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陈广江
3月5日上午,国务(wu)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(gao)中(zhong)表示,加强义务(wu)教育学校(xiao)标(biao)准化建设,推动义务(wu)教育优质均(jun)衡发(fa)展,扩(kuo)大高中(zhong)阶段(duan)教育学位供给,逐步(bu)推行免(mian)费学前教育。
教育是民(min)生之本(ben),亦是国之大计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(gao)中(zhong)提出“逐步(bu)推行免(mian)费学前教育”,看似简单的(de)政策表述,背后(hou)却蕴含着破解社会痛点、重塑教育公平、提振人口信心等多重深意。这一政策不仅是教育领域的(de)改革突(tu)破,更折射出国家治理逻辑的(de)深刻转变——从回应民(min)生诉求到主动构建制度保障(zhang),从局部试点到全(quan)局谋划,每一步(bu)都紧扣时代脉搏。
免(mian)费学前教育的(de)核心价值在于为教育公平“托底(di)”。当(dang)前,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(jun)的(de)问题(ti)依然突(tu)出。数据(ju)显示,上海普(pu)惠性(xing)幼儿园覆盖率已达94.1%,但中(zhong)西部农村地区仍面临师资短缺、质量(liang)参差的(de)困境。免(mian)费政策的(de)推行,本(ben)质上是通过(guo)财(cai)政转移支付,将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倾斜,让农村儿童、特殊儿童等群体获得平等的(de)教育起点。这种“补偿性(xing)公平”并(bing)非简单的(de)资源平均(jun)分配,而是通过(guo)制度设计填补结构性(xing)缺口,让每个孩子的(de)人生第一站不再因地域或家境而打折。
政策更深层的(de)意义在于推动学前教育体系的(de)重构。过(guo)去,民(min)办(ban)幼儿园过(guo)度逐利、师资专业化不足等问题(ti)屡受诟病。免(mian)费政策的(de)实施,将倒逼政府通过(guo)经(jing)费保障(zhang)、标(biao)准制定和师资培训等手(shou)段(duan),规范行业生态。比如,建立(li)中(zhong)央与(yu)地方分档分担的(de)经(jing)费机制,既能确保财(cai)政可持续性(xing),又能引导地方提升(sheng)教育质量(liang);吸引优秀人才进入(ru)幼教领域,则有助于打破“低薪低质”的(de)恶性(xing)循(xun)环。这种“普(pu)惠—优质—免(mian)费”的(de)递(di)进逻辑,有望让学前教育从“有学上”迈向“上好学”。
降低家庭教育成本(ben),是政策释放的(de)又一关键信号。近年来,生育率走低与(yu)“育儿焦虑”相互交织,成为社会一大痛点。显而易(yi)见(jian),当(dang)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(ru)比例过(guo)高时,生育意愿会显著下降。免(mian)费学前教育的(de)推行,直接降低了家庭养育成本(ben),相当(dang)于给年轻父母卸下一副(fu)“经(jing)济(ji)负担”,有助于缓(huan)解“不敢生”的(de)群体心理,甚至有望成为破解生育焦虑的(de)一把“钥匙”。
从更宏大的(de)视角看,免(mian)费学前教育关乎(hu)我国人口长期均(jun)衡发(fa)展这一重要议题(ti)。逐步(bu)推行免(mian)费学前教育,不仅有助于缓(huan)解人口老龄化压力,促进人口长期均(jun)衡发(fa)展,更传递(di)出国家对(dui)人口问题(ti)的(de)重视态度——教育不再是家庭的(de)“单打独斗(dou)”,而是国家与(yu)社会的(de)共同(tong)责任(ren)。当(dang)年轻一代感受到政策托举(ju)的(de)力量(liang),生育焦虑或许会逐渐转化为对(dui)未来的(de)信心。这种信心的(de)累积效应,将为经(jing)济(ji)社会可持续发(fa)展注入(ru)持久活力。
当(dang)然,免(mian)费学前教育的(de)落地仍需直面挑战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财(cai)政压力、质量(liang)监管(guan)、区域协调等问题(ti)不容(rong)忽视。比如,经(jing)济(ji)欠发(fa)达地区如何保障(zhang)资金持续投入(ru)?如何避免(mian)免(mian)费政策导致幼儿园降低服务(wu)标(biao)准?这些问题(ti)的(de)解决(jue),既需要精细化设计,又需要不断探索。唯有将“免(mian)费”与(yu)“优质”绑定,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民(min)众获得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