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特约(yue)评论员
从“中国硅谷”到“世界(jie)中关村”,中关村的每一步成长,都是北京科技创新的真实写照;中关村的蝶变,不仅是北京建(jian)设(she)国际(ji)科技创新中心(xin)的缩影,也映射了中国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程。透过中关村论坛(tan)这个(ge)平台(tai),大家不仅可以(yi)领(ling)略前沿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,更可以(yi)看到北京以(yi)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以(yi)颠(dian)覆(fu)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(neng),不断塑(su)造(zao)高质量发展新动能(neng)、新优势取(qu)得(de)的突出成绩。
中关村论坛(tan)是支撑北京国际(ji)科技创新中心(xin)建(jian)设(she)的重要合作平台(tai)。随着2025中关村论坛(tan)年会开幕,北京国际(ji)科技创新中心(xin)建(jian)设(she)取(qu)得(de)的显(xian)著(zhu)成就以(yi)数字化方(fang)式呈现在人(ren)们眼前:2024年,北京在世界(jie)常识产权组(zu)织(zhi)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行(xing)榜(bang)中列第三位(wei),高被引(yin)科学家数量431人(ren)次,万人(ren)发明专利拥(yong)有(you)量304件,基础研究(jiu)人(ren)才密度、投入强度等均居全国首位(wei);在新一代信(xin)息(xi)技术、医药健康、科技服(fu)务业等领(ling)域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;中关村示范区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,蝉(chan)联全国第一,预计(ji)规模以(yi)上企业总收入9.4万亿元,同比增长8%。
如(ru)果说,这些数字还不够(gou)具象,那么依托人(ren)工智能(neng)大模型,打造(zao)“中关村论坛(tan)智能(neng)体”,应用AI同传系统,利用声纹识别和语音拟合技术,实现演讲(jiang)者用母(mu)语演讲(jiang)原声进行(xing)同传翻译,近百(bai)台(tai)机器人(ren)活跃在年会各个(ge)场合,线上参会的嘉宾可以(yi)在元宇宙会场中感受沉浸(jin)式交互体验的魔幻意(yi)境……则让大家从可感可及的一个(ge)侧(ce)面,体味到北京科技创新的旺盛活力。
中关村论坛(tan)是一个(ge)面向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的国家级平台(tai)。透过这个(ge)平台(tai),大家不仅可以(yi)领(ling)略前沿科技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,更可以(yi)看到北京以(yi)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以(yi)颠(dian)覆(fu)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(neng),不断塑(su)造(zao)高质量发展新动能(neng)、新优势取(qu)得(de)的突出成绩。
中关村,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旗帜,经历了从“电子一条街”到全球知名“硅谷”的华丽转变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,中关村已拓展至如(ru)今的中关村东城园、西城园、朝阳园、海淀(dian)园、丰台(tai)园、大兴-亦庄园等16个(ge)园。这一历程不仅彰显(xian)了中关村自主创新的能(neng)力,也体现了北京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引(yin)领(ling)作用。从“中国硅谷”到“世界(jie)中关村”,中关村的每一步成长,都是北京科技创新的真实写照;中关村的蝶变,不仅是北京建(jian)设(she)国际(ji)科技创新中心(xin)的缩影,也映射了中国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程。这也是为什么以(yi)中关村命(ming)名的论坛(tan)被视为科创“风向标”的原因之一。
透过中关村论坛(tan)这扇窗口(kou),大家既(ji)看到“大企业强、独角兽企业多(duo)、中小(xiao)企业活”的企业矩阵,也看到北京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2.97万家,专精特新中小(xiao)企业实现数量、总营收“双破万”的好形势;既(ji)看到中关村深(shen)入实施新一轮先(xian)行(xing)先(xian)试改革24条措(cuo)施的新突破,也看到北京深(shen)入实施基础研究(jiu)领(ling)先(xian)行(xing)动和关键核心(xin)技术攻(gong)坚(jian)行(xing)动的新举措(cuo);既(ji)看到中关村围绕合成生物制(zhi)造(zao)、具身智能(neng)、商(shang)业航天等细分领(ling)域,布局特色产业园的新谋划(hua),也看到北京加快(kuai)发展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,大力培育商(shang)业航天等未来产业的新作为。可以(yi)说,中关村论坛(tan)升级成为国家级平台(tai)后(hou),中关村自主创新的脚(jiao)步越走越快(kuai),北京科技创新的活力越来越足。
今年1月(yue)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(jiu)院课题组(zu)在京发布的《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(2025)》及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显(xian)示,北京以(yi)绝对优势领(ling)跑2024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。同期发布的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指数排名中,北京同样位(wei)列全国第一。以(yi)当下最为火热的生成式人(ren)工智能(neng)领(ling)域为例,北京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研发中心(xin)。数据显(xian)示,截至2024年,北京的人(ren)工智能(neng)企业数量已逾2400家,其中上市企业达46家,独角兽企业达到36家,占全国比例超过50%。在技术创新方(fang)面,北京在通用大模型等主流技术路线上持续布局,部分成果已可对标国际(ji)水平。面对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,北京积极拥(yong)抱新技术革命(ming),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(shen)度融合。通过建(jian)设(she)智慧城市、发展工业互联网、推广5G应用等措(cuo)施,不仅提升了城市管理(li)效率和服(fu)务水平,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。
在创新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(jian)设(she)的新征程中,北京也面临多(duo)重挑战,包括(kuo)创新链与产业链如(ru)何深(shen)度融合,具身智能(neng)、量子科技等前沿热点领(ling)域如(ru)何获得(de)突破,等等。在2025中关村论坛(tan)年会上,大家将听到产学研各界(jie)对这些问题的深(shen)入探讨,这场创新与智慧激荡的科技盛会,必将为北京科技创新注入旺盛活力和强劲动能(neng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