埃丽卡·坎贝(bei)尔正在菲尼克斯的家(jia)中等待着一(yi)艘来自中国的货船,船上装着数以(yi)千计的摇(yao)铃耶(ye)稣娃娃、锡制复活节(jie)彩蛋、宗教主题的婴儿襁褓毯(tan)和1.5万包“耶(ye)稣治愈”创可贴。
36岁的坎贝(bei)尔是一(yi)家(jia)天主教商品(pin)企业(si)的老板,她在几个月前向制造(zao)这些物品(pin)的中国工厂付了款。在美国总统特朗(lang)普于2月1日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(pin)加征10%的关税之前,这些箱子已被装进一(yi)个集装箱。她说,她可能(neng)因此避(bi)免支付额外关税,但她担心美国今(jin)后还会征收更多关税。
“我不知(zhi)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”坎贝(bei)尔说,“我处于高度戒备状态。”
特朗(lang)普针对中国的政策让数以(yi)百万计的小企业(ye)陷入(ru)混乱。几十年来,美国企业(si)在美国设计产(chan)品(pin),然后在中国工厂以(yi)高效、低(di)成本(ben)的方式生产(chan)产(chan)品(pin)。
“商业(ye)瘫痪的感觉”
《纽约时报》从近100家(jia)从中国进口商品(pin)的企业(si)那里了解了特朗(lang)普关税政策产(chan)生的影响。这些企业(si)生产(chan)贺卡、棋盘游戏、户外鞋履、衣(yi)架、数码相框、咖啡设备、玩(wan)具、彩色玻璃窗和定制电子产(chan)品(pin),它们是众(zhong)多嵌入(ru)全球经济、努力经营企业(ye)的缩影。
许多企业(si)表示,如果(guo)过去(qu)还没有提价,它们未来将不得不提价以(yi)抵消成本(ben)。一(yi)些人谈到一(yi)种商业(ye)瘫痪的感觉:在不可预测(ce)的新(xin)关税浪潮中,他们不敢制订计划,担心将生产(chan)转移出中国也同样(yang)面临风险,因为似乎没有哪个国家(jia)能(neng)幸(xing)免。
转向国内替代品(pin)通常是不可行的,因为它们更昂贵,质量较(jiao)差,而且选择较(jiao)少。对这些企业(si)来说,完全重塑供应(ying)链(lian)将是一(yi)项艰巨的任务,它们难以(yi)承(cheng)受所需(xu)要的时间和费用。
无(wu)论是在美国组装的零件还是在中国工厂生产(chan)的成品(pin),企业(ye)主们从中国进口商品(pin)的成本(ben)至(zhi)少要增加10%。他们可能(neng)会在货物到达港口时收到账单,或者额外的费用可能(neng)会被捆绑在运输成本(ben)中。企业(ye)家(jia)们说,不管怎(zen)样(yang),在很多情况下,都需(xu)要他们自己来掏钱。
变本(ben)加厉令人恐慌
而这可能(neng)仅仅是个开始(shi)。美方宣布从3月4日开始(shi)对中国输美商品(pin)再加征10%的关税,同一(yi)天对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也将开始(shi)征收。两国作为中国商品(pin)重要中转站的地位,以(yi)及发起报复的前景,让小企业(ye)主们又多了一(yi)份担忧。特朗(lang)普曾(ceng)表示,10%的关税只是“开场攻势”。在去(qu)年的竞选活动中,他承(cheng)诺(nuo)征收高达60%的关税。
即使是10%的关税,对销售高端丝绸睡衣(yi)的朱莉安娜·雷企业(si)来说也是一(yi)个沉(chen)重打击,因为它的所有产(chan)品(pin)都在中国制造(zao)。该企业(si)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伯灵顿,其设计的丝绸长(chang)袍、睡衣(yi)和睡袍都在中国生产(chan)。企业(si)将这些商品(pin)进口到美国,并在其网站和AMAZON上销售。
该企业(si)的经营者比尔·基夫和朱莉·李表示,他们正忙于应(ying)对特朗(lang)普关税政策带来的成本(ben)上升。李还在考虑是否推迟部分发货,希翼特朗(lang)普可能(neng)会改变关税政策。推迟订单是有风险的。56岁的李担心没有产(chan)品(pin)提供给客户。
“你能(neng)让他们去(qu)承(cheng)担多大的风险呢?”李说,这里的“他们”指的是她的供应(ying)商,在一(yi)起工作了十多年后,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。“这种不确定性对双方都很不利。”
最终,额外的费用可能(neng)要转嫁给消费者。71岁的基夫说,一(yi)套(tao)零售价为300美金的热卖丝绸睡衣(yi)可能(neng)会涨(zhang)15美金。
然而,这家(jia)拥有20年历史(shi)的企业(si)别无(wu)选择,只能(neng)留在中国。斯里兰卡、印度、韩国和泰国等国家(jia)也有丝绸生产(chan)设施,但基夫说,“最好(hao)的机器、最好(hao)的专(zhuan)业(ye)知(zhi)识(shi),以(yi)及生产(chan)物美价廉(lian)产(chan)品(pin)的能(neng)力都在中国”。
坎贝(bei)尔表示,她正在考虑将关税带来的一(yi)些额外成本(ben)转嫁给客户。但她不愿这样(yang)做,因为她的产(chan)品(pin)不是必(bi)需(xu)品(pin),她的客户是像她一(yi)样(yang)的家(jia)庭(ting),他们已经在应(ying)对日用品(pin)和汽(qi)油价格的上升。中国进口关税还要进一(yi)步升高的阴影令她恐慌。
“我认为人们不明白那会是什么样(yang)子,”她说,“这不只是我的生意,这关系到大家的生活——既然一(yi)切都来自中国,那大家怎(zen)么负担得起呢?”
本(ben)文由美国《纽约时报》网站3月5日发表,原题为《“大家怎(zen)么负担得起”:对华关税让美国小企业(ye)陷入(ru)混乱》,编辑是若林大辅、艾莎和丹妮尔·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