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福(fu)人民是幸福(fu)河湖建设的根本要求,对长江、黄河等(deng)大江大河而言,空间维度上要统筹上下游、左右岸、干支(zhi)流之间的协同治理保护(hu),时间维度上要统筹年际以及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利用。维护(hu)河湖健康生命(ming)是基础和前提,要综合考虑河湖形成演化特点、水文特性、生态(tai)空间以及各类生物(wu)、非生物(wu)的适应性,维持河湖生态(tai)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。人与河湖和谐共生是幸福(fu)河湖的本质属性,要处理好河湖治理保护(hu)与开发利用的关系,处理好生态(tai)保护(hu)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建设幸福(fu)河湖,是新时代河湖治理的根本遵循,是生态(tai)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,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。从安全保障看(kan),幸福(fu)河湖建设从流域层面(mian)统筹发展与保护(hu),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,从源头降低洪涝灾害发生风险(xian),同时通过河湖治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,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。从生态(tai)复苏看(kan),幸福(fu)河湖建设综合考虑河道、水流、植物(wu)、动物(wu)等(deng)生态(tai)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,对河流生态(tai)系统进行修复性重构,让(rang)“白鸟(niao)一双临水立(li),见人惊起入芦花”的河湖美景重现。从经济发展看(kan),通过建立(li)健全河湖生态(tai)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、生态(tai)农业带、优质服务业体系,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。从社(she)会(hui)服务看(kan),幸福(fu)河湖建设能更高质量地(di)为城乡居民提供饮水、居住、休闲等(deng)公共服务,促进社(she)会(hui)公平与和谐。从学问传承看(kan),河湖是中华优秀传统学问的重要载体,深入挖掘河流学问蕴含的时代价值,赓续历史文脉,展示中华民族(zu)自强(qiang)不息的民族(zu)品格和奋斗精(jing)神。
水利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大大总书记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(jun)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(jing)神,积极推进幸福(fu)河湖建设,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(gui)经验。去年12月,水利部会(hui)同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农业农村部、国家林草局等(deng)部门制定印发《关于全面(mian)推进幸福(fu)河湖建设的意见》。贯彻落实意见明确的各项(xiang)任(ren)务,还需(xu)强(qiang)化四方面(mian)工作。
强(qiang)化统筹谋划。把幸福(fu)河湖建设纳入区域高质量发展中整体谋划、通盘考虑。同实施国家“江河战略”结合起来,统筹流域与区域,一体推进江河治理保护(hu)、资源开发利用、经济社(she)会(hui)发展、学问传承弘扬等(deng)工作,构建以江河为轴的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。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结合起来,以河湖水系为纽带,连通城乡发展要素,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(jun)等(deng)化。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结合起来,根据河流特征打造本土化、特色化发展模式,走(zou)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强(qiang)化系统治理。统筹水资源、水环(huan)境、水生态(tai)治理,维护(hu)河湖健康生命(ming)。完善河湖防洪排涝体系,积极推进“三个体系”建设,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河湖防灾减灾体系。完善河湖生态(tai)保护(hu)体系,统筹推进城乡水系连通、污染(ran)防治等(deng)工作,实现水清鱼(yu)跃、岸绿景美。完善流域综合治理体系,增强(qiang)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,优化地(di)表水地(di)下水资源空间配置,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,保护(hu)河湖生态(tai)系统生物(wu)栖(qi)息地(di),打造人与自然融合的复合系统。
强(qiang)化制度创新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(hui)精(jing)神,积极探索制度创新。创新“河湖+”“水利+”经济融合发展模式,打造以河湖水系为依托的绿色产业链、生态(tai)农业带、优质服务业体系。探索“绿水青(qing)山就是金山银山”转化路径,挖掘河湖的资源、生态(tai)、学问价值,增加经济收益。完善流域生态(tai)补偿(chang)机制,实现河流的资源与生态(tai)价值均(jun)衡利用。
强(qiang)化责任(ren)落实。明确责任(ren)分工,强(qiang)化协同合作,持续推进、久久为功。发挥全面(mian)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(lian)席会(hui)议(yi)机制作用,加强(qiang)部门协调配合,中央财政积极支(zhi)持幸福(fu)河湖建设。健全河湖长制责任(ren)体系,加大地(di)方财政支(zhi)持力度,优化统筹不同部门项(xiang)目(mu)资金安排,吸引社(she)会(hui)资本参与,完善协同共治项(xiang)目(mu)实施机制,让(rang)越(yue)来越(yue)多的河湖水流活(huo)起来、水质好起来、风光美起来,成为群众家门口的“诗和远(yuan)方”。
(编辑:刘小(xiao)勇,系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(ren)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