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入口处,街道两侧分布着居民区。
市民游客在模式口大街上(shang)的(de)一处小广场休憩。
街边展示牌前,一位市民在阅读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的(de)先容。
游客服务(wu)中心(xin)内展示的(de)老物件。
“说起老舍先生和石景山,头一个(ge)想到的(de),不用说,当然(ran)是磨石口,因为《骆驼祥子》中的(de)祥子是由磨石口逃回北平(ping)的(de),牵着三匹不大体面的(de)骆驼。祥子的(de)故事,仿佛是由磨石口‘流’出来的(de)……”老舍先生之(zhi)子舒乙在《老舍和石景山》中这样写道。
磨石口,即今日之(zhi)“模式口”。它始于西周(zhou),闻名于明清,以盛产青石磨刀石而得名。千百年来,这里连(lian)通京城(cheng)与塞外,是名副其实的(de)“千年古道,百年老街”。
这条老街如今有了一张崭新名片: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。学问和旅游部近(jin)日公布第四批40个(ge)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,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在列,它也成为北京现有7个(ge)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之(zhi)一。
记者(zhe)近(jin)日前往实地探访,看百年老街的(de)新变,也希翼从中一窥“国字号”街区的(de)魅力。
“不仅(jin)游客爱(ai)来,我(wo)们老街坊也爱(ai)来”
从街区东口步入,同行者(zhe)中既有不少手拎蔬菜、水果的(de)附近(jin)居民,也有胸挂相机、走走拍拍的(de)游客。这个(ge)方圆0.39平(ping)方公里的(de)街区,位于石景山区中部,全(quan)长1500米的(de)模式口大街东西横(heng)贯其间。大街两侧皆分布着居民楼(lou),楼(lou)内居民开窗(chuang)即可见街区的(de)日新月异。
孙女士家住模式口东里,临着模式口大街,她习惯(guan)每天早起沿着大街遛(liu)弯儿,顺道买菜。这几年,她亲眼看着模式口变得越来越好。“过(guo)去,这里有不少违(wei)建、占道经营的(de)情况,想顺畅地沿街走一趟可不容易。”孙女士回忆,除了交通不畅,卫生状况也堪忧,“看着闹心(xin)”。
2016年,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保护性修缮(shan)改(gai)造工(gong)作启动,陆续完成了市政基础设施改(gai)造,雨水、污水管(guan)道重新铺(pu)设、架空(kong)线入地、拓宽街道等,此(ci)外,还围绕文物保护、环境整治、有机更新、民生改(gai)善、业态提升,先后改(gai)造了多项(xiang)惠民设施、升级了多处市民学问休闲共享空(kong)间、打造了多个(ge)京西特色学问小微展览馆、营造了多组商业学问休闲体验院落。2021年9月,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正式开街,5景7院30铺(pu)正式对(dui)外亮相,截至2024年8月实现15处学问空(kong)间景观、30处精品学问院落、100余家特色店铺(pu)开放,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热衷的(de)学问体验网红打卡(ka)街区。数据(ju)显示,2024年该街区总客流量达600余万人(ren)次(ci)。
游客多了,这里的(de)生活(huo)气息并没有减(jian)少。模式口大街两侧既有手工(gong)坊、展馆、文创店、咖啡馆等主要服务(wu)于游客的(de)业态,也有售卖蔬菜、水果、肉蛋等的(de)便民百货店,早餐店等。“现在不仅(jin)环境变美了、生活(huo)方便了,学问休闲活(huo)动也多了。”孙女士说,“不仅(jin)游客爱(ai)来,我(wo)们老街坊也爱(ai)来。”
“一个(ge)街区就(jiu)是一座博物馆”
