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今(jin) 新加坡作家
人工智(zhi)能(AI)横空出世之后,担任驻校作家多年的我,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棘手问题——我发现部分(fen)学生提交的作文,内容(rong)扎实、行文流畅,没有任何错字或病句,连标点符号也精准无误,我竟(jing)然无法改(gai)动哪怕(pa)一字半句。
我把其中一篇堪称完美的学生习(xi)作上传至人工智(zhi)能(AI),询问是否由(you)它生成的?它回答:“这篇文章是否由(you)人工智(zhi)能生成,不能仅凭写作风格判断。”它随(sui)即贴(tie)心(xin)地提出了三种验证方法:
“其一,询问学生本人,如果学生能够详细说明此文的构思、修改(gai)的思路和写作的过程,或可证明作品的原创性。其二,查(cha)看学生以往的作文,对比学生的写作风格、语言表达习(xi)惯是否一致,从差(cha)异中或可找到线索。其三,要求学生口头复述或现场重写,看是否能保持相似的表达方式(shi)与思维逻辑(ji)。”
上述验证方法,或许适用于在(zai)校任教的老师,然而,对于仅仅负责几堂创意写作课程而争分(fen)夺秒的驻校作家来说,是无法用上的。
人工智(zhi)能如同洪水,无孔不入,无法阻(zu)挡,也无须阻(zu)挡;如果运(yun)用得当,如虎添翼,可以成为学习(xi)的强大助力;然而,当大家使用它时,心(xin)中必须要有一把道(dao)德的尺子,严密地进行自我监督、自我管束。
我认为,目前校方的当务之急是对学生进行“诚实面对自我”的道(dao)德教育(yu),唯有这样,人工智(zhi)能才不会沦为大众的抄袭工具(ju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