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(ren)民网北京3月25日电 (记者申佳平)低空“振翅”,不能只靠一股脑的猛劲(jin)儿,一哄而上要不得。近日,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在接受人(ren)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,在新一轮低空经济发展(zhan)中,必须汲取教训,避(bi)免重蹈覆辙。
去年“低空经济”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(gao),此(ci)后从中央到(dao)地方支撑政策密集出台(tai),项目建设加速落地。2025年,全国30个省份将“低空经济”发展(zhan)规划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(gao),资本市场也闻风而动。
避(bi)免“现在一哄而上,将来一哄而散”,要加强(qiang)协(xie)调(diao)统筹、顶层设计。“在上一轮‘通航热’中,一些地方借(jie)机(ji)圈地建设通航或航空产业(ye)园,导致资源闲置或产业(ye)项目名不符(fu)实。”吴仁彪指出,“先立后破、因地制宜、分类引导”这一科学发展(zhan)新质生产力(li)的方法,在低空经济产业(ye)成长中同样(yang)不能忽视。
一方面,要推动制度和法律完(wan)善,更好统筹低空经济发展(zhan)与安全。他建议,成立更高(gao)级别的协(xie)商议事(shi)机(ji)构,协(xie)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(zhan)战略的制定和实施,尽快完(wan)成《空域管理办法》立法和《民用航空法》修法工作,为产业(ye)发展(zhan)提供法律保(bao)障。
“智慧飞行服务保(bao)障体系建设需充分考虑5G/6G、卫(wei)星(xing)通信/导航和人(ren)工智能等(deng)新技术的迭代更新,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通信、导航、监视、空域、气象服务保(bao)障系统。”他建议,商业(ye)化运营(ying)应遵循“先有人(ren)后无(wu)人(ren)、先载货后载客(ke)、先隔离后融合”的原则,同时尽快修改《道(dao)路交通安全法》等(deng)上位法,授权有条件的地方,结合本地资源禀赋,在更大范围、更多场景(jing)展(zhan)开自动驾驶汽车规模化试点应用,为低空经济发展(zhan)提供借(jie)鉴(jian)。
“很(hen)难想(xiang)象,如果大家还不敢坐自动驾驶汽车,会敢坐飞行汽车或eVTOL(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)等(deng)低空飞行器。”
另一方面,要盘活存量资源,避(bi)免“内卷式”竞争。“以飞行汽车和eVTOL为例(li),如果产品种类太多,都难以规模化生产盈利,运维(wei)和培训成本也高(gao),这也是传(chuan)统通航产业(ye)发展(zhan)慢的原因之一。”吴仁彪说。
他建议,技术、人(ren)才、资金储备(bei)等(deng)条件充足的地方可先行试点,待经验成熟后再(zai)推广开来,避(bi)免更多地方盲目“交学费”。同时重点培育若干具(ju)有生态主导力(li)的产业(ye)链龙头企业(ye),支撑专精特新“小巨人(ren)”和制造业(ye)单(dan)项冠(guan)军企业(ye)发展(zhan)。倡导各种所(suo)有制企业(ye)合作共赢(ying)。
吴仁彪认为,当前过(guo)高(gao)的市场预期不利于低空经济稳步发展(zhan),需要及时“降温”。
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,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.5万亿(yi)元,到(dao)2035年有望(wang)达到(dao)3.5万亿(yi)元,有望(wang)成为我国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后又一“弯道(dao)超车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(ye)。“但必须清(qing)醒认识到(dao),低空经济是技术、人(ren)才、资金密集型产业(ye),具(ju)有投(tou)资周期长、见效(xiao)慢的特点,需要长期耐心投(tou)资。”
对此(ci),他建议科学预测低空经济产业(ye)前景(jing),同时适当减(jian)少媒(mei)体关(guan)注度,避(bi)免舆论对偶发事(shi)件、负面事(shi)件过(guo)度关(guan)注而抑制低空经济市场培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