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消息网4月24日报道(文/吴黎明)世界读书日前夕(xi),记者乘火车前往位于英格兰沃里(li)克(ke)郡的莎翁小镇——埃文河畔的斯(si)特拉特福,探访莎士(shi)比亚(ya)故居,瞻仰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巨匠。
在莎士(shi)比亚(ya)故居,他的金句无处不在。在故居博物馆的入口处,“To be or not to be”(生存还是毁灭)与诸多文字一起(qi)雕刻在墙壁(bi)上;莎士(shi)比亚(ya)出生地(di)基金会研究部门主管(guan)保罗·埃德蒙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先要朗诵一段莎士(shi)比亚(ya)诗行;甚至,莎翁故居附(fu)近一家餐馆的墙上也幽默地(di)写着“To share or not to share”……
莎士(shi)比亚(ya)诞生的地(di)方是一幢16世纪木石小楼。这栋两层建筑以黑(hei)红褐为主调,斜坡瓦顶如老(lao)者微弓的脊背,泥土色的外墙斑驳如褪(tui)色羊皮纸,凸出的木桁架交错(cuo)成(cheng)菱形网格,仿佛将时光切割成(cheng)片(pian)段。门廊下十米(mi)长的半坡雨棚投下斜影,铁(tie)栏杆围起(qi)的不只是砖石,更是一段穿越四个世纪的文脉。
推(tui)门而入,橡(xiang)木楼梯的“嗒嗒”声叩响历史的回音。游客(ke)的步履(lu)已将一楼的石地(di)板打(da)磨(mo)如镜,映照(zhao)出莎翁父亲的皮革作坊——铜钉、鞣制工具与半成(cheng)品手套(tao)散落案头,羊毛与硝石的气味在梁(liang)柱间(jian)萦绕。
沿吱呀作响的楼梯攀至二楼,约30平方米(mi)的主卧(wo)室内,橡(xiang)木地(di)板已凹陷如苍老(lao)的面(mian)庞。而红褐帐幔低垂(chui)的木床上,草绿色织物仍保持着16世纪中产家庭的陈设(仿制品)——1564年4月23日,一声啼哭穿透这帐幔,落进埃文河畔的春风里(li)。此后400多年的时光里(li),莎士(shi)比亚(ya)的名字从这里(li)走(zou)向世界各地(di)。
卧(wo)室隔壁(bi)是一个更大的房间(jian),窗(chuang)棂(ling)上残留着19世纪游客(ke)的签名留痕,其中不乏一些著(zhu)名人物,如苏(su)格兰作家沃尔特·司各特、诗人阿尔弗雷德·丁(ding)尼生、哲学家托马斯(si)·卡莱尔等。让(rang)记者欣喜的是,房间(jian)里(li)还摆放着一幅汤显祖的画像(xiang),楼下的花园里(li)还有一尊汤显祖与莎士(shi)比亚(ya)惺惺相惜“对谈”的铜像(xiang)。汤、莎二人作为同时代亚(ya)欧(ou)大陆东西两端分别有着广(guang)泛(fan)影响力的剧作家,恰巧是同一年(1616年)去世。
保罗·埃德蒙森这样解(jie)释二人的共同点:首先,汤显祖以《牡丹亭》闻名,该剧与《罗密欧(ou)与朱丽叶》有相似之处。在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,中英两国的创编辑竟同时对类似故事(shi)感兴趣,说明这种关于“因环境阻挠而陷入困境的年轻(qing)恋人”的主题跨越学问引发共鸣。其次,汤显祖与莎士(shi)比亚(ya)的创作背景也有共通之处:他们(men)在为宫廷创作的同时,也为公众服务(wu)。
穿过(guo)窄门走(zou)下台阶,便是莎翁家的后花园。花园不大,但足以作为舞台沉浸(jin)式演出莎翁的名篇(pian)。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容道,演员们(men)会即兴演绎《奥(ao)赛罗》《皆大欢喜》《威尼斯(si)商人》等经典场景,游客(ke)还可以点选(xuan)剧目。记者碰巧赶上表演《罗密欧(ou)与朱丽叶》阳台相见(jian)的那一幕:罗密欧(ou)以故居的窗(chuang)台为景,与花园里(li)的朱丽叶“互诉衷情”,观众们(men)也很配合,按照(zhao)剧情需要不时齐喊“朱丽叶”,演员与观众其乐融融。
离故居步行约5分钟有一座(zuo)现代化的皇家莎士(shi)比亚(ya)剧场,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莎士(shi)比亚(ya)的经典剧目。旅(lu)游旺季时,周(zhou)六一天安排6场。离故居步行不到10分钟还有一幢莎士(shi)比亚(ya)成(cheng)名后购置的房产,名为“新居”。这是一座(zuo)拥(yong)有20个房间(jian)的三(san)层豪宅,附(fu)带花园和马厩。这里(li)不仅是莎士(shi)比亚(ya)晚年的居所,更见(jian)证了其创作风格的重要转型——从伦(lun)敦的激烈悲剧转向斯(si)特拉特福的诗意哲思。他在此完成(cheng)的《暴风雨》《冬(dong)天的故事(shi)》等作品,以其深邃的人文关怀为评论家所称(cheng)道。
如今,莎翁小镇并没(mei)有莎士(shi)比亚(ya)的后人居住,但莎翁留下的遗产依然让(rang)这个小镇欣欣向荣。从剧院到星级宾馆,从餐馆、书店到纪念品商店,处处都能感受到莎翁的存在。据莎翁博物馆专家先容,近年来中国游客(ke)的数(shu)量明显上升。更重要的是,莎翁逝(shi)世后的400多年里(li),他的作品不断被自(zi)由改编(bian),许(xu)多影片、电视(shi)剧、舞台剧都脱胎于莎士(shi)比亚(ya)著(zhu)作。每个时代都能在莎剧中找到自(zi)身影子,并通过(guo)改编(bian)让(rang)作品直接对话(hua)当(dang)下。
人工智能时代的人们(men)为何仍需阅读莎士(shi)比亚(ya)?保罗·埃德蒙森的说法具有代表性:“莎士(shi)比亚(ya)的语言充(chong)满智慧活力,故事(shi)宏大,能让(rang)人在阅读和背诵时感受到自(zi)我的扩展(zhan)。当(dang)你背诵并理解(jie)他的诗句时,它们(men)便成(cheng)为你的一部分,为你打(da)开一扇想象与他人联结的大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