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(ba)佰上映已有多日,无论(lun)批评的(de)声音怎(zen)么样(yang),依然不能阻挡票房的(de)节节攀升。所以,观众的(de)选择,才最具有代表性!在笔者(zhe)看来(lai),各方的(de)批评声音主(zhu)要集中在两个方面:一是(shi)方向是(shi)否偏了,二是(shi)战斗细节方面的(de),比如参战的(de)中国军队的(de)人员组成、日军的(de)死伤人数、通往租界的(de)桥有没有封锁,等等。在这里,笔者(zhe)首先要说的(de)是(shi),所有的(de)抗战英雄都值得纪(ji)念,特别是(shi)底层的(de)士兵。
对于这场战斗的(de)意义,在影片的(de)中后段,导演借特派员之口(kou)说出(chu)了这是(shi)一场表演的(de)事实(shi),并讽刺了高层的(de)畏(wei)敌策(ce)略,以为西方国家的(de)调停能够停止战争,殊不知帝国主(zhu)义都是(shi)一样(yang)的(de)德行,最重要的(de),高层看不到日本的(de)狼子野心(xin),而(er)这是(shi)"调停"根本不可能的(de)实(shi)质(zhi)所在。如果再(zai)对比欧洲不久后的(de)绥(sui)靖政(zheng)策(ce),就(jiu)会更加印(yin)证笔者(zhe)的(de)看法。所以,影片是(shi)有深刻反思的(de),是(shi)在这一背景下(xia)肯定了四行孤军。
所以,不能因为高层把八(ba)佰当做了棋子,就(jiu)否定八(ba)佰的(de)战斗,这场战斗本身就(jiu)是(shi)淞(song)沪抗战的(de)一部分,无法分割。或者(zhe)说,在大撤退的(de)背景下(xia),这场战斗更加可贵,让日军的(de)"三个月灭亡(wang)"计(ji)划破灭,唤醒(xing)了民族意识(中华永不亡(wang))。在那个积贫积弱的(de)年(nian)代,这是(shi)最值得记忆的(de)部分,最后,也正是(shi)全(quan)民族的(de)战斗,才取得了抗战的(de)胜利(li)。这也是(shi)四行孤军能够写入历史课(ke)本原因。
但是(shi),八(ba)佰的(de)奋(fen)力抵抗并不是(shi)导演无视历史事实(shi)的(de)"依据",首先,四行孤军当时的(de)确有升旗,但是(shi)日军并没有使用战机来(lai)围攻,因为怕击中仓库的(de)煤气罐引发爆炸危及租界,即便是(shi)日军真的(de)派出(chu)了战机,这种"送人头"似(si)的(de)"护(hu)旗"决策(ce),任何一个稍微有点(dian)头脑的(de)指挥官(guan)都不会做出(chu)的(de),因为不是(shi)升旗唤醒(xing)了租界的(de)热情,而(er)是(shi)战斗行动,是(shi)有效(xiao)用的(de)行动。换一个思路,把旗帜悬挂(gua)于面向租界的(de)墙壁,同样(yang)也能展示,并且可以最小的(de)减少升旗的(de)伤亡(wang)。
其(qi)次(ci),影片以一群被冲散的(de)散兵的(de)视角来(lai)描写保卫战,这群散兵在战斗中胆小怯(qie)弱,甚至(zhi)逃跑(没成功),最油滑的(de)"老(lao)算盘(pan)"甚至(zhi)混入了租界,最终(zhong)随着战斗的(de)进行,散兵中的(de)不少人成长为真正的(de)战士。思路是(shi)没错的(de),以群像来(lai)拉进与(yu)观众的(de)距离也是(shi)一种很好的(de)策(ce)略。但是(shi),人家孤军是(shi)有建制的(de)进入仓库的(de),八(ba)佰幸存者(zhe)的(de)采(cai)访(fang)中也没有散兵游勇的(de)"加入",既然是(shi)历史片,不把视角放到真正的(de)孤军身上,而(er)是(shi)导演自己杜撰的(de)"散兵",不是(shi)打脸吗(ma)?
这些散兵游勇的(de)"加入",不仅让八(ba)佰人物(wu)众多,没有了"重心(xin)",而(er)且直接变(bian)成了一锅"大杂烩",因为这其(qi)中还(hai)有送旗的(de)女童子军,偷偷跑进仓库的(de)三个学(xue)生、大学(xue)教授、教授老(lao)婆、以及游走于中日之间的(de)中国记者(zhe)、特派员、"何香凝(ning)"女士、青帮(bang)、赌(du)场"姐弟"、中俄混血的(de)名媛、戏班……要是(shi)导演的(de)火候稍微差一点(dian),这锅"大杂烩"就(jiu)煮不熟了(没给硬塞进爱情戏,已经很照顾军迷了),所以,这导致影片的(de)"战争"戏份弱化,场面虽然激烈,但是(shi)时长太少,而(er)影片不就(jiu)是(shi)想展示八(ba)佰的(de)英勇战斗吗(ma)?
