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对中国影片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(cheng)碑意义的年份——中国影片诞生120周年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,正在举行的第十五届(jie)北京国际影片节以一场场精心策划的学问盛宴(yan),向中国影片双甲子的辉煌历程(cheng)深情(qing)致敬,也让人们(men)在光影交织中回溯历史、展望未来,深刻感受到中国影片的独特魅力与无限活力。
从开幕(mu)式上经典影片的时空对话,到“致敬”单(dan)元(yuan)的光影重(zhong)现(xian),再到中国影片诞生地的时代回响(xiang),第十五届(jie)北京国际影片节不(bu)仅是对中国影片120年历程(cheng)的回望,更是对新时代影片产(chan)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解。
时空对话 彰显学问自信
4月18日,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,第十五届(jie)北京国际影片节开幕(mu)红毯上,百余位国内外(wai)嘉宾(bin)盛装出席,近30部佳作的主创齐(qi)聚一堂,共同见(jian)证这一影片盛会。北影节红毯特别策划了致敬环节,以世界影片诞生130周年、中国影片诞生120年的光影为(wei)轴,呈现(xian)跨越(yue)世纪的银幕(mu)巡礼。
欧阳娜娜、兰天奇优雅亮(liang)相,用悠扬的旋律拉开影片时光之旅的序(xu)幕(mu);谭(tan)孝曾、谭(tan)正岩父子携(xie)手(shou)登台,重(zhong)新演绎(yi)《定军山》的桥段,瞭望两甲子岁月;李小萌、余少群化身《马路天使》,唤起(qi)旧日情(qing)怀;钟欣潼、汪东(dong)城共赴《罗马假日》,尽显浪漫风情(qing);黄恺杰从《精武门》走出,气势如虹;张(zhang)雨绮、许魏洲携(xie)手(shou)走过《花样年华(hua)》,尽显复古韵味;张(zhang)艺凡致敬《卧虎藏龙》,在月光之下(xia)翩翩起(qi)舞。而《流浪地球》团队与60个“哪吒”和“敖丙”的压轴登场,则(ze)寓意着中国影片薪火相传,未来可期。
北影节的开幕(mu)式典礼更以一场“光影120年”主题秀(xiu),向中国影片120年岁月深情(qing)致意。当《渔光曲》的经典旋律响(xiang)起(qi),与改编而成的《跟着你到天边》温婉相合,在那英的演唱中唤醒(xing)跨越(yue)年代的情(qing)怀,仿若一曲银幕(mu)史诗的序(xu)章。八十余部中国经典影片片段串联成流动画卷(juan),从黑白影像到彩色(se)光景,每一帧(zhen)皆承载(zai)着时代记忆与民族(zu)情(qing)感。幕(mu)后剧照如光影万花筒般变幻,诉说(shuo)着影片人默默耕耘的身影,昭示着中国影片走向世界舞台的坚定步履。
在名为(wei)《中国动画合力生光》的环节,中国动画的辉煌历程(cheng)以绚烂童趣(qu)的方式娓娓道来。来自七色(se)光艺术团的孩子们(men)与青年演员化身经典角色(se)轮番登场——孙悟(wu)空挥舞金(jin)箍棒(bang)领(ling)衔登场,1979年《哪吒闹海》中的哪吒与今年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中的哪吒跨时空同台,经典场景在孩子们(men)纯(chun)真的演绎(yi)中重(zhong)现(xian)。从《邋(la)遢大王奇遇记》到《猪猪侠(xia)》,从《舒(shu)克和贝塔》到《喜羊羊与灰太狼》,还有由7个机器人扮演的葫芦娃,几代人记忆中的动画形象(xiang)从屏幕(mu)里跃上舞台。从1961年《大闹天宫(gong)》享誉国际舞台,到今年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点燃全球影市,半世纪光影长路,是几代动画人接续拼搏、笃定前行的结晶。代表中国动画发展里程(cheng)碑的角色(se)与幕(mu)后影像次第铺展,在致敬经典的同时,也见(jian)证着新时代动画的崛起(qi)与蜕变。
