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洪(hong)松(song)
赵志辉
“死亡”,往往被赋予沉(chen)重肃穆的基调,对多数人而言,充满(man)着忌(ji)讳,而那些与之(zhi)联结的职业,也常(chang)令人不自觉地(di)“退避三(san)舍”。
在这个似乎被偏见和不解笼罩(zhao)的行业里,26岁男生赵志辉曾耗时18小时,只为完成一具遗体修复工作;从业十年的李洪(hong)松(song)经手过(guo)一万余具遗体。他(ta)们有一个共同的职业:遗体防腐(fu)整(zheng)容(rong)师。
作为遗体防腐(fu)整(zheng)容(rong)师,经常(chang)需要处理因意外(wai)而逝世的遗体,他(ta)们不仅需要完成遗体消毒、缝合、塑(su)形等标(biao)准化流程,有时还需要根(gen)据(ju)逝者生前(qian)影(ying)像进行3D建模复原(yuan)容(rong)貌。连轴转地(di)数小时完成高难度的遗体修复任务,对他(ta)们来说已是家(jia)常(chang)便饭。他(ta)们所做的这一切(qie),只为“让逝者体面地(di)走(zou)”。
清明时节(jie),南都记者走(zou)近这些用双手让破(po)碎重归(gui)完整(zheng)的“人间最后一程美容(rong)师”。
李洪(hong)松(song)
“作为生命旅程的最后一站的守护(hu)者,未来我会继续以专(zhuan)业与温(wen)度守护(hu)生命最后的告别(bie),让逝者安息,让生者慰藉。”
一天(tian)一夜才还原(yuan)成“人”的样子 让逝者体面地(di)走(zou)
今年是遗体防腐(fu)整(zheng)容(rong)师李洪(hong)松(song)进入殡葬行业工作的第十年。因为遗体防腐(fu)整(zheng)容(rong)师职业特性,李洪(hong)松(song)大(da)多时候需要面对的都是面目全非、肢解的遗体:“当我把遗体尽量恢复,让他(ta)们能(neng)够体面地(di)走(zou)完最后一程,家(jia)属也能(neng)因为我的工作得到安慰的时候,我特别(bie)有成就感。”
从业至(zhi)今,李洪(hong)松(song)已为成千上万名(ming)逝者整(zheng)理过(guo)仪容(rong)。回想起当年高考时阴差(cha)阳错地(di)选择了殡葬专(zhuan)业,他(ta)坦言:“自踏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,便从未有过(guo)丝毫的悔恨,十年从未动过(guo)放弃的念(nian)头。”
在他(ta)众多的工作中,有一件(jian)特别(bie)让他(ta)印象(xiang)深(shen)刻,那就是为外(wai)卖员阿明(化名(ming))进行的整(zheng)容(rong)修复:“阿明因交通事(shi)故不幸离(li)世,整(zheng)个人被压在油罐车下,送来时身体已经支离(li)破(po)碎。”李洪(hong)松(song)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仍历历在目。家(jia)属找到他(ta)时,只有一个请求,就是希翼尽量还原(yuan)阿明的样貌,让他(ta)能(neng)够体面地(di)走(zou)。这次修复工作异常(chang)艰难,李洪(hong)松(song)花了一天(tian)一夜的时间,才勉强将(jiang)阿明恢复成“人”的样子。当遗体整(zheng)容(rong)修复工作终(zhong)于完成时,家(jia)属衷心地(di)感谢(xie)了他(ta)。“我记得家(jia)属当时对我说:阿明这一生已经够辛苦了,最后也算有尊严地(di)离(li)开了。”一瞬(shun)间,李洪(hong)松(song)感觉这一天(tian)一夜都值得了。
“我越来越将(jiang)注意力倾注于对家(jia)属的抚慰之(zhi)中。因为他(ta)们的情感直接指向我,我更需要给予积极的回应,让他(ta)们在这艰难的时刻得到一丝心理安慰。”李洪(hong)松(song)说。
两个月学(xue)习心脏注射法 改良创新研发(fa)不同防腐(fu)方案(an)
李洪(hong)松(song)是花都殡仪馆(guan)率先应用“心脏注射法”开展遗体药(yao)物防腐(fu)技术第一人。所谓“心脏注射法”即通过(guo)在静脉灌注的基础上,使用针剂直接注入心脏,避免了传(chuan)统方法中需要在血管开口的步骤,使得防腐(fu)过(guo)程更温(wen)和,更容(rong)易(yi)被家(jia)属接受(shou)。这种修复方法不但(dan)创口小,而且防腐(fu)效果更佳。
谈(tan)及这一技术,李洪(hong)松(song)表示,在学(xue)校组织实习时,他(ta)特意前(qian)往具有“心脏注射法”技术的城市,用两个月的时间,潜心学(xue)习并掌(zhang)握了这一修复技艺。在自己职业生涯中,李洪(hong)松(song)不断地(di)改良和创新。他(ta)不仅对防腐(fu)药(yao)水的配置进行了优化,还对防腐(fu)药(yao)水配置、防腐(fu)剂注射机器改进,以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。此外(wai),他(ta)还根(gen)据(ju)遗体防腐(fu)时间长短、遗体大(da)小以及具体状况,研发(fa)出了多种不同的防腐(fu)方案(an),成功(gong)填补了花都殡仪馆(guan)在这一领域(yu)的技术空白。李洪(hong)松(song)透露,未来可能(neng)会探索将(jiang)AI技术应用于脸部(bu)模具的制作中,以进一步提升遗体修复的面貌真实度和修复效果。在2023年,李洪(hong)松(song)在广(guang)州(zhou)市殡葬职业技能(neng)竞赛中获得防腐(fu)整(zheng)容(rong)组别(bie)三(san)等奖。