同样(yang)是(shi)保卫战,俄罗(luo)斯的(de)《兵临(lin)城下(xia)之决战要塞》就(jiu)没有这么"零散",群像只有7,8人,也有刻画非战斗人员的(de)场面,但整个影片突出(chu)了战争的(de)"实(shi)质(zhi)",节奏紧凑,扣人心(xin)弦,即表现了苏联官(guan)兵的(de)英勇无畏(wei),也展现了苏军在德军的(de)闪电突袭下(xia)的(de)混乱,同时也展示了德军在战术和策(ce)略方面的(de)利害之处,在整部影片中,完全(quan)没有八(ba)佰后期那种"断崖"感。当然也没有"白马(ma)"和"三国情节"。换句话说,八(ba)佰的(de)心(xin)太大,在短短的(de)两个多小时里塞了这么多东西,战斗的(de)"份量"下(xia)降了。
所以,既然标榜战争和历史,同时关于四行孤军的(de)史料有那么多,导演完全(quan)可以拍一部类似(si)《兵临(lin)城下(xia)之绝(jue)战要塞》这样(yang)的(de)硬核战争片,或者(zhe)参考一下(xia)《红海行动》也不错。但是(shi),导演没有这么想,战斗的(de)场面有几个方向也经不起推敲,比如孤军战士身绑手榴弹和日军同归于尽,理由是(shi)手榴弹炸不穿日军的(de)钢板阵,只能靠人来(lai)压垮甲板阵。我想,作为德械师,八(ba)佰将士可以把手榴弹绑到重物(wu)上再(zai)扔下(xia)去(qu)(见图中的(de)圈内沙袋(dai)),同样(yang)也可以使用火焰喷射器反击。
此外,在进攻受挫后,日军使用了芥子毒气攻击,88师是(shi)装备了德制防毒面具的(de),就(jiu)在腰带上挂(gua)载的(de)金属筒里面(见图中红圈),这点(dian)影片中也可以看到。但是(shi),导演竟然想出(chu)了用尿来(lai)防毒。以笔者(zhe)储备的(de)专业常识,如果不能在6秒(miao)内带好防毒面具,基本上就(jiu)没救了。此外,作为一只四百多人的(de)队伍,谢晋元团(tuan)长竟然没有安排值班哨(shao)和潜伏哨(shao),让日军的(de)敢死队从河道里面摸上来(lai),也让两名"散兵"到了出(chu)去(qu),这是(shi)完全(quan)不符合军事常识的(de)。
在日军的(de)敢死队摸进仓库后,也没有看到将士们使用毛瑟手枪作为近战武器,而(er)毛瑟手枪是(shi)德械师班长以上干部的(de)标配。在城市战中,窗(chuang)户玻璃(li)是(shi)非常危险的(de),爆炸和枪弹都可以造成玻璃(li)飞溅(jian),所以,经历了淞(song)沪抗战的(de)88师的(de)官(guan)兵,竟然不把玻璃(li)敲除,用仓库内的(de)物(wu)资(zi)堵住窗(chuang)口(kou),以至(zhi)于日军从窗(chuang)户攻入,这也是(shi)不符合军事常识的(de)。当然,影片一开(kai)始的(de)"杀逃兵"和杀俘虏,就(jiu)更经不起推敲。
在城市战这样(yang)的(de)环境(jing)中,与(yu)自己的(de)队伍冲散是(shi)完全(quan)正常的(de),一番炮(pao)击,自己的(de)班排也许已经牺牲了,不问青红皂白就(jiu)枪毙,国军也是(shi)缺(que)人的(de)。而(er)对于俘虏,活(huo)的(de)鬼子可是(shi)很"稀有的(de)",而(er)杀俘虏人家八(ba)佰没干过,这不是(shi)抹黑八(ba)佰吗(ma)?此外,通往租界的(de)桥当时是(shi)安全(quan)的(de),孤军里面的(de)伤员和物(wu)资(zi)都是(shi)通过桥运送的(de)。当然,日军也不可能像某些人所说只伤亡(wang)3人,笔者(zhe)看过凤凰卫视对孤军幸存者(zhe)的(de)采(cai)访(fang),日军最终(zhong)的(de)伤亡(wang)是(shi)200人,还(hai)损失了两辆坦克,这一点(dian),仓库上的(de)弹孔是(shi)最好的(de)物(wu)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