、基础元器件、基础App、基础材料等基础产品(pin)质量和竞争力,提(ti)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(ping)。
在这过程中,要注意破解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发展(zhan)脱节难题。强化以企业为(wei)主体、市场(chang)为(wei)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,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。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,加快运用先进技术、前(qian)沿技术来改造提(ti)升传统产业,大力培育壮大数智结合、绿色低(di)碳的新兴(xing)产业和未来产业。
重点在于(yu)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(xing)产业协同发展(zhan)。喜新不能厌旧,传统产业与新兴(xing)产业是相辅相成、协同发展(zhan)的关系。彭健认为(wei),一方面,应增强传统与新兴(xing)产业之间发展(zhan)的乘(cheng)数效应,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(ti)升和新兴(xing)产业培育发展(zhan)的共赢(ying);另(ling)一方面,不同产业也(ye)要根(gen)据自身发展(zhan)阶段(duan)和特点,选择适合路径,发展(zhan)特色新质生产力工具、工艺和发展(zhan)重点。
“要关注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协同性,加强合作与联动,实现资源共享、优势互补;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,形(xing)成上下游良性互动;推动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(zhan),培育新增长点和增长极。”朱克力说。
坚持双轮(lun)驱动,力求稳中有(you)进。破除一切(qie)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思想(xiang)障碍和制度藩篱,促进各类(lei)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,让新动能澎湃奔涌(yong),让旧动能焕发新机,将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(zhan)基础,塑(su)造经济发展(zhan)新动能新优势。
来源/经济日报(调研组(zu)成员/曹红艳 顾阳 牛瑾 欧阳优 黄(huang)鑫(xin) 熊丽 执笔/黄(huang)鑫(xin)),原标题《推动新旧动能平(ping)稳接续转换——深刻把握和运用“五个必须统筹”③》
监制/张益勇
审核/万政
编辑/李翱(见习)
设计/陶(tao)天添
校(xiao)对(dui)/陈婧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