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荣成市石岛(dao)管理(li)区桑沟湾国家级(ji)海洋牧场。
杨(yang)志礼摄(人民视觉(jue))
数据(ju)来(lai)源:农(nong)业农(nong)村部、国家林草局
2024年,粮食产量首(shou)次突破1.4万(wan)亿斤,全(quan)年林草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.6%,肉蛋奶、果菜茶、水(shui)产品等供应充(chong)足。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果盘(pan)子”更丰盈,老百姓的餐桌更加(jia)丰富。
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,“践行大农(nong)业观、大食物观,全(quan)方(fang)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。”《政府(fu)工作报告》提出,“因地制宜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做好‘土特产’文章,发展林下经济,促进(jin)乡村特色产业延(yan)链增效、联农(nong)带农(nong),拓宽农(nong)民增收渠(qu)道。”如何构建多元(yuan)化(hua)食物供给体系,各地进(jin)行了践行大农(nong)业观、大食物观的积极探索。
——编 者
丰富品种
全(quan)方(fang)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
【镜头】春日里(li)的太行山麓,清脆的“咔嚓”声响,一根细弱的枝条应声落地。一早(zao),河北(bei)省涉(she)县固新镇连泉村村民刘淑(shu)魁忙着(zhe)修剪枝条。
“大家这儿山多,种出的核(he)桃皮薄(bao)仁满、含油量高。”刘淑(shu)魁说,“我种了400多亩、2万(wan)多株核(he)桃,抓紧管护,今年争(zheng)取有个好收成。”
山间(jian)林地,涉(she)县林业局正高级(ji)工程师刘素云穿梭在(zai)一个个林果园间(jian),指(zhi)导农(nong)民。“春季是管护林果的黄金期,要(yao)及时(shi)修剪病虫枝、细弱枝,树才能长得好。”刘素云说。
“涉(she)县的地理(li)和气候(hou)条件,适合种植核(he)桃、花椒(jiao)、黑枣等。”刘素云先容,全(quan)县林果面积达58万(wan)多亩,广阔山林里(li)蕴藏着(zhe)品种多样(yang)的“土特产”。
如何向森林要(yao)更高产量、更有质量的食物?最(zui)近,刘素云忙着(zhe)推进(jin)高标(biao)准(zhun)林果示范(fan)园建设。“目前已建起核(he)桃、花椒(jiao)、黑枣、连翘等特色种植示范(fan)园8000亩。”刘素云先容,通过规模化(hua)、品种化(hua)、规范(fan)化(hua)种植,核(he)桃亩产量比零散种植提高3倍,果品更优质。
“森林资源是多元(yuan)化(hua)食物供给体系的重要(yao)组(zu)成部分。”北(bei)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经贸(mao)研究院副院长秦光远先容,进(jin)一步挖掘森林食物产业的发展空间(jian),一方(fang)面应强化(hua)科技支撑,下大力气培育高产稳产良种,研制高效良机;另(ling)一方(fang)面应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,打造林药(yao)、林菌、林茶等复合型业态(tai),开发类别多样(yang)、营养健康的森林食物。
在(zai)广西(xi)壮族自治区田东县,芒果树枝头上,缀(zhui)满淡黄色花朵。“县里(li)推广智能水(shui)肥、无人机植保等技术,完善冷链物流,引进(jin)精(jing)深加(jia)工项目,打造种、存、加(jia)、销全(quan)产业链。小芒果长成大产业,鲜果、果干(gan)、果汁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。”田东县农(nong)业农(nong)村局芒果试验站站长陆(lu)弟敏先容。
