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钟红明 上海《收获》杂(za)志实行主编
《繁花》之后(hou),金宇(yu)澄(cheng)在《收获》上写了(le)一部五万字的《火鸟》,是(shi)关于他父亲的非虚构,它后(hou)来成为非虚构《回(hui)望》。然后(hou)他变身(shen)为画家,他的画携(xie)带记忆的故事与想(xiang)象力(li)而(er)来,独具个性。但抬(tai)头低头,在一个作协大院子里进出,我总是(shi)会暗暗地“等”,他何(he)时(shi)再下一个文字的金蛋?果然,他真的写了(le)一部5万字的艺术(shu)随笔《紧紧束缚肉身(shen)》,113小节。
在艺术(shu)形(xing)式上,《紧紧束缚肉身(shen)》展现出强烈的跨界(jie)特质(zhi)。绘(hui)画色彩(cai)的心理学隐喻,从历史档案的考据到个人记忆的诗性重构,金宇(yu)澄(cheng)构建了(le)一个多维度的艺术(shu)认知体系(xi)。这是(shi)一部跨界(jie)的文本,不是(shi)一般散文沿着时(shi)间轴的线性叙事,而(er)是(shi)多重瞬间跳跃拼贴,犹如一棵同时(shi)向(xiang)四周生长的大树,枝蔓横(heng)生。
文章里既有对上海世情的细密铺(pu)陈,也强调个体与城市之间“被束缚”的张力(li)——艺术(shu)家在画布上重构记忆的同时(shi),也被历史洪流(liu)裹挟,“肉身(shen)既是(shi)容器,也是(shi)枷锁”。在历史褶(die)皱(zhou)中打(da)捞被遮蔽(bi)的细节,也在个人记忆里重构失落(luo)的诗意。
他记录(lu)下自己的回(hui)忆,少年时(shi)游走上海里巷市井的见闻(wen),微风牵拂淡蓝色窗帘遮掩着阴阳两隔的生命,看(kan)闹忙的市民,菜场排队奇观,但同时(shi)也引入许多人的口述,丰富的城市传奇。
随笔里有许多对话,跟画家,跟翻译家。“在不一样人生里,有多少‘有意思’(周作人语)的事呀,请记下来。”
想(xiang)起在作协还有食堂的时(shi)候,我曾经坐在那儿(er)跟金老师聊天,有天我问,看(kan)到一大片成熟的麦子,风里摇摆,你会想(xiang)起什么?旁(pang)边(bian)来自云南(nan)的甫跃辉说,喜悦(yue)呀。金老师却说,吓也吓死了(le)。一垅一百米,割了(le)麦子到尽头,才(cai)能在饭桌上吃到北方窝头、碴子粥、“糖三角(jiao)”、咸(xian)菜疙瘩。女生徒手拔草,手都绿了(le),力(li)气不够,吃不到啊。我说我编袁敏的专栏,就看(kan)到她(ta)写到出身(shen)不好的杭州女孩子,被从那一头割麦子过来的当地农民不花一分钱娶了(le)。这就是(shi)立场不同。在这篇(pian)随笔里,对历史暴力(li)与集体无意识(shi)的反思,处处结实。
文字与画作一样,到最(zui)后(hou),都是(shi)抵抗遗忘的武(wu)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