曾有人问李洪(hong)松(song):“你这么(me)年轻做这个行业,是不是可惜了?”但(dan)在他(ta)心中,每一行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(jia)值。只要将(jiang)一行做“精(jing)”,就能(neng)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(da)价(jia)值:“实话说,这十年来,我感受(shou)到的敬重大(da)于质疑(yi)。”
赵志辉
“大家不是在处理死亡,而是在见证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绽放。殡葬服务不是为了告别(bie)死亡,而是为了铭(ming)记爱与传(chuan)承。”
高考那年选择殡葬专(zhuan)业 被朋友戏称(cheng)“跨次元”工编辑
赵志辉今年26岁,今年是他(ta)从事(shi)殡葬行业的第6年。在赵志辉的眼中,殡葬工作的核心价(jia)值在于助力生者释然(ran)前(qian)行,让逝者得以安然(ran)长眠。死亡并非生命的终(zhong)结,而是生命教育(yu)中不可或缺的一课。
“或许冥冥之(zhi)中,我命中注定要踏上这份‘与生命对话’的神圣(sheng)事(shi)业。”高考那年,赵志辉没有过(guo)多的犹(you)豫,毅然(ran)选择了殡葬专(zhuan)业。“很多人以为我选择这行是因为胆子大(da),但(dan)其实并非如此。”赵志辉坦诚(cheng)地(di)说,他(ta)当时深(shen)受(shou)电(dian)影(ying)《入殓师》的影(ying)响,“那时候,我就深(shen)深(shen)觉得这份职业无比神圣(sheng)”。
在赵志辉看来,殡葬行业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独特魅力,它修复着生命的尊严,为逝者与生者搭建起一座(zuo)最后的桥梁,朋友们都戏称(cheng)他(ta)为“跨次元工编辑”。
他(ta)还记得第一次接触遗体时,导师那句(ju)语重心长的话:“遗体并非冰冷的物体,而是某个人曾经拥有的全世界。”从那一刻起,对这份工作的敬畏(wei)之(zhi)情便如种子般在赵志辉心中生根(gen)发(fa)芽。
有一次,赵志辉在一位因车祸(huo)离(li)世的逝者口袋里发(fa)现了一枚发(fa)卡,经了解发(fa)现这枚发(fa)卡是逝者为女儿买的,还没来得及送出去。“我突然(ran)明白,大家修复的不仅仅是面容(rong),更是生者最后的记忆。”
数字建模精(jing)准还原(yuan)面部(bu)轮廓(kuo) 3D打印可为逝者重塑(su)面容(rong)
在现代殡葬领域(yu),服务已远(yuan)远(yuan)超越了传(chuan)统“入殓”的范(fan)畴,成为一门深(shen)度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细致艺术。“例如‘三(san)维创面定位法’通过(guo)数字建模精(jing)准还原(yuan)面部(bu)轮廓(kuo)并借助3D打印技术为颅骨损伤的逝者重塑(su)面容(rong)。”赵志辉介(jie)绍道,这项(xiang)技术是先通过(guo)扫(sao)描机器初步扫(sao)描逝者的关节(jie)和肌(ji)肉形态,再利用电(dian)脑(nao)进行绘图和建构,最终(zhong)通过(guo)3D打印技术制作模具并进行精(jing)细化处理。“无论是传(chuan)承技艺,还是借助科技提升服务质量,大家的目标(biao)都是为每一个生命画上圆满(man)的句(ju)号。”
真正的专(zhuan)业技能(neng)并非炫(xuan)耀技巧(qiao),而是让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深(shen)刻理解和敬重。赵志辉在每次组织泥塑(su)培训时,都会语重心长地(di)对队员们说:“在化妆(zhuang)笔落下之(zhi)前(qian),先要在心中描绘出家(jia)属那期待(dai)的眼神。”他(ta)深(shen)知,他(ta)们不仅是在修复遗容(rong),更是在修复家(jia)属心中那份珍贵的温(wen)暖和记忆。
赵志辉记得,有一次遇到了耗时18小时的任务,大(da)家(jia)结束后累得在更衣室倒头就睡,但(dan)在过(guo)程中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。他(ta)回忆,有位同事(shi)曾感慨(kai)地(di)说:“大家多坚持一会儿,家(jia)属就能(neng)少痛一会儿。”这句(ju)话,也是“殡葬人”共同坚守的信念(nian)和动力。
在赵志辉眼里,当用心服务与深(shen)厚的人文关怀相(xiang)融合时,死亡不再是生命的终(zhong)结,而是爱的永恒见证:“大家这一辈殡葬人员虽然(ran)还年轻,但(dan)大家也希翼能(neng)用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技术,不断推动着殡葬服务向更高质量发(fa)展。”
采写:南都记者 廖艳萍 实习生 蒋欣蕾 通讯员 张(zhang)萌
制图:李思萌(即梦AI)通讯员供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