“开发丰富多样(yang)的食物品种,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(yuan)化(hua)的食物消费需求(qiu)。各地要(yao)立足资源禀赋,因地制宜开发,做到宜粮则粮、宜经则经、宜牧则牧,构建多元(yuan)化(hua)食物供给体系。”中国科学院地理(li)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。
向森林要(yao)食物,2024年森林食物产量超2亿吨,成为继粮食、蔬菜之后的第三大重要(yao)农(nong)产品。向江(jiang)河湖海要(yao)食物,2024年海洋渔业实现增加(jia)值4880亿元(yuan),比上年增长4.0%。向设施农(nong)业要(yao)食物,2024年全(quan)国蔬菜面积产量双增。
“大食物观连着(zhe)乡村特色产业,接下来(lai)应大力发展绿(lu)色、特色农(nong)产品种养,推进(jin)农(nong)产品加(jia)工业转型升级(ji),高标(biao)准(zhun)建设海上牧场,全(quan)方(fang)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,不断优化(hua)农(nong)产品供给。”秦光远说。
提升品质
增加(jia)绿(lu)色优质农(nong)产品供给
【镜头】今年年初(chu),渝湘复线高速(su)公路彭酉段通车,把小山村接入高速(su)路网。“过去靠着(zhe)背篓才能运出山的农(nong)产品,如今‘上高速(su)’卖全(quan)国。”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山堡村村民严天康说。
一路通百业兴。站在(zai)天山堡村新建的果蔬分拣车间(jian)前,严天康指(zhi)着(zhe)番茄(qie)上的有机认证标(biao)志说:“去年我种了8亩地,卖了11万(wan)元(yuan),比原来(lai)多挣三成!”
晨(chen)曦中,阳光穿透晨(chen)雾,天山堡村千亩高山蔬菜田泛(fan)起光亮。天山堡村党(dang)支部书(shu)记(ji)冉慧说:“好山好水(shui)好土,种出有机健康的番茄(qie),颗颗都像红玛瑙。”
3年前,也是这片坡地,土壤板结,种啥产量都上不去,冉慧内心焦急(ji),好几天蹲在(zai)田间(jian)。农(nong)技专家的话(hua)打开思路:“得让土地‘喘口气’。”她召(zhao)开院坝会,攥着(zhe)检测报告劝乡亲们:“咱(zan)们要(yao)挣钱(qian),先养地,长远能保丰收田。”
“村干(gan)部带头示范(fan),领着(zhe)村民们种植番茄(qie)、绿(lu)甘蓝等高山蔬菜,黄精(jing)等中药(yao)材,按照有机农(nong)业的要(yao)求(qiu)来(lai)种地,地力恢复了,种植收益也上去了。”冉慧说。
“搞农(nong)业,要(yao)重视生态(tai)。如今,生态(tai)农(nong)业逐渐(jian)有了规模,天山堡村发展了1000多亩高山蔬菜、200亩经果林、200亩中药(yao)材。”冉慧说。
“发展生态(tai)农(nong)业,不仅(jin)能推动农(nong)业绿(lu)色转型,更能进(jin)一步优化(hua)食物供给体系,顺应从‘吃(chi)得饱’到‘吃(chi)得健康’的消费升级(ji)趋势。”中国农(nong)业大学经济管理(li)学院院长司伟(wei)表示,要(yao)把增加(jia)绿(lu)色优质农(nong)产品供给放在(zai)突出位置,大力推动绿(lu)色生产方(fang)式转变,良种、良品、良机、良法齐发力,构建从田间(jian)到餐桌的绿(lu)色农(nong)产品生产体系。
标(biao)准(zhun)化(hua)种植,让农(nong)产品“绿(lu)”起来(lai)。曾(ceng)经“芦苇荡、盐碱地、土坯房”,天津市东丽(li)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靠着(zhe)种植有机葡萄走上振(zhen)兴路。测土配方(fang)、施用有机肥、疏花疏果……按照标(biao)准(zhun)来(lai)种地,葡萄获得了“绿(lu)色食品认证”。胡张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党(dang)支部书(shu)记(ji)、理(li)事长杨(yang)宝玲先容,村里(li)从源头上加(jia)强农(nong)药(yao)化(hua)肥管理(li),在(zai)田间(jian)地头开展质量检测,守好“舌尖上的安(an)全(quan)”。
