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陈(chen)嫣(yan)婧
滕肖澜,中国作家协会(hui)全委会(hui)委员,著有小(xiao)说集《十朵玫瑰》《这无法无天的爱》等;长篇小(xiao)说《城里的月光》《乘(cheng)风》《心居(ju)》等。《美丽的日子》获第六届鲁(lu)迅文学奖,《心居(ju)》入选2020年度(du)“中国好书”。《平衡》是她的最新长篇小(xiao)说,以飞机平衡室(shi)的日常为故事背景,凭借细腻的笔(bi)触、幽(you)默的语言和对生活的深(shen)刻洞察,描写出以“家”和“职场”为空间的当代上海人生活的样本和哲学,提出每个人的“人生永远都(dou)在(zai)寻求某种平衡”。
上海作家滕肖澜曾在(zai)浦(pu)东国际机场工(gong)作多年,但把自己(ji)曾经的职业生涯直接作为背景写进长篇小(xiao)说里,《平衡》应(ying)该还(hai)是第一(yi)次(ci)。相比之前同样涉及航空题(ti)材的长篇小(xiao)说《乘(cheng)风》,面目已大有不同。
走出舒适区
小(xiao)说延续着她一(yi)贯的叙事及话语风格,在(zai)微(wei)妙的氛围与徐(xu)徐(xu)展开的故事情节中,不动声色地勾勒出当代生活的复杂性。因编辑已有几部小(xiao)说先后被改编成了(le)电视剧,如《城中之城》《心居(ju)》等,于(yu)是在(zai)阅读此部新作时,笔(bi)者也下意识地揣摩了(le)一(yi)下改编的可能,觉(jue)得(de)似乎存在(zai)一(yi)些(xie)难度(du)。比如,这是编辑首次(ci)只使用一(yi)个动词来(lai)为她的小(xiao)说命名,显然,她想强调的是“平衡”这种状态(tai),而(er)又虚(xu)化它所(suo)指向(xiang)的具体(ti)实在(zai)的对象,这本身就为长篇小(xiao)说的写作如何更合理地处理虚(xu)与实的问题(ti)构成一(yi)些(xie)挑战。
此外,《平衡》是第一(yi)人称叙事,视角单一(yi)化,这也与编辑以往所(suo)擅长的书写方式有些(xie)差异。通(tong)过群像描写,用全局式的视角表现当代生活的烟火气和日常性,这几乎成为滕肖澜新海派小(xiao)说创作的固定路数,从(cong)内(nei)容上看,新作似也没有全然悖离,但主人公葛向(xiang)阳作为展开叙事唯一(yi)的支点和重心,是需(xu)要(yao)投入巨大精力加以打磨塑造的,总之,是个费功夫的、有难度(du)的人物。就这两点便可看出,编辑想要(yao)在(zai)这部作品中实现某种突破和转变(bian),走出舒适区。
平衡这个意象,就其最实在(zai)的层面上,指的是航运工(gong)作体(ti)系中的一(yi)个技术(shu)性工(gong)种,主要(yao)负责(ze)飞机的载重平衡,需(xu)要(yao)考虑到(dao)客(ke)舱(cang)和货舱(cang)中具体(ti)客(ke)人和货物的重量及体(ti)积,并根据不同机型的不同空间特征(zheng)进行分配,这是编辑在(zai)成为职业作家之前干过多年的工(gong)作,因此有着深(shen)入的个人经验的支撑。载重平衡虽属于(yu)“幕后工(gong)作”,但在(zai)飞行安全方面却(que)起着相当重要(yao)的作用,它很考验工(gong)作人员的掌控力和空间想象力,一(yi)张无懈可击的载重平衡表甚至能决定一(yi)架飞机在(zai)飞行过程中的生死命运。