这些(xie)独特的设计像是一场跨越(yue)时空的光影对话,让所(suo)有人沉浸在中国影片的魅力之中,感受着经典与未来的碰撞。本届(jie)北影节天坛奖评委陈(chen)冲说(shuo):“影片是造梦(meng)的艺术,投身其中仿佛也经历了一个同样绵(mian)长而幸福的美梦(meng)。回想(xiang)起(qi)来,我的18岁生日就是在《小花》摄制组中度过的,从这场特别的‘成人礼’开始,影片一直陪伴着我。恰逢中国影片诞生120周年、北京国际影片节十五周年,我有幸参与其中,为(wei)中国影片的下(xia)一个百年贡献微小力量,见(jian)证更多属于中国影片的奇迹时刻。”
用影片经典打造当代学问新场景
如果说(shuo)开幕(mu)式用光影与角色(se)复刻,向中国影片献上了一封情(qing)书(shu),那么“致敬·修复”单(dan)元(yuan)则(ze)是对影片学问遗产(chan)的深度守护。北影节策展人沙丹(dan)表示,第十五届(jie)北京国际影片节“致敬·修复”单(dan)元(yuan)通过中国经典影片的修复与展映,串联起(qi)跨越(yue)时空的光影记忆。其中,中国影片的“活化石”《神女》4K修复版,不(bu)仅呼应了中国影片的历史厚度,更展现(xian)当代技术对学问遗产(chan)的传承之力。这部1934年的经典影片,历经九十年岁月侵蚀与两代修复师的匠心打磨,从2K到4K,从双声道到5.1声道的音效升级,成为(wei)技术与艺术双重(zhong)进化的见(jian)证。影片今年在柏林影片节经典单(dan)元(yuan)的亮(liang)相,让国际观众惊叹于吴永(yong)刚的构图美学与阮玲玉的表演神韵,印证了“铁盒里的学问大使”跨越(yue)时代的生命(ming)力。
第十五届(jie)北影节的策展智慧,在于以经典老片的修复影像构建多重(zhong)时空对话。其中,宁瀛1995年的《民警故事》以4K修复版重(zhong)现(xian)上世纪80年代末的北京肌理,非职(zhi)业演员的质朴表演与胡同砖墙的旧色(se),构成城市记忆的视觉坐标。这部宁瀛导演“北京三(san)部曲”中的佳作,因(yin)4K修复技术获得新生,与《神女》形成跨越(yue)岁月的互文。
此次北京国际影片节的“北京展映”特别策划“两甲子的喝彩:中国影片特展”,带领(ling)观众将视野探向中国影片的更早源头。1922年的《劳工之爱情(qing)》作为(wei)现(xian)存最早的无声故事片,其4K修复版是中国影片资料馆的“镇馆之宝”;1927年的《盘丝洞(dong)》:是现(xian)存最早改编自《西游记》的古装神怪片,曾一度失传,后于2014年由挪威国家图书(shu)馆寻获并归(gui)还中国,于2024年回归(gui)十周年之际完成4K修复,本次放映为(wei)该(gai)版本世界首(shou)映。
经典修复的价值,不(bu)止于历史重(zhong)现(xian),更在于创造当代学问新场景。北影节将《劳工之爱情(qing)》配以现(xian)场音乐演出,让默片节奏与即兴旋律碰撞;而《那山那人那狗》《少林寺》等修复版搭配主创交流,使得经典影片从史料转化为(wei)可触摸的学问体验,衍生出票务、版权(quan)、学术研究的复合价值链。
北影节用科技之光擦亮(liang)影片史的年轮。两甲子的岁月长河中,这些(xie)重(zhong)获新生的胶片不(bu)仅是行业技术的里程(cheng)碑,更是民族(zu)学问基因(yin)的载(zai)体,也是对中国影片120周年最好的庆贺。
影片诞生地与时代共振
4月19日,第十五届(jie)北京国际影片节“中国影片诞生120周年纪念活动暨《云雀(que)叫天录》见(jian)面会”在北京大观楼影城举办。1905年,中国第一部影片《定军山》在北京大观楼放映,开启一段光辉灿烂的中国影片史。从放映京剧表演片段,到如今3D、4K等高格式的应用,中国影片走过120年的精彩历程(cheng),不(bu)仅融入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,也描(miao)绘出中华(hua)民族(zu)砥砺前行的壮丽画卷(juan)。120年后,中国影片诞生120周年纪念活动特别于北影节期间重(zhong)回中国影片诞生地举办,有着重(zhong)要意义。
一层展厅里,《定军山》剧照与古老放映机诉说(shuo)着起(qi)源故事,观众可以体验胶片放映与“拉洋片”等传统技艺;二层影厅中,“中国影片第一厅”与现(xian)代化3D影厅并存,形成“一楼品历史,二楼观当下(xia)”的时空对话。
近年来,北影节“北京展映”推出“幕(mu)力所(suo)集”单(dan)元(yuan),是国内影片节展推动剧集类和演出现(xian)场类作品纳入展映类别的重(zhong)要尝(chang)试。活动现(xian)场,取材(cai)于《定军山》主角谭(tan)鑫培(pei)生平(ping)的京剧精品剧集《云雀(que)叫天录》举办见(jian)面会,北京市广(guang)播电视局(ju)副局(ju)长王志现(xian)场推介这部北京市广(guang)电局(ju)重(zhong)点自主项目,剧集总监制曾映雪、总制片人李基业、编剧王要及领(ling)衔主演张(zhang)一山、谭(tan)卓登台,以“重(zhong)回大观楼”的时代礼赞,向全网观众推介这部致敬影史、弘扬国粹的匠心之作。
