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粤港(gang)澳(ao)大湾区“港(gang)澳(ao)药械(xie)通”政策的强力驱动下,中国心血管领域(yu)正迎来历史性跨(kua)越。南都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获悉通过政策引进的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(chan)器(EV-ICD)、可吸取(shou)抗菌封套等国际前(qian)沿技术,已成功服务超(chao)百例患者,手术成功率均达100%。中国心内科诊疗实(shi)现与欧美“零时差”接轨。
为深化“港(gang)澳(ao)药械(xie)通”政策下心律失常诊疗技术的创新应用,促进大湾区医疗协同发展,由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、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主办的“港(gang)澳(ao)药械(xie)通心律失常新技术应用交流会议”28日在广州举行,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心内科专业同道分享(xiang)与世(shi)界(jie)同步的前(qian)沿技术,以及对病患带来的实(shi)质获益。
王景峰教授、陈样新教授、周淑娴教授正在同台实(shi)施复杂心内科手术。
政策架桥:从五年滞后到同步破局
“过去一款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或者器械(xie)从欧美上市到进入中国,患者要等5-10年,现在通过‘港(gang)澳(ao)药械(xie)通’,国际新器械(xie)半年-一年就(jiu)能落地。”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在采访中感慨。他举了(le)一个典(dian)型案例:2023年,全球首款血管外ICD在美国获批后仅一年,便通过政策绿色通道进入大湾区,而同期国内同类产(chan)品尚在审批阶段(duan)。政策的“超(chao)车效应”不仅缩短了(le)时间差,更激活了(le)医疗创新的“源头活水”。
截至2025年3月(yue),心血管领域(yu)11种新技术率先在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落地。以EV-ICD为例,这项全球仅开展千余例的高难度技术,在美国获批后不到一年便进入大湾区。更令人振奋(fen)的是,中国医生在应用过程中积累的病例数据,正被国际同行纳入技术指(zhi)南。政策的“绿色通道”,让中国患者告别了(le)“望药兴叹”的时代(dai),也让中国医学从“跟跑”,变成并跑。
心脏电生理与起搏专家王景峰教授。
技术登峰:手术台前(qian)的全球竞速
就(jiu)在不久前(qian)的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导管室,一场没有硝烟的技术竞逐正在上演。王景峰、陈样新、周淑娴三位教授组成的强大团队完成的EV-ICD植入术,需(xu)在患者胸腔内精准放置电极,全新的植入部(bu)位要求医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(zhi)识(shi)和娴熟的操(cao)作技巧,中国医生却(que)交出了(le)13例手术零并发症的满分答卷(该技术目前(qian)在国内仅应用15例)。
心内科专家、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陈样新副(fu)院长。
“第一次(ci)观摩美国专家操(cao)作时,我觉得这项技术具有很大的挑战性。”周淑娴回忆道。2024年7月(yue),她赴美参加EV-ICD全球培训,三天内完成从理论学习、动物实(shi)验到大体老师的密集学习。2024年10月(yue),完成大湾区首例EV-ICD植入。如今,该技术已实(shi)现“标准化操(cao)作”:从术前(qian)三维影(ying)像评估(gu)到术中透视影(ying)像辅助定(ding)位,中国医生初步总结出术前(qian)CT评分评估(gu)系统,以指(zhi)导病人的选择及手术方案的制定(ding)。
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心内科周淑娴教授。
与此同时,全球首款可吸取(shou)抗菌封套(TYRX)的应用,正在改写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感染的防治史。数据显示,使(shi)用TYRX可降低61%囊袋感染风(feng)险,降低40%主要CIED感染风(feng)险。
截至目前(qian),该技术已在大湾区医院惠(hui)及近200名高危患者。83岁的李(li)先生便是受益者之一——因糖尿病和多次(ci)起搏器更换(huan),他被列为感染高风(feng)险人群,植入TYRX后,“终于不用提心吊胆了(le)。”术后随访时,他握着医生的手感慨。
普惠(hui)攻坚:从医保托底到商保破题
新技术落地后,“用得起”成为另一道关卡。王景峰教授坦言:“若没有医保支撑,20万元的EV-ICD只能成为少数人的选择。”
政策的设计者早已预见这一难题。医保部(bu)门也为港(gang)澳(ao)药械(xie)通产(chan)品开辟特殊通道,目录内耗材(cai)基本实(shi)现医保覆盖。以EV-ICD为例,香港(gang)自费需(xu)20多万元,而在大湾区内地定(ding)点一院实(shi)施手术后,医保覆盖后的患者仅需(xu)承担数万元。2025年3月(yue),大湾区内地医保布恩再推新政:针对目录外产(chan)品推出“药械(xie)通版”商业保险,首次(ci)将未纳入医保的抗菌封套等产(chan)品纳入保障范围,患者可通过基本医保个人账户(hu)购买。
这一“双保险”模式的效果立竿见影(ying)。数据显示,TYRX抗菌封套落地一年内,惠(hui)及超(chao)百例高感染风(feng)险的患者,避免起搏系统移除,大大减(jian)轻患者痛苦、避免拔除手术的风(feng)险并节省大量的医疗支出;而EV-ICD的医保覆盖,让广西(xi)、江苏等省外患者慕(mu)名而来。60岁的冠心病患者张先生算了(le)一笔(bi)账:若赴香港(gang)手术需(xu)自费25万元,而在广州医保报(bao)销后仅自费数万元,“这是救命政策的重量”。
未来已来:从湾区试点到辐射(she)全国
在中山大学孙逸(yi)仙(xian)纪念医院,EV-ICD的13例成功病例正被转化为一套术前(qian)评估(gu)体系。这套包含(han)接近30例病例分析的“中国标准”,首次(ci)将亚洲人胸骨长度、膈肌位置等纳入风(feng)险模型,目前(qian)正在设计多中心临床研究,未来将向全国推广。
TYRX抗菌封套的多中心数据,足以支撑起针对亚洲人群的感染防治专家微共识(shi),而目前(qian)该微共识(shi)正在撰写、筹备中。周淑娴语气中带着自豪。
人才的储备同样关键。该院已举办3期全国性EV-ICD植入手术观摩,不仅仅是大湾区的专家积极参与,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权威专家到场进行了(le)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,近期惠(hui)州市第三人民(min)医院等大湾区医院也即将开展该手术。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,周淑娴教授已成为国内首位EV-ICD手术带教专家,能够帮助湾区乃至全国各地中心开展新技术临床应用,让更多患者获益。
更宏大的蓝图正在展开。随着港(gang)澳(ao)药械(xie)通第三批25家医院获批,政策红利将从心血管领域(yu)辐射(she)至肿瘤(liu)、罕见病等学科。
采写: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杨(yang)芳(fa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