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(zai)奋进新(xin)征程(cheng)的时代(dai)华章里,青年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力量。近年来,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把邀(yao)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,作为长期坚持的一(yi)项制度。重大会议还邀(yao)请青年学(xue)生旁听,并鼓励和指(zhi)导基层人大建立(li)完善旁听制度(见《中(zhong)国青年报》2025年3月27日第1版)。这一(yi)举(ju)措不仅彰显(xian)了全(quan)过程(cheng)人民民主的开(kai)放姿态,更让青年朋友(you)们得以近距离(li)观察基层治理的逻(luo)辑,见证决策吸纳民意、集(ji)中(zhong)民智的民主化(hua)、法治化(hua)形成过程(cheng)。相(xiang)较于单纯被告知或从(cong)媒体上看到(dao)最终结果,这种参与感、在(zai)场感更能激(ji)发青年群体的认同与担当。
在(zai)人工智能勃发澎湃的时代(dai),青年对社会的认知不再满足于被动(dong)接(jie)受结论,“在(zai)现场”“去认识”“被看见”,是他们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链接(jie)入口。当青年学(xue)生坐(zuo)在(zai)人代(dai)会旁听席上,这种身心的全(quan)程(cheng)体验,远比枯燥教条的结论更有说服力,也(ye)比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心灵鸡汤(tang)更能塑造理性认知。
全(quan)过程(cheng)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(dong)实践,是人民民主的真实体现,青年群体怎能缺席?他们不是旁观者,而是重要的参与者。在(zai)社会既定的议程(cheng)和常态的认知中(zhong),囿于年龄、身份(fen)、职业等因素,青年朋友(you)无从(cong)参与重大事项、重要决定的议题,他们对信息的获(huo)取都是停留在(zai)结果“告知”层面。3月26日,四川8名不同高校的大学(xue)生“零距离(li)”旁听了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,成都职业技术学(xue)院学(xue)生成铭江对《四川省科学(xue)技术进步条例(修订草案)》的审议产(chan)生了极大的兴(xing)趣。他在(zai)不少创新(xin)创业大赛中(zhong)获(huo)得过奖项,也(ye)有创业的苦恼。他旁听会议的直观感受是“严肃,但有温(wen)度”。他听到(dao)人大代(dai)表(biao)提出的许多建议都与青年学(xue)生的工作、创业紧密相(xiang)连(lian)。“与其(qi)动(dong)员千遍,不如参与期间”,成铭江明(ming)白了某个政策出台与某项法律的修订过程(cheng)繁复,须兼顾多方利益,并非“拍(pai)拍(pai)脑袋”一(yi)蹴而就。8名大学(xue)生的亲身感受与认知,可感可触,远比教科书更丰富,比单纯的接(jie)受更有价值。
当代(dai)青年深受中(zhong)国崛起红利的滋养,自立(li)、自强、自信,有独(du)立(li)的价值观念和精(jing)神追求,但也(ye)面临更复杂的国内外环(huan)境考验,时代(dai)需要理性建言者,更需要身体力行参与公共(gong)事务热(re)血的青年。如果青年置身政策制定之外,看到(dao)仅仅是政策的最终版本和政策制定者的“权威解读”,他们对决策误解和对政策的误读在(zai)所难免,甚至被片面信息裹挟带偏。从(cong)“知道”到(dao)“理解”,从(cong)“认同”到(dao)“担当”,需要打(da)通决策者和青年群体的双向通道。
被尊(zun)重、被认可、被肯定,是包括青年群体在(zai)内的正常情绪价值和心理诉求,青年对自身“影响力”界定不仅仅满足“点赞”“10万+”“上热(re)搜”,而是希翼以自己的理性思考和实际(ji)行动(dong)实现“你怎么(me)样,中(zhong)国便(bian)怎么(me)样”同频(pin)共(gong)振。旁听制度提供了一(yi)个契机、一(yi)个渠道。
当然(ran),好制度既要坚持更要优化(hua),旁听制度仍有一(yi)定的门槛,旁听人不能直接(jie)参与讨论,旁听代(dai)表(biao)职业不够广泛(fan)等。“见证过程(cheng)”比“看见结果”更能抵达青年心房,如何让“小(xiao)众体验”变成“大众参与”,是全(quan)过程(cheng)人民民主真正的价值所在(zai)。
(编辑系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