小(xiao)说的男主人公葛向(xiang)阳是一(yi)名优秀的平衡员,单位(wei)里的业务骨干,不仅工(gong)作干得(de)漂亮,甚至能将这一(yi)工(gong)作的各项特征(zheng)、步(bu)骤(zhou)描绘得(de)扣人心弦,极富浪(lang)漫主义色彩。他珍视这项工(gong)作,除了(le)它本身带(dai)来(lai)的价值感,更多的是享(xiang)受作为一(yi)个平衡员那种运筹于(yu)帷幄之中,决胜于(yu)千(qian)里之外的自我感觉(jue)。葛向(xiang)阳是一(yi)个耽于(yu)自我感受的人,但这感受又往往是不稳定的,从(cong)而(er)使他陷入不平衡的状态(tai)中。对飞机载重平衡的把控能力不见得(de)就能平移(yi)到(dao)生活中,甚至也无法让他在(zai)单位(wei)科室(shi)这一(yi)小(xiao)团(tuan)体(ti)中获得(de)该有的认可,以至于(yu)这位(wei)优秀的技术(shu)人员常常不知道(dao)应(ying)该如何处理自己(ji)的自尊心,让自己(ji)得(de)到(dao)平衡。
梦境的构筑
聚焦于(yu)单一(yi)的人物形象,使之成为叙事展开的支点,此系结构一(yi)部长篇小(xiao)说惯常使用的方法之一(yi),决定了(le)叙事人的角度(du)和叙述特征(zheng)。他往往是一(yi)个观察者和讲论者,从(cong)自身出发考察、理解和呈现其观察和讨论对象的外部特征(zheng),包括其他人物以及叙事环境的特征(zheng)。但在(zai)《平衡》中,滕肖澜显然并不满足于(yu)只让葛向(xiang)阳成为这样的叙事人。于(yu)是,编辑通(tong)过对梦境的构筑帮助(zhu)她笔(bi)下的人物打开自己(ji),在(zai)观察他人的同时也自我观察,在(zai)讲论他者的同时也同自己(ji)争辩。
主人公的意识通(tong)过持续不断的梦的形式被具象化了(le),它使小(xiao)说不再被局限于(yu)外部环境,或人物之间的外部关系,而(er)是进入到(dao)人物的内(nei)部环境中,构建(jian)存在(zai)于(yu)人内(nei)部的意识之网。葛向(xiang)阳的梦境,不但是他为自己(ji)营造的逃离现实的避难所(suo),同时也是他自己(ji)对现实的回应(ying)和反诘,这与梦本身的悖论是分不开的。
小(xiao)说以一(yi)场梦开始,编辑用有些(xie)膈应(ying)的武侠(xia)小(xiao)说式的语言磕磕碰碰地写着一(yi)个梦,倒(dao)让读者误以为她真去写那半生不熟的武侠(xia)小(xiao)说去了(le)。回味起来(lai),这个梦的内(nei)容和写作它时所(suo)使用的语言一(yi)样,有些(xie)夹生,有些(xie)别扭,有些(xie)促狭,总之,有那么些(xie)反讽意味,很有一(yi)个梦该有的本像。
梦是无意识中的有意识,又是有意识中的无意识,梦与意识的关系让解梦和心理治疗成为可能,而(er)梦与人的切实经历之间的关系则决定了(le)梦的内(nei)容及形式。
葛向(xiang)阳的梦不是年代剧,就是武侠(xia)剧,不是谍战剧,就是阴(yin)谋剧,总之,充满了(le)戏剧性。形式上,这样的梦是他死水微(wei)澜般(ban)的日常生活的反面,于(yu)是张力拉(la)满,充斥(chi)了(le)对生活的控诉;而(er)内(nei)容上,他又在(zai)梦中填充着各种日常生活的细节,与他所(suo)经历的牵丝绊藤,分也分不开。
通(tong)过对自身梦境,亦可谓自我意识/无意识的剖析(xi),葛向(xiang)阳看到(dao)了(le)自己(ji)的失衡,自己(ji)的无法自洽(qia),他既不能完全满足于(yu)现实生活,也不能完全沉溺于(yu)戏剧效果。但也恰是这现实生活与戏剧效果所(suo)形成的正反两股力,为他持续不断地输送着做梦所(suo)需(xu)的内(nei)容和形式,使梦成为可能。
