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25日,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在京港地铁正式启用。北京青年报记者了(le)解到,这台由京港地铁参与研发的巡检车,在国内轨道交通行业(ye)首次实现了(le)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的集成(cheng)应用,大幅提升了(le)地铁停运后维修(xiu)窗口期的工作效率。
巡检车十分钟拼装完成(cheng)
3月25日凌晨0点30分左右,北京地铁14号线已经停运,但丽泽商务区(qu)站内灯火通明。站台上,用于维修(xiu)的车架、车轮(lun)、座(zuo)椅、各类维修(xiu)模块和工具(ju)整齐地摆(bai)放在地上,4名检修(xiu)工人正在进(jin)行下轨前物料出清确认。“我(wo)们先将这些模块和工具(ju)准(zhun)备好(hao),下轨后,我(wo)们会组装模块,拼装出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。这辆车太大,没办法搬运到轨道上,所以都需要现场(chang)组装。”京港地铁高级(ji)轨道维修(xiu)工程师张(zhang)冉先容(shao)。
只见4名检修(xiu)工人两两一(yi)组,迅(xun)速将上述物料搬运到轨道上。最新“出场(chang)”的是带有底板的两组轮(lun)子,他们分工协作,有的负(fu)责(ze)稳定住轮(lun)子,有的拿扳手拧螺(luo)丝,很快就拼装出车底部。更令人惊(jing)讶的是,车上还能安装四个座(zuo)椅,座(zuo)椅的前后方空间也被充分利用,前方两个屏(ping)幕分别为避(bi)障雷达(da)显示屏(ping)和超(chao)声波探头(tou)显示屏(ping),后方还挂着两支微型灭火车……仅用十分钟,地上密密麻麻摆(bai)放的几十种物料就“变”成(cheng)了(le)一(yi)辆巡检车。
随着巡检车安装完毕,4名检修(xiu)工人开(kai)始作业(ye),当驾驶员踩下“油门”,车辆即向隧道深处驶入。张(zhang)冉先容(shao),本次巡检将完成(cheng)丽泽商务区(qu)至西铁营之(zhi)间20公里的巡查任(ren)务。以往(wang),靠人工巡检,每名工人要在夜间徒步七八公里,巡检车上线后大幅提升了(le)工作效率。
可同步完成(cheng)多项检测
轨道作为列(lie)车行驶的“跑(pao)道”,直(zhi)接(jie)关系到地铁运营与乘客的安全。为保障轨道状态及相关设备安全可靠,每日地铁停运后,京港地铁会按照计划,开(kai)展(zhan)轨道巡检和钢轨探伤作业(ye)。
“其中,轨道巡检属于日常巡检,需要全面检查轨道设备及其附(fu)属设施的外观状况及周边(bian)环境,而钢轨探伤则是对钢轨进(jin)行定期‘体检’,运用超(chao)声波探伤仪检测轨道内部的缺陷和损伤。”京港地铁工程经理焦坤(kun)先容(shao),以往(wang)这两项工作需要两组员工分头(tou)徒步进(jin)行。为了(le)进(jin)一(yi)步提升检测效率,在有限的夜间作业(ye)时间内,更高效地完成(cheng)轨道巡检及探伤工作,京港地铁提出多元(yuan)化轨道综合检测构想,通过研发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辅(fu)助人工检测,同步完成(cheng)轨道巡检、探伤等多项检测,为轨道精准(zhun)“把(ba)脉”,保障乘客出行安全。
钢轨探伤效率提升150%
北青报记者了(le)解到,智能综合巡检车实现了(le)轨道巡检与钢轨探伤两大功能的集成(cheng)应用,这一(yi)举措在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尚属首次。
在一(yi)次检测过程中,巡检车能同时完成(cheng)道床、隧道、轨面巡检及超(chao)声、钢轨探伤多项任(ren)务,检测速度达(da)15-20千米/小时。配备高精度线阵(zhen)相机与智能图像识别算法,精准(zhun)采集分析隧道轨道缺陷。自巡检车上线以来,经试点应用数据显示,相较于人工检测,轨道巡检效率提升33%,钢轨探伤效率提升150%。
轨道智能综合巡检车还具(ju)备智能化操(cao)作的特点,它拥有避(bi)障预警、区(qu)间隧道全景记录等功能,大大提高了(le)检测过程的安全性和效率。同时,还能实现轨面视频监视、同区(qu)段数据同屏(ping)回放、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等功能。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
摄影/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
(北京青年报客户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