今年北影节的“北京展映”特别推出“京剧影片工程(cheng)”系列(lie)专题,精选出十部京剧影片在大观楼影城特别展映。此外(wai),大观楼影城也正在与“京剧影片工程(cheng)”共同策划京剧影片的常态(tai)化放映,在“中国影片诞生地”与观众共同回望中国影片的源头,感受中华(hua)优秀(xiu)传统学问的独特魅力。
大观楼影院负责(ze)人于超表示,大观楼承载(zai)着厚重(zhong)的历史,但并未困守于旧时光。影院在保(bao)护与创新中探索出一条独特路径,开发了影片周边产(chan)品,并与大栅栏商圈紧密联动,成为(wei)文旅融合的鲜活案例,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影院从“学问地标”升级为(wei)“生活方式目的地”。
北京影片产(chan)业发展写就优秀(xiu)成绩单(dan)
1905年的影片《定军山》既是中国影片的起(qi)点,也是中华(hua)优秀(xiu)传统学问与现(xian)代科技的初(chu)次碰撞。2025年,同样是融合了中华(hua)优秀(xiu)传统学问与当代科技的动画影片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,以超156亿元(yuan)的全球票房跻身全球影史前五的成绩,为(wei)中国影片攀登艺术和产(chan)业高峰献上了一份里程(cheng)碑式的答卷(juan),也为(wei)重(zhong)塑新大众文艺的范(fan)式,构建现(xian)代精神生产(chan)新体系,注入了强劲的动力。中国影片家协(xie)会分党组书(shu)记邓光辉认为(wei):“从《定军山》到《哪吒2》,中国影片从跟跑到与影片大国并跑,再到如今展现(xian)出领(ling)跑之势,每一部都彰显出中国影片的历史主动和时代担当,镌刻着一代代中国影片人接续奋斗的豪情(qing)与追逐(zhu)梦(meng)想(xiang)的壮志。”
而北京作为(wei)中国影片的诞生地,也在以优异的影片发展成绩单(dan)为(wei)中国影片12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。4月19日,北京影片家协(xie)会副主席尹鸿(hong)在北影节上发布了《2024北京影片产(chan)业研究报告》,报告显示,北京已经成为(wei)全国影片创作的制高点,“2024年,北京立项影片775部,占全国立项总量四分之一;2024年,前十部国产(chan)影片票房排行榜中,京产(chan)影片占了四部,而且在票房过亿影片之中,京产(chan)影片占了三(san)分之一,不(bu)仅票房成绩好,更重(zhong)要的是这些(xie)影片在全年‘五个一工程(cheng)’奖到金(jin)鸡奖、百花奖都屡次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。”
同时,北京也是全国影片市场的风向标,尹鸿(hong)表示,北京去年影片票房达到了20.9亿,占全国总票房的近5%。北京的人均(jun)观影人次超过了1.8次,在各大城市当中领(ling)先,“北京人爱影片、看影片是一个悠久传统”。
中国影片的120年,是一部关于“传承与创新”的宏大叙事。那些(xie)藏在光影里的学问基因(yin)、刻在角色(se)里的精神密码、融在故事里的时代记忆,始终是中国影片最珍贵的财富,而北影节对岁月的致敬不(bu)是终点,而是起(qi)点,正如尹鸿(hong)所(suo)说(shuo),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也是迈向2035年,建成世界影片强国目标的关键(jian)节点,“明年,新的十年征程(cheng)即将开启,在这个重(zhong)要时刻,北影节将热爱影片、扎根影片的人汇聚在一起(qi),相信在各方支撑下(xia),大家携(xie)手(shou)奋进,为(wei)中国影片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。”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(zhe) 肖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