科技护航,推动质量兴农(nong)。“要(yao)加(jia)强基础研发,推动科技与食物产业深度融合;运用卫星(xing)遥(yao)感、无人机等技术,搭建智慧监管系统,用好技术种出好产品。”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长陈槐表示。
农(nong)产品品质不断提升。2024年我国农(nong)产品质量安(an)全(quan)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首(shou)次达98%,绿(lu)色、有机、地理(li)标(biao)志和名特优新农(nong)产品认证登(deng)记(ji)总数达到8.18万(wan)个,同比增长7%。今年农(nong)业农(nong)村部门将(jiang)实施农(nong)业品牌精(jing)品培育计划,深化(hua)农(nong)产品药(yao)物残留治理(li),强化(hua)食品安(an)全(quan)和农(nong)产品质量安(an)全(quan)监管,让消费者买(mai)得放心、吃(chi)得安(an)心。
增加(jia)效益
推进(jin)农(nong)产品加(jia)工业转型升级(ji)
【镜头】清洗、蒸煮、烘干(gan)、打包……在(zai)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澳角村,今年26岁(sui)的隆兴水(shui)产冷冻有限企业总经理(li)林泽欣,张罗着(zhe)发货(huo)。“九节虾干(gan)是大家的特色产品,鲜香味美。”对(dui)接上商超市场,林泽欣预计今年企业产品销售额能达3000万(wan)元(yuan)。
“干(gan)品加(jia)工对(dui)生产场地、技术和原材料(liao)筛选的要(yao)求(qiu)更高,同时(shi)市场需求(qiu)更大,销售价格也不错(cuo)。”林泽欣推动企业业务转型,建起2条生产线,从生产销售海鲜冻品改成即食海鲜干(gan)品。
靠海吃(chi)海,澳角村做足“海”文章。“村里(li)积极谋划,引进(jin)多条海产品精(jing)深加(jia)工生产线,推动加(jia)工企业集群发展,提升海产品附加(jia)值。”澳角村党(dang)委(wei)书(shu)记(ji)、村委(wei)会主(zhu)任林华忠先容,如今澳角村已拥有各类加(jia)工企业38家,117家电商企业去年销售额达3.5亿元(yuan),各类海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“游”上各地消费者餐桌。
“做好‘海’文章,要(yao)进(jin)一步优化(hua)产业结构布局,建设水(shui)产品加(jia)工园区。村里(li)正全(quan)力提升精(jing)深加(jia)工能力,开发高附加(jia)值产品,支撑企业研发海洋功能性食品,提升原料(liao)利用率。”林华忠说。
让老百姓餐桌更丰富,要(yao)推进(jin)农(nong)业全(quan)产业链建设。近年来(lai),各地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,进(jin)一步提升农(nong)业加(jia)工流通产业发展水(shui)平,促进(jin)一二三产融合发展。
“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,让广大农(nong)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。”林华忠建议,比如推广“订单渔业”模式,实现加(jia)工企业与养殖户(hu)定向供应,保障原料(liao)品质与稳定性。
农(nong)业农(nong)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,要(yao)不断提升农(nong)业经营集约化(hua)、专业化(hua)水(shui)平,培育壮大一批能带动农(nong)民、连接市场、引领发展的农(nong)业龙(long)头企业,重点扶持一批家庭农(nong)场、农(nong)民合作社等新型农(nong)业经营主(zhu)体,把小农(nong)户(hu)纳入现代农(nong)业。(本报记(ji)者 邓剑洋 卢 涛(tao) 沈(shen)靖然)
(本报记(ji)者施钰、刘晓宇、丁志军(jun)、金歆、李维(wei)俊、游仪、李家鼎参与采写)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3月21日 18 版)
责编:李磊、王(wang)瑞景(ji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