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所处的(de)模式口村,有“北京第一通电村”之(zhi)称,模式口大街上(shang)有一处以此(ci)为名的(de)主题展馆,里面的(de)展板详细(xi)先容了这一名称的(de)由来。1922年,京师华(hua)商电灯企业在磨石口村兴(xing)建发电厂,磨石口村成为北平(ping)郊区最先使用电灯的(de)村,村民生活(huo)由此(ci)改(gai)善,电的(de)出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,磨石口村的(de)发展路径成为一个(ge)可借鉴的(de)优秀“模式”,因此(ci),经宛平(ping)县批准,该村更名为“模式口”。
像这样的(de)历(li)史(shi)“珍宝”,模式口还有很多。据(ju)统计,街区内现存众多历(li)史(shi)遗迹、学问瑰宝、古民居和院落,拥有法海寺、承恩(en)寺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,石景山区石刻博物馆、中国第四纪(ji)冰川遗迹陈列馆2处市级文保单位,3处区级文保单位,普查登记文物12处,北京市历(li)史(shi)建筑8处。
“北京第一通电村”主题展馆过(guo)去是文保院落,不对(dui)外开放,后经更新改(gai)造,打造为公共学问空(kong)间。展厅共分为模式口通电·往事、红色电力·记忆、红色人(ren)物·追忆和华(hua)商电灯·印(yin)象4个(ge)空(kong)间进行展陈布局,以北京第一个(ge)通电村作为主线,讲述当年发生在这里的(de)历(li)史(shi)故事、红色故事以及风云人(ren)物。如今,这个(ge)主题展馆成为电力科普教育基地,也是游客了解模式口历(li)史(shi)的(de)窗(chuang)口。
此(ci)外,石刻博物馆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(de)石刻及石雕文物;古道斯存(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民俗陈列馆)里既有体现当地历(li)史(shi)变迁的(de)老物件,也有法海寺内壁画的(de)精华(hua)展示。
沿模式口大街前行,可随(sui)时走进不同的(de)文博空(kong)间,如同穿梭在不同的(de)历(li)史(shi)时空(kong),仿佛“一个(ge)街区就(jiu)是一座博物馆”。
“希翼它是一个(ge)能够体现时代变化,能留下当代记忆的(de)街区”
游客服务(wu)中心(xin)陈设的(de)展板上(shang),有这样几个(ge)案例:“有石花园”“徽(hui)镇小厨(chu)”“乘(cheng)之(zhi)堂”。它们有的(de)曾是危旧院落,内部私搭乱建、杂草丛生,在更新改(gai)造中,都注重与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整体风貌相呼应,进行“恢复性修建”,此(ci)外,也都引入了新业态,包括艺术展览、网红咖啡、下午茶、精品住宿、餐饮品牌店、茶艺学问展示体验等。
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的(de)有机更新,按照“一院一方案”的(de)方式进行,对(dui)模式口大街两侧有价值的(de)院落进行恢复性修缮(shan),同时对(dui)没有保留价值的(de)院落进行更新改(gai)造,留住古街的(de)学问根脉。如何避免(mian)落入“千街一面”的(de)窠臼?模式口更新改(gai)造事业部规划设计部经理张皓(hao)先容,在前期设计阶段(duan)听取商户意见,从而达到“开业即入驻”的(de)条件,在融入现代元素的(de)同时,保持整个(ge)街区的(de)风格。“希翼它是一个(ge)能够体现时代变化,能留下当代记忆的(de)街区”。
如今,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内,历(li)史(shi)遗迹、学问空(kong)间、市民生活(huo)并存共融,既有历(li)史(shi)韵味,也有时尚(shang)活(huo)力,是“夜京城(cheng)”融合消费打卡(ka)地、“月光下的(de)北京”夜游新地标。该街区还与研学、旅游机构等合作,挖掘学问内涵,策划筹办(ban)节庆活(huo)动,持续提升游客体验。地处西山永定河学问带重要节点的(de)模式口历(li)史(shi)学问街区,等待(dai)着更多游客到来。(记者(zhe) 尹婕文/图)
《人(ren)民日报海外版》(2025年03月24日 第 12 版)
责(ze)编:秦炜(wei)轩、李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