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阎(yan)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(zhu)席
鲁迅对木刻艺术情有独钟、体悟颇深(shen)。倡导、先容、收藏版画作品,是他终生的艺术喜好,培养年轻(qing)的艺术家投入到相关创作中,则是他为现代(dai)中国革命的、进(jin)步的艺术所作的重(zhong)要贡献。鲁迅一生先容了近50位外国版画家。他不(bu)但主(zhu)张“采用外国的良规,加以发(fa)挥(hui),使大家的作品更加丰富”,而且还认为要“择(ze)取中国的遗产,融合(he)新机,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”。
有趣的是,大家有时可以从鲁迅小(xiao)说里读出木刻艺术的质感。这种文字上(shang)的艺术转换在1919年创作的小(xiao)说《药》里最为集中。我举几(ji)个片段,共(gong)同体会一下。
“华老栓忽然坐起身,擦着火柴,点上(shang)遍身油腻的灯(deng)盏,茶馆的两间(jian)屋子里,便弥满了青白的光。”这里,“遍身油腻的灯(deng)盏”“弥满了青白的光”,仿佛就是木刻式的描述。
“街上(shang)黑(hei)沉沉的一无所有,只有一条灰(hui)白的路,看得分明。”“黑(hei)”与“白”的对比一如木刻。或者说,这句话(hua)简直就是对一幅(fu)木刻作品的解读。
“那(na)人一只大手,向他摊着;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,那(na)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。”画面感极(ji)强。仍然让(rang)人联想到木刻。
小(xiao)说描写华小(xiao)栓枯瘦的形象时,用了这样的文字:“只有小(xiao)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(fan),大粒的汗,从额上(shang)滚下,夹袄也贴住了脊(ji)心(xin),两块肩胛骨(gu)高高凸出,印成一个阳文的‘八’字。”典型的木刻形象。
在小(xiao)说的结尾(wei),描写两位母亲在坟地里为各自的儿子上(shang)坟的情景。对于场景的描写,很有一种“阴冷”的感觉。“枯草(cao)支支直立(li),有如铜(tong)丝。”坚硬的质感仿佛只有木刻可以表现出来。
还有,“那(na)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(jian),缩着头,铁铸一般站着”。“铁铸一般”的形象,同样最是木刻可以刻画到位。
鲁迅是文学家,但同时也是深(shen)谙各种艺术的艺术家。他的小(xiao)说在艺术表达(da)上(shang)经常会借用到别的艺术手法,或带出其特质。戏剧、影片、美术,时有所见。而美术里又以木刻最为得心(xin)应手。对此(ci),是很可以展开研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