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潜行追踪者》
《乡村(cun)背(bei)景下(xia)的(de)泰国华人之美》
“社会性的(de)艺(yi)术——北欧艺(yi)术家当代(dai)艺(yi)术展”上,挪威艺(yi)术家尼(ni)尔斯的(de)装置艺(yi)术“妙奇屋”邀请观(guan)众参与编织(zhi),并在悬挂的(de)细线(xian)上写下(xia)他(ta)们的(de)梦想。
瑞典塔尔巴肯艺(yi)术中心和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(厦门(men))共同(tong)主办的(de)“出海——闽南非遗(yi)艺(yi)术展”于2024年(nian)8月亮相瑞典。图(tu)为王(wang)彤(右二)与蓝兰(右一)在为观(guan)众讲解。(本(ben)文(wen)图(tu)片均为受访者提供)
近日,一场汇集了来自28个(ge)国家和地区的(de)72位艺(yi)术家作品的(de)展览在福(fu)建厦门(men)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举办。其中,12位泰国艺(yi)术家就(jiu)地取材完(wan)成的(de)艺(yi)术装置尤为吸引观(guan)众注意。过去近10年(nian)间,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已经策(ce)划举办了200多场类似的(de)中外文(wen)化交(jiao)流活动。
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位于厦门(men)市翔(xiang)安区一个(ge)名为澳头的(de)小渔村(cun),它的(de)创始人是瑞典籍华人艺(yi)术家王(wang)彤和祖籍厦门(men)的(de)策(ce)展人蓝兰夫妇。自2017年(nian)建成以来,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已经成为一个(ge)活跃的(de)中外文(wen)化交(jiao)流平(ping)台,吸引了数百位外国艺(yi)术家走进澳头,触摸当代(dai)中国的(de)脉搏,感受中外文(wen)化的(de)交(jiao)流碰撞(zhuang)。
中外文(wen)化在这里交(jiao)流碰撞(zhuang)
“除了新冠疫情那(na)几年(nian),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每年(nian)都会举办至少4场10位艺(yi)术家以上的(de)作品联展,每次展览时(shi)间为两三个(ge)月。这里还会举办很多有意思(si)的(de)活动。澳头这个(ge)渔村(cun)因为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的(de)存在而悄然发生着变化。”
一个(ge)用铁丝编织(zhi)而成倒立(li)的(de)“人”,手中拿着“手机”,虽然只有半张(zhang)脸,却(que)让人能清楚地感觉到他(ta)或她的(de)目光紧盯(ding)手机屏(ping)幕,在弯曲的(de)头颈下(xia)方,是一个(ge)圆球。
铁丝是随处可(ke)见的(de)废旧围栏原材料,圆球材质是普通的(de)不锈钢。看着熟悉材料变身为艺(yi)术呈(cheng)现(xian),观(guan)众们兴致勃(bo)勃(bo)。
“这个(ge)雕塑(su)作品名为《潜行追踪者》,通过人与电(dian)子设备之间的(de)关系来观(guan)察(cha)和理解数字世界,表现(xian)信息时(shi)代(dai)某些(xie)方面的(de)扭曲和混乱。不锈钢圆球代(dai)表地球,铁丝网格‘人’则充(chong)满网络化意象。这次参加展览的(de)泰国艺(yi)术家素钦·素吉利用在当地找到的(de)废弃材料,花了两三天时(shi)间完(wan)成了这件艺(yi)术作品。”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馆长蓝兰说。
这件作品是3月16日在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开幕的(de)“经度”国际艺(yi)术展的(de)一部(bu)分(fen)。此次展览持(chi)续至4月30日,来自28个(ge)国家和地区的(de)72位艺(yi)术家参展,作品涵盖绘画、雕塑(su)、装置、影像、综合材料等(deng)多种艺(yi)术媒介(jie),内容涉及文(wen)化认同(tong)、全球交(jiao)流、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等(deng)议题。
