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8日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(xi)湖(hu)大学校长(chang)施一公(gong)教授来到深圳中学(晒布(bu)校区(qu)),以《拔尖创(chuang)新人才培养的(de)西(xi)湖(hu)实践》为主题,与深中师生展开深度交(jiao)流(liu),旨在推动基础教育与高(gao)等教育的(de)衔接,探(tan)索拔尖创(chuang)新人才自主培养的(de)新模式。
施一公(gong)是我国杰出的(de)生物物理学家,1985年保送清华、1995年获约翰(han)霍(huo)普金斯(si)大学博士学位,蜚声(sheng)国际科学界,2008年施一公(gong)回国推动清华生命学科跨(kua)越式发展,随后又离(li)开清华,创(chuang)办新中国第一所社会(hui)力量举办的(de)新型研究(jiu)型大学——西(xi)湖(hu)大学。
深圳市委(wei)教育工委(wei)副书记、市教育局党组(zu)成员(yuan)王汝津(jin)博士,深圳市招生考(kao)试办公(gong)室主任肖伟峰,深圳中学校长(chang)朱(zhu)华伟教授等出席活动。
“并非出自知名(ming)高(gao)校,但后来在学术上做(zuo)出非凡成果的(de)学子并非个例”
“大学之大,在于学术之光的(de)辐射半径。” 施一公(gong)以加州理工学院为例展开论述:“这所‘小学校’诞生了许多诺奖得主。其成功密(mi)码在于——用‘小而美’的(de)生态孕育‘大而重(zhong)’的(de)发现,用自由探(tan)索的(de)学术学问,滋养‘敢坐冷板凳'的(de)科研定力。”
施一公(gong)对全球知名(ming)大学的(de)育人模式进行了比较(jiao)分析,尤其聚焦于中美教育体系的(de)差异及其对中国创(chuang)新人才培养的(de)启示。施一公(gong)指出,中国学生整体基础扎实,但顶尖创(chuang)新人才较(jiao)为缺(que)乏,呈现“高(gao)均值(zhi)、低方差”的(de)特点。他认为,允许更(geng)大“方差”,鼓励学生突破学科边界,有(you)望(wang)诞生更(geng)多的(de)拔尖人才和学术成果。“高(gao)考(kao)700多分的(de)学生,和一个高(gao)考(kao)590多分但具有(you)某领域特长(chang)的(de)学生相比,后者一旦找到了自己的(de)方向,学术之路也可以走得更(geng)远更(geng)稳。”
“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(de)时代,科研工作会(hui)产(chan)生哪些深远的(de)影响(xiang)?”现场有(you)深中学子提问。施一公(gong)认为,人工智能(AI)与生物学的(de)深度融合正掀起(qi)一场颠覆(fu)性革命。从药(yao)物研发到精准医疗,AI技术正在重(zhong)构(gou)生命科学的(de)边界与范式。“未来,AI在临(lin)床、制药(yao)领域将(jiang)逐渐发挥越来越重(zhong)要的(de)作用。”施一公(gong)说。
也有(you)学子担忧,自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“分数最高(gao)”“最优秀”的(de)学生,但自己又对科研工作充(chong)满兴趣,如何建立自身信心(xin),挖掘自身潜力?施一公(gong)告诉学子们,在他的(de)执教生涯中,所见到的(de)并非出自知名(ming)高(gao)校,但后来在学术上做(zuo)出非凡成果的(de)学子并非个例。
拔尖创(chuang)新人才培养不是一场急功近利(li)的(de)竞赛,而是一场静待花开的(de)耕耘
真正的(de)突破往往诞生在标准答案之外,而理想主义者的(de)远征,始于对未知的(de)敬畏与对人类(lei)文明的(de)真挚关怀——在施一公(gong)的(de)分享中,许多同学也渐渐感受到了这点。
“今天,我收获满满,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(de)施一公(gong)院士。在我眼中,他不仅常识(shi)渊博,更(geng)是一位满怀家国情怀的(de)杰出科学家。院士的(de)演讲精彩纷(fen)呈,他将(jiang)大量时间留给同学们提问互动。他用深入浅出的(de)讲解,带大家全方位了解生命科学的(de)前沿动态,深入认识(shi)西(xi)湖(hu)大学的(de)办学理念与发展愿景,拓宽了大家的(de)视野。” 深圳中学刘宏博感慨道。
讲座结束后,深圳中学李维(wei)斯(si)同学的(de)心(xin)情不能和以往一样平静。“因为刚刚见证的(de)是一位饱(bao)含教育热情的(de)理想主义者的(de)道义担当。虽(sui)然社会(hui)上对名(ming)声(sheng)和地位的(de)追求(qiu)源源不断(duan),施一公(gong)教授却能迎难而上,心(xin)忧祖国科技的(de)长(chang)远发展。这样的(de)行动不仅仅指明大家未来发展方向,也潜移(yi)默化影响(xiang)每一次(ci)人生选择。‘你想要活出怎样的(de)人生’不是一句陈词滥调(diao),这是在出发之前的(de)目的(de)追寻。”
拔尖创(chuang)新人才培养不是一场急功近利(li)的(de)竞赛,而是一场静待花开的(de)耕耘。“大家要做(zuo)的(de)不是寻找‘标准答案’,而是守护那些看似‘离(li)经叛道’的(de)思考(kao)。”施一公(gong)勉励学子们,探(tan)索未知世界需要辛(xin)勤躬耕的(de)勇气(qi),唯有(you)对科学精神的(de)不懈(xie)追求(qiu),对创(chuang)新本质的(de)深刻敬畏,“成为一名(ming)科学家,依(yi)靠的(de)都是坚持的(de)力量,只要有(you)梦(meng)想,再苦再难的(de)路都能坚持下(xia)去。”
“做(zuo)好学术的(de)前提,除了要坚持精神之外,还要保证充(chong)足的(de)睡眠。”最后,施一公(gong)这样对中学生们寄语道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周正阳 摄影:南都记者 许松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