显然,即便是梦中的葛向(xiang)阳,也有无法摆脱的现实,他只能利用梦将现实加以扭曲,拌上佐料,将之粉饰成他喜欢或能接受的那副模(mo)样。于(yu)是,耽于(yu)梦想对他来(lai)说,颇有些(xie)青鸾舞镜的悲壮感,是自己(ji)和自己(ji)较劲,又是自己(ji)和自己(ji)妥协。因着梦,他可以投射各种见不得(de)人的欲(yu)望,各种上不了(le)台面的促狭心思;也因着梦,他在(zai)所(suo)遭遇(yu)的各种不合理中找到(dao)了(le)维持自我存在(zai)合理性的依据,这或许源自于(yu)人类自我意识的复杂性,或天性中的自我保护(hu)机制。总之,做梦也是一(yi)种“平衡”,或为了(le)达到(dao)“平衡”。
人情世故的内(nei)化
看得(de)出,编辑借助(zhu)主人公梦境的复杂性来(lai)表现人意识的深(shen)邃(sui),但从(cong)文本呈现出的效果来(lai)看,对梦的设(she)置除了(le)在(zai)推动情节发展方面产生了(le)巨大作用之外,主要(yao)还(hai)在(zai)于(yu)表现人情世故的内(nei)化。
滕肖澜的小(xiao)说一(yi)直有些(xie)旧式世情小(xiao)说的影子,容易让人想起张爱玲《色·戒》中麻(ma)将桌上的眼神交流,或韩庆邦《海上花列传》里倌人与掮客(ke)间的细言碎语。只是时代背景换了(le),也就褪去了(le)清末民国时期文艺作品中常有的那层氤氲古雅,变(bian)成了(le)真正的家长里短,既晦暗(an)又琐(suo)碎。
家庭聚会(hui)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情节,在(zai)之前出版的长篇小(xiao)说《心居(ju)》中,她已将家庭这个充满了(le)内(nei)在(zai)张力的叙事空间构建(jian)得(de)炉火纯青。几乎每个人,在(zai)成为家庭这个庞大分母(mu)中的小(xiao)小(xiao)分子时,都(dou)不得(de)不在(zai)经济利益、德性人伦和个体(ti)欲(yu)望之间反复拉(la)扯、缠绞,既要(yao)获得(de)自我的存在(zai)感,又不能丧失由群体(ti)而(er)来(lai)的归属感。可以说,家庭是一(yi)个离心力和向(xiang)心力同时存在(zai),并高速运作的地方,拥有一(yi)切人际关系的基本型,又是这些(xie)关系极端化表现的最佳舞台。
葛向(xiang)阳也身处同样的家庭困境,本属于(yu)他父亲个人所(suo)有的巨额专利款,因一(yi)场突如其来(lai)的车祸而(er)被叔(shu)叔(shu)与姑姑两家人瓜分。叔(shu)叔(shu)葛胜身有残疾,常借着家庭聚会(hui)向(xiang)家人倾倒(dao)怨愤之情,姑父刘新华则靠着父亲遗款发家致富,在(zai)生意场上春风得(de)意。每次(ci)聚会(hui),饭桌这一(yi)头忙着维护(hu)殷勤和睦的家族脸面,那一(yi)头又似乎随时做好了(le)撕(si)破脸不欢而(er)散的准备(bei),奶奶的沉默,母(mu)亲的阴(yin)沉,叔(shu)叔(shu)的偏执,姑姑的虚(xu)荣,家人同居(ju)一(yi)室(shi)时的神情变(bian)幻,就如调色盘里的油画颜料一(yi)般(ban)丰富。