“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已经举办了200多场展览。除了新冠疫情那(na)几年(nian),大家每年(nian)都会举办至少4场10位艺(yi)术家以上的(de)作品联展,每次展览时(shi)间为两三个(ge)月。”蓝兰介(jie)绍。比如,2024年(nian)11月的(de)“蓝色梦想2024·日出海上”国际当代(dai)艺(yi)术展,汇聚了来自中国、泰国、菲律(lu)宾、澳大利亚、美国、德国、法国等(deng)国的(de)35位艺(yi)术家。2024年(nian)4月的(de)“社会性的(de)艺(yi)术——北欧艺(yi)术家当代(dai)艺(yi)术展”,邀请了11位来自瑞典、丹(dan)麦、挪威等(deng)北欧国家的(de)艺(yi)术家参展。
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还会举办很多有意思(si)的(de)活动。比如每个(ge)月一场的(de)北欧电(dian)影沙龙。“每场沙龙都有主理人,大家会选择一部(bu)非商业电(dian)影,组(zu)织(zhi)讨论。”蓝兰介(jie)绍,“大家还曾经与住在厦门(men)的(de)一位德国艺(yi)术家和一位菲律(lu)宾艺(yi)术家共同(tong)发起过一个(ge)环保项目,名为《迷路的(de)鱼》,完(wan)成的(de)10个(ge)作品捐给了当地一个(ge)公园。其中一个(ge)作品《金龙鱼》,所有鱼鳞都是用废弃的(de)CD碟片做成,这些(xie)碟片是面向所有住在厦门(men)的(de)外国人征集而来。”
澳头这个(ge)渔村(cun)因为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的(de)存在而悄然发生着变化。蓝兰回忆起刚开馆时(shi),很多村(cun)民经常一边看一边问:“这是什么东西?”“村(cun)民很爱(ai)问,大家就(jiu)慢慢讲。”蓝兰说,“到后来,村(cun)民比大家还会讲,还加入自己的(de)各(ge)种演绎,很有趣。现(xian)在只要有展,他(ta)们就(jiu)呼朋引伴地来看。”
通过驻地创作实(shi)现(xian)深入交(jiao)流
“当地采风(feng)、就(jiu)地取材、精心创作……大家一直强调在地性,强调作品要和当地有链接。不同(tong)文(wen)化在这里实(shi)现(xian)了深层对话与交(jiao)融。”
当地采风(feng)、就(jiu)地取材、精心创作,这是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举办国际艺(yi)术展的(de)一大特色。
“大家一直强调在地性,强调作品要和当地有链接。每次举办展览,大家一定会邀请一批(pi)国外艺(yi)术家提前入驻澳头,进行驻地创作,时(shi)间为10天左右。艺(yi)术家们深入了解当地文(wen)化,探索在地材料,并与当地社区展开多维互动。他(ta)们不仅对当地文(wen)化进行独特解读,也在作品中展现(xian)在地文(wen)化与国际艺(yi)术的(de)对话与融合。”蓝兰说,“展览中当然也会有国外艺(yi)术家邮寄过来的(de)作品,不过,我始终(zhong)觉得,在当地创作的(de)作品更能体现(xian)文(wen)化交(jiao)流的(de)互动性。短暂的(de)链接常常会带来革命性的(de)变化。从零开始,驻地创作,这对艺(yi)术家而言,也是不小的(de)挑战。”
此次“经度”国际艺(yi)术展邀请了12位来自泰国的(de)当代(dai)艺(yi)术家进行驻地创作。蓝兰对其中一件包含糯米元素的(de)作品印象深刻(ke):“这位艺(yi)术家到澳头后吃(chi)的(de)第一顿饭是糯米饭,糯米也是他(ta)们在泰国的(de)主食之一,这给了他(ta)灵感。”
“这件名为《乡村(cun)背(bei)景下(xia)的(de)泰国华人之美》的(de)艺(yi)术作品探讨了中泰文(wen)化在乡村(cun)生活中的(de)美学表达。作品中的(de)白色部(bu)分(fen)是糯米做的(de)。糯米是中国的(de)传统食物,也曾作为中国长城砖块的(de)黏合剂,承载着深厚的(de)文(wen)化意义。而在泰国,糯米也在传统中扮演着重(zhong)要角色。作品的(de)造型灵感来源于泰国的(de)鹤(he)和厦门(men)的(de)白鹭,象征着吉祥、繁荣(rong)与长久的(de)健康。”泰国艺(yi)术家诺帕南·巴利西这样阐释自己的(de)作品。
