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阅(yue)读(du)
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我国建成覆盖大气、地(di)表水、地(di)下水、土壤、噪声、海洋、生态等要素,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全(quan)球规(gui)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,把生态系统原真性、完整性最好的区域(yu)守护起来,以(yi)更加(jia)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。
在生态环境部3月26日举(ju)行的资讯发布会上,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(si)司(si)长蒋火华介(jie)绍,我国建成覆盖大气、地(di)表水、地(di)下水、土壤、噪声、海洋、生态等要素,布局合理、功能完善、全(quan)球规(gui)模最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,能够以(yi)真实、准确、全(quan)面的监测数据,“数”说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的美丽(li)中国新画卷。
健全(quan)天空地(di)海一体(ti)化监测网络
现代化监测体(ti)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。其中,健全(quan)天空地(di)海一体(ti)化监测网络是最基础、最首(shou)要的一项任务。“布设在人民群(qun)众身边的一个(ge)个(ge)监测站点,就像(xiang)一双双‘眼睛’,全(quan)天候不间断地(di)捕捉(zhuo)身边的美景、感受环境质量的变化、发现突出的环境问题。”蒋火华说。
2024年以(yi)来,生态环境部按照天空地(di)海一体(ti)化要求,前瞻(zhan)性谋划“十五五”国家环境空气、地(di)表水、地(di)下水、海洋等监测网络布局,“十五五”期间,将以(yi)更加(jia)科(ke)学、高效、一体(ti)化的网络,更好支撑美丽(li)中国建设。更加(jia)全(quan)面反映生态环境质量。空气方(fang)面,在新的城市建成区增(zeng)设空气质量监测点位,确保城市发展到哪里,空气监测就覆盖到哪里;地(di)表水方(fang)面,在三江源等源头区增(zeng)设地(di)表水监测断面,拍(pai)好从源头到入(ru)海口的大江大河“全(quan)身照”,全(quan)面部署水生生物指标等的监测评价,更综合反映水环境、水生态状况;海洋方(fang)面,在美丽(li)海湾(wan)单元、南海区域(yu)等增(zeng)设海洋监测点位,更好满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新的要求。
更加(jia)有力支撑精准科(ke)学治污。“精准科(ke)学治污的前提,就是要科(ke)学区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(dong)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,把注意力聚焦到人为活动(dong)造成的环境污染上来。”蒋火华说,“十五五”期间,将对一些受自然本底(di)因素影响大、周边人类(lei)活动(dong)少的断面,优化布局和规(gui)范监测评价方(fang)式。比如,近年来大量越冬候鸟栖息在鄱阳湖南矶山,鸟粪导致总磷(lin)浓(nong)度升高,就是典型(xing)的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产生的影响。更加(jia)聚焦群(qun)众身边的环境问题。“在做好大江大河水质监测的同时,更加(jia)注重向(xiang)群(qun)众身边的中小(xiao)水体(ti)延伸。”蒋火华说,“十五五”期间将新增(zeng)170余条(tiao)群(qun)众身边的支流小(xiao)河监测,让公众对监测数据更加(jia)可感可及。地(di)下水方(fang)面,将坚持问题导向(xiang),围绕“一区两场”,即化工园区、垃(la)圾填(tian)埋场和危险废(fei)物处置场强化监测。
初步构建形成“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+样地(di)”的生态质量监测网
长期以(yi)来,与相对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相比,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一直处在探索阶段,是生态环境监测的一个(ge)短板、弱项。
蒋火华介(jie)绍,“十四(si)五”以(yi)来,生态环境部印发《区域(yu)生态质量评价办法(试行)》,联合中国科(ke)学院制定实施《全(quan)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(fang)案(2023—2025年)》,推动(dong)我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按下“快进键”,已初步构建形成“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+样地(di)”的生态质量监测网。综合监测站在全(quan)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“控制性”作用,把生态系统原真性、完整性最好的区域(yu)守护起来。
生态环境部加(jia)强与中国科(ke)学院、相关高等院校和科(ke)研院所等合作,已经开(kai)展了两批次(ci)遴选,建立起171个(ge)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。“目前正在开(kai)展第三批遴选,届时预计全(quan)国生态质量综合站的数量将会达到200个(ge)左右。”蒋火华说,将全(quan)面覆盖31个(ge)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,以(yi)及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(yu)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、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(yu)。生态质量监测样地(di)是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核心载(zai)体(ti),承(cheng)担着类(lei)似地(di)表水断面、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功能定位。
蒋火华介(jie)绍,生态环境部门采用网格法在全(quan)国共布设1.64万个(ge)样地(di),涵盖森林(lin)、草地(di)、湿地(di)、荒漠、城乡、农田、水体(ti)和海洋八大生态系统类(lei)型(xing),基本实现县级行政单元全(quan)覆盖。生态质量监测样地(di)以(yi)生物多样性为主要监测对象,是反映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“晴雨表”。蒋火华表示,生态环境部将抓(zhua)紧组织完成第三批综合站申(shen)报与遴选,基本建成由200余个(ge)综合站和1.64万个(ge)监测样地(di)组成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,让生态保护修复“看得见疗效”,实现“在这里,看见美丽(li)中国”。
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(xing)
“生态环境监测科(ke)技含(han)量高、数据资源多,对人工智能应(ying)用有着迫切的业(ye)务需求,也能够为人工智能部署落地(di)提供广阔的应(ying)用场景。”蒋火华介(jie)绍,在空气和地(di)表水监测方(fang)面,通过开(kai)展国控站点数智化改造,让自动(dong)监测实现“无人运维”,现场运维频(pin)次(ci)和单次(ci)运维耗时降低70%以(yi)上;让手工监测实现“智能采样+智能分析(xi)”,在采样上,采用无人机等开(kai)展无人采样,在分析(xi)上,分区域(yu)建设全(quan)自动(dong)无人化“黑灯实验室”,集中承(cheng)担水质样品(pin)分析(xi)任务,采样耗时、人员投入(ru)和运输成本节(jie)约50%以(yi)上。
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意见,提出围绕环境监测等领域(yu)研发一批环保机器人、远程运维装备,加(jia)快虚拟现实、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推广应(ying)用。“大家将积极推进新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(ying)用,以(yi)更加(jia)智慧的生态环境监测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。”蒋火华说,卫星遥感在大尺度、远距离、非(fei)接触(chu)的生态环境监测等方(fang)面具有独特显著优势。近年来特别是“十四(si)五”以(yi)来,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感监测能力显著提升,目前已拥有环境和大气两个(ge)系列共7颗在轨卫星,初步构建起多星联动(dong)的短周期、高覆盖、高分辨率(lu)的生态环境卫星遥感监测体(ti)系。
蒋火华表示,以(yi)卫星、无人机等为代表的遥感手段,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下一步,生态环境部将全(quan)面提升卫星遥感监测能力,进一步发挥好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,积极探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(xing)的联动(dong)应(ying)用,让卫星遥感的“天眼”越来越清晰(xi),视(shi)野越来越宏大,助力美丽(li)中国建设。(人民日报记(ji)者??寇江泽)
来源:人民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