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京报讯(记者周怀宗)大豆病虫害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达15%以上,严重威胁我国大豆生产安全,如何提高我国大豆产能(neng),保障油料生产?日前,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,该(gai)所已牵(qian)头成立(li)“大豆病虫害防控协作组”,并将开展新发重发病虫害灾变规律研究、大豆抗病品(pin)种(zhong)选育及(ji)抗病虫机理解(jie)析、重大病虫智能(neng)监测研发、防控技术和产品(pin)创(chuang)新以及(ji)高效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集(ji)成等科研攻关(guan)。
当日举行(xing)的“大豆病虫害防控协作组”启动会暨中国农业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“大豆重大病虫害防控产品(pin)创(chuang)制及(ji)技术集(ji)成”推进会上,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陆宴辉先容,我国大豆生产中已知(zhi)病虫害种(zhong)类有近500种(zhong),其中有50余个常发种(zhong)类,主要(yao)有根腐(fu)病、胞囊线(xian)虫病、蛴螬、大豆食心(xin)虫、点蜂缘蝽和斜(xie)纹夜蛾等。同时(shi),由于我国耕地面积有限,大豆种(zhong)植区(qu)复种(zhong)指数高、重茬连作普遍(bian),大豆病虫害频发重发,严重制约了我国大豆产能(neng)提升。在我国,大豆病虫害所造成的产量损失一般为(wei)15%-30%。
协作组组长王桂荣研究员先容,协作组将聚焦大豆病虫害基(ji)础生物学、病虫害智能(neng)检测与监测技术、防控技术产品(pin)和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集(ji)成与示(shi)范等4个方向开展协同攻关(guan),打造一支富有创(chuang)新力和创(chuang)造力的科技队伍。
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曹永(yong)生表示(shi),协作组是我国上世纪70年代农业科技创(chuang)新的优(you)良传统,成立(li)“大豆病虫害防控协作组”是新形(xing)势下,中国农科院贯彻落实举院“抓大事”、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具体体现,在未来,希翼协作组聚焦大豆病虫害防控难点问题、“卡点”问题,一体化设计和系统化部署,实施跨创(chuang)新团队、跨创(chuang)新任务协同联动机制,开展“基(ji)础研究-技术研发-产品(pin)创(chuang)制-集(ji)成示(shi)范”全链条攻坚任务部署,系统性推动大豆病虫害防控科技创(chuang)新,全面支撑大豆病虫害防控产业实践,全力打造国内领(ling)先的大豆病虫害防控科技队伍。
编辑 张树婧
校对 张彦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