与强调葛向(xiang)阳作为意识的个体(ti)不同,当他被放置在(zai)一(yi)个更为复杂的家庭环境或社交环境中时,编辑同样需(xu)要(yao)突显他复杂的社会(hui)性,特别是作为经济个体(ti)的那一(yi)面。父亲被瓜分掉(diao)的那350万专利款成为葛向(xiang)阳多年来(lai)的心病,他恨恶他的亲戚(qi),恨恶他们的唯利是图,也把家庭看成撕(si)扯人性与道(dao)义的修罗场。然而(er),当他出于(yu)自我的正义而(er)在(zai)明里暗(an)里对他的家人们进行各种“制裁”时,却(que)发现这样做并不能证明自身道(dao)德的优越。
当自身的龌龊与狭隘渐渐浮现,家庭作为道(dao)德裁判所(suo)的功能也在(zai)逐渐变(bian)弱,虽然它仍(reng)是不受待见的。编辑显然并不追求在(zai)叙事中直接瓦解个体(ti)正义与家族伦理,而(er)是质疑两者传统意义上的单一(yi)维度(du),因为家庭形态(tai)发生改变(bian)的,背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上海经济形态(tai)的改变(bian),是资本市场的萌芽,是技术(shu)持有者,包括葛家父子生存状态(tai)和心理状况的改变(bian),故而(er)这种质疑其实是对社会(hui)现实的必然回应(ying),是进入更广泛的现实书写的必由之路。
世情小(xiao)说最显要(yao)的特征(zheng),就是通(tong)过对典型事件及人物的解构挑战既存价值的单向(xiang)度(du),此类小(xiao)说的调子往往是灰色的,竭力避免黑白分明,竭力避免非对即错,竭力避免一(yi)锤定音。这意味着编辑需(xu)要(yao)尽量不去评(ping)判她笔(bi)下的一(yi)切,也不给(gei)读者留下能够轻易下判词的依据。
当故事不断发展,所(suo)有人物都(dou)面临自身形象的模(mo)糊和自我判识的困境,“真相”一(yi)再耽延,矛盾与撕(si)裂看似一(yi)触即发却(que)总能被巧妙地化解,生活的形态(tai)以一(yi)种不彻底的方式木然地向(xiang)前挪移(yi),推进得(de)无声无息(xi)。这在(zai)很大程度(du)上消解了(le)传统小(xiao)说在(zai)叙事上追求完整性,在(zai)美学上追求崇高感的惯常思路,有一(yi)种张爱玲所(suo)谓的“参差”的美感。
滕肖澜作为“新海派小(xiao)说”的代表,对传统海派小(xiao)说的继承是明显的,将日常生活,特别是经济生活作为审美对象,将人的苟且、自利、妥协乃至窝囊加以审美化,这是海派世情小(xiao)说的独特魅力。因此在(zai)这样的作品中,是看不到(dao)理想型的,不存在(zai)理想的人格,理想的环境,理想的感情,所(suo)有事物都(dou)以其多面性示人,都(dou)在(zai)左支右绌、进退维谷中呈现其美。
《平衡》中所(suo)有的人际关系,都(dou)在(zai)忠诚与背叛,理想与现实,爱欲(yu)与憎恶之间游离,并且都(dou)无法摆脱各种压力下的窘迫。那么,那些(xie)曾经美好或可能美好的事物,是否会(hui)因为被打上了(le)阴(yin)影而(er)让人不再渴望?或者说,被阴(yin)影遮(zhe)盖的,虚(xu)掩的美,还(hai)是美吗?
编辑的答案,就在(zai)她对“平衡”的理解之中。“平衡”既非超然的道(dao)德处境,亦非真实的生活状态(tai),它的价值是美学上的,而(er)非现实中的。无论是作为一(yi)项工(gong)作,一(yi)种自我意识,还(hai)是一(yi)系列的关系,平衡带(dai)来(lai)的,首先是美感,是自我感受和对世界的感受。它存在(zai)于(yu)你我之中,以些(xie)许阴(yin)郁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