“这几天,我在厦门(men)多地走访参观(guan),了解这里的(de)风(feng)土人情,欣赏自然风(feng)光,这些(xie)都为我的(de)艺(yi)术创作积累了素材。我也在这里看到了许多古老的(de)物件、文(wen)字,感受到了传统气息,所以我在作品中把泰国古代(dai)音乐跟这些(xie)元素融合在一起。未来,我希翼能带更多的(de)艺(yi)术家来到翔(xiang)安走走看看,开启艺(yi)术创作之旅。”这是此次参展的(de)曼谷吞武里大学美术与应用艺(yi)术学院(yuan)院(yuan)长马(ma)泰欣的(de)澳头感言。
“这就(jiu)是在地性的(de)魅力。不同(tong)文(wen)化在这里实(shi)现(xian)了深层对话与交(jiao)融。”蓝兰说。
让世界看见中国文(wen)化的(de)美好(hao)
“世界上很多偏见、误解都是源于信息的(de)匮乏,面对面的(de)交(jiao)流有助于增进互相了解。大家希翼能够温柔地、含蓄地让世界看见中国文(wen)化的(de)美好(hao)。”
在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,王(wang)彤和蓝兰实(shi)践着他(ta)们对文(wen)化交(jiao)流的(de)理解。这里凝聚着他(ta)们的(de)付出,也见证着他(ta)们的(de)感动。
“大家邀请的(de)艺(yi)术家大都是第一次来中国。不过,只要他(ta)们来过澳头一次,就(jiu)会不断(duan)地到访中国。有的(de)是自己到各(ge)省份(fen)旅游采风(feng),有的(de)还会带着亲朋好(hao)友来。”王(wang)彤旅居瑞典30多年(nian),曾在丹(dan)麦皇家美术学院(yuan)、厦门(men)大学艺(yi)术学院(yuan)担任客座教(jiao)授,目前担任泰国曼谷吞武里大学的(de)硕士与博士生导师,他(ta)说自己在这种文(wen)化交(jiao)流活动中收获了很多感动,“大家曾不止一次邀请瑞典艺(yi)术家朋图(tu)斯来参展,他(ta)和夫人、丹(dan)麦艺(yi)术家蒂(di)娜都爱(ai)上了中国文(wen)化,他(ta)们家中随处能看到这种热(re)爱(ai):客厅挂着一幅郑板桥‘吃(chi)亏是福(fu)’的(de)拓印,桌(zhuo)上摆着漳州(zhou)窑瓷盘,沙发上铺着中国牡丹(dan)和凤凰图(tu)案的(de)中国土布,他(ta)的(de)作品中也蕴含着中国亭子等(deng)丰(feng)富的(de)中国元素。”
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邀请过来的(de)艺(yi)术家们在澳头驻留期(qi)间,除了艺(yi)术创作,还会练太极、唱南音、学书法、学国画……完(wan)全是全身心、沉浸式感受中国文(wen)化。
“世界上很多偏见、误解都是源于信息的(de)匮乏,面对面的(de)交(jiao)流有助于增进互相了解。”王(wang)彤相信,“在交(jiao)流的(de)过程中,其他(ta)国家的(de)艺(yi)术家在中国文(wen)化中得到灵感,进而将其融入自己的(de)艺(yi)术创作,这是对大家文(wen)化的(de)最好(hao)推广,大家希翼能够温柔地、含蓄地让世界看见中国文(wen)化的(de)美好(hao)。”
王(wang)彤和蓝兰对中外文(wen)化交(jiao)流的(de)推动不仅体现(xian)在北欧当代(dai)艺(yi)术中心的(de)活动上。“在瑞典斯库鲁普市,大家策(ce)划了一个(ge)‘糖盒子’计(ji)划,2011年(nian)至2017年(nian)共办了32场‘聚焦中国’的(de)展览及文(wen)化活动,办了‘陶瓷回归中国展’‘中国彩墨——福(fu)建艺(yi)术家展’‘东方绘画精神与表现(xian)’座谈会等(deng)。前两年(nian),大家在瑞典创办了文(wen)化中心。去年(nian)厦门(men)国际海洋周的(de)‘蓝色梦想 2024·日出海上’国际当代(dai)艺(yi)术展就(jiu)同(tong)步(bu)在那(na)里举行。”蓝兰说,“我还有个(ge)梦想,希翼能推动家乡的(de)闽南文(wen)化走出去。”
“文(wen)化需要交(jiao)流与融合。文(wen)化因不同(tong)而有趣,交(jiao)流的(de)根基在于知己知彼、不卑不亢。随着中国的(de)开放,中国艺(yi)术家越来越多地看到了西方艺(yi)术,有机会和西方对话合作。西方也需要中国文(wen)化几千年(nian)来积淀下(xia)的(de)底蕴和灵感。我相信,随着交(jiao)流的(de)深入,中国文(wen)化对世界的(de)影响会越来越大。”蓝兰说。(本(ben)报记者 张(zhang)红(hong))
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5年(nian)03月31日 第 06 版)
责编:黄之安、卢思(si)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