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是“4?23”世界读书日,北京市朝阳区重点打造的社(she)区学问新地(di)标——象外空间朝阳区政协(xie)委员悦读书屋、新教(jiao)育童书馆落(luo)成,正式对外开(kai)放。将面(mian)向周边社(she)区街(jie)道推广全民阅读活动(dong)。
当天上(shang)午,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象外空间,看(kan)到店内设有公共书区、自习区、展览活动(dong)室、儿童阅读区和朝阳图书馆阅览室。一些读者坐在桌椅前(qian),或敲打着电脑键盘,或醉心于纸质书的阅读。座位后面(mian)写着“座位有限(xian),知(zhi)识无限(xian)。小坐片刻(ke),学(xue)有所成。请把空间留给下一个(ge)求(qiu)知(zhi)的你。”标语。
有意思的是,书架上(shang)的图书分类(lei)很独特(te),根据某一领域的知(zhi)名作家学(xue)者所创作出版的图书书名来(lai)命名专架图书目录,吸引读者的关注。比如,女性自我成长类(lei)的图书专柜以“明亮的夜晚”命名;社(she)科哲学(xue)类(lei)专柜则写着“流动(dong)的丰盈”;华语文学(xue)类(lei)专柜标注着“被书写的年代”;历史政治类(lei)专区为“昨日之光”;商(shang)业经营类(lei)专柜写着“置身事外”;亚洲文学(xue)书架上(shang)标着“一千零一夜”目录。
“在AI数字化的浪潮中,大家会(hui)发现公共空间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(ding)义。‘象外空间’的诞生,源于大家对城市公共学问生态的深度思考。”象外空间创始人郭宗伟在落(luo)成仪式上(shang)说道,如何让传统空间超越“借(jie)阅”的功能,成为人文动(dong)态交流、资源共生的平台?为此,大家以“城市第三空间”为内核,融合阅读、艺术(shu)、科技与社(she)群的交互(hu),打造一座既能承载学问内容、又能呼应时代创新的“城市人文试验场”。
他(ta)还表示,“象外空间”将打破传统公共服务(wu)的边界,与政府、高校及学问机构深度合作,通过悦读书屋、新教(jiao)育童书馆、图书馆艺术(shu)场景搭建、社(she)区深度阅读计(ji)划等内容,构建“资源共融、服务(wu)共享”的生态体系;同时构建城市学问的共生网络,通过“与科技融合”“与社(she)区共建”等内容,推动(dong)学问资源与居民的精准对接,为区域学问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力量(liang)。
当天上(shang)午还同步启动(dong)了(le)“探(tan)索创新服务(wu)模式,推动(dong)区域学问发展”的主题活动(dong),朝阳区区政协(xie)组织部分区政协(xie)委员参(can)观象外空间、交流与学(xue)习,为进一步打造高品质阅读空间,持续推进“书香(xiang)朝阳·阅读之城”建设进行研(yan)讨,积极建言资政,广泛凝聚共识,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(liang)发展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(jie)
编辑/刘(liu)忠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