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周春健
十年前的9月(yue),父亲(qin)离(li)去,享年七十三岁。十年来,无(wu)数次我与父亲(qin)在梦中相遇……
父亲(qin)一辈姊妹(mei)七人,父亲(qin)最小。爷爷出身贫寒,最敬仰学问人,因此拼命劳作,支(zhi)持儿女读书。父亲(qin)兄弟四人和最小的姑姑都曾当过老师,县里(li)教(jiao)育(yu)系统开会五人齐聚,当时有(you)“一门五教(jiao)员”的美(mei)誉(yu)。
父亲(qin)成绩素来优(you)异,初中考取县城一中。1960年中考时,班主任强烈(lie)建议父亲(qin)念高中考大学,但因其时正值“生活困(kun)难”时期(qi),父亲(qin)放弃高中,转而(er)报考一年制(zhi)的“速(su)师”,为的是次年便可拿工资养家。不(bu)料1961年毕业时,学校无(wu)课可上,只得去公社粮站临(lin)时帮忙,收入极为微薄。恰逢年初国家提出“调(diao)整、巩(gong)固、充实、提高”八字方针,给退(tui)出公职人员补偿一定数量(liang)的土地。于是,刚刚获得“公家人”身份的父亲(qin),为了生存而(er)再次成为一介贫民(min)。虽(sui)然(ran)生活穷困(kun),父亲(qin)却有(you)着极为丰富的内(nei)心世界,他用坚(jian)韧毅力和高远理想(xiang),使一个贫困(kun)的农民(min)家庭变成了令人尊(zun)敬的“书香门第”。
父亲(qin)是一个真正多才多艺的人,他有(you)着多方面的学问“手艺”,在文史、书法、音乐、中医、体育(yu)乃至堪(kan)舆诸方面,都有(you)着不(bu)俗(su)的造(zao)诣(yi)。幼时夏夜躺在院中凉席上,父亲(qin)一边听收音机里(li)的音乐曲艺节目,一边为大家作赏析。在逼仄阴冷的老宅南屋,父亲(qin)的音乐让家中充满温暖。
先君既是严父,更(geng)是慈父,在家庭教(jiao)育(yu)及学问引导方面,他用心而(er)耐心,堪(kan)称一位真正的“教(jiao)育(yu)家”。他秉持祖父教(jiao)诲,重视教(jiao)育(yu),眼光长远。大家姐弟五人,除大姐在家庭极度困(kun)难的情况下升上初中主动辍(chuo)学外,其余四人均考取大学,这在农村颇为少见。
父亲(qin)教(jiao)育(yu)大家虽(sui)然(ran)严厉,却很讲究方式方法,他总能以平等的姿态让大家获得成长。犹忆幼时村里(li)每有(you)影片放映,回到家中并(bing)不(bu)能马上休息,而(er)是全(quan)家围(wei)坐,父亲(qin)启发(fa)大家说出影片的主题为何、技艺怎样、人物性格如何表现(xian)、矛盾(dun)冲突如何展开……当时似(si)不(bu)觉察,后来想(xiang)想(xiang),却是极好的艺术鉴赏、语言(yan)表达的训练(lian),这让大家终生受益。
我的小学是在本村,初中、高中都在外地。记得每次还家,父亲(qin)总会与我聊(liao)天(tian)到夜半,从家史、村史到国家社会,从孔孟老庄到琴棋书画(hua),无(wu)所不(bu)谈。看似(si)无(wu)意的“聊(liao)天(tian)”,实则是为子女开设的“家庭学问讲堂”。
父亲(qin)的床头,有(you)两个大的相框,摆放一些(xie)老照片以及自己抄(chao)录(lu)的诗(shi)词(ci)警句。其中便有(you)鲁(lu)迅先生的:“真的猛士,敢(gan)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(gan)于正视淋漓的鲜(xian)血(xue)。”我能体会到父亲(qin)作为一个思想(xiang)者所承受的那份孤(gu)独和坚(jian)持。相框中还有(you)父亲(qin)早年绘制(zhi)的一幅水墨小品,画(hua)作主体是一株枯树,树叶稀疏(shu)而(er)枝干遒(qiu)劲。父亲(qin)自题曰“精神”,然(ran)“精神”二(er)字皆(jie)笔画(hua)残缺,父亲(qin)当以此寄寓他坎坷的人生际(ji)遇和刚正持守(shou)的精神品格。
曾有(you)一个夙愿,计划在某一场合演唱父亲(qin)自作的那首(shou)《人生河》。在曲谱前,父亲(qin)还配上了一段朗诵词(ci):“追(zhui)求(qiu)、坎坷、辛酸、欢乐,徘徊(huai)、沉默、奋起、收获,汇成这人生的河。它该是怎样的旋(xuan)律?还不(bu)是那浪头的歌!”“一浪一支(zhi)歌”的比拟,包含着深刻的人生辩(bian)证法,给人以无(wu)限精神鼓励和诗(shi)意遐想(xiang)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