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3日,重庆移通学院举行的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新书发布会上,重庆移通学院资讯采写产业学院成为焦点——作为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主要创(chuang)作团队,该学院以“项目驱(qu)动+实战教学”模式(shi),培(pei)养出一批兼具专(zhuan)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资讯采写人才,其学生作品不仅斩获国(guo)家级奖项,更在媒体一线崭露头(tou)角,成为产教融合(he)育人的典型样本。
发布会现场(黄秋实 摄)
发布会上,重庆移通学院校(xiao)长吕翊与合(he)川区文联主席李卫明共同为新书揭牌。吕翊表示,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是重庆移通学院“四(si)位一体双院制”教育模式(shi)的阶段性成果总结。“书中收录的学生故事,既是个体成长的印记,更是学校(xiao)践行‘培(pei)养完整的人’办学理念(nian)的缩影。”
重庆移通学院校(xiao)长吕翊讲话(葛卓然 摄)
产教融合(he)破局:从“课堂”到“战场”的培(pei)养革命
资讯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先容,学院自成立以来,始终坚持“作家+记者”双导师制,将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《商道故事》等真实采写项目嵌入教学过程(cheng)。“大家打破传统(tong)资讯教育的‘空言无补’,让学生从大一起就(jiu)参与真实选题策(ce)划(hua)、人物采访、稿件撰写,在实战中锤炼(lian)能力。”他以本书创(chuang)作为例,学生在导师带领下,平均每篇稿件历经5次以上修改,部分深度(du)报道耗时数月打磨,“这种‘沉(chen)浸式(shi)’训练,让学生毕业即能胜任媒体岗位。”
重庆移通学院资讯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(黄秋实 摄)
学生案例:从“写作小白”到国(guo)家级奖项得主
发布会上,学生创(chuang)编辑贺(he)钰媛(yuan)的成长故事引发关注。作为外语专(zhuan)业学生,她通过加入资讯采写研修班,实现了(le)“跨(kua)专(zhuan)业突(tu)围”。在导师引导下,她采写的《盐井镇的星星》聚(ju)焦校(xiao)园志愿者故事,历经50天打磨,从全国(guo)数千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,成为第五届(jie)“志愿文学”征(zheng)文大赛唯一获奖的大学生作品,并摘得报告文学一等奖。
“新采学院教会我‘带着(zhe)问题去观察’——采访前查阅(yue)资料、采访中随机应变、采访后复盘总结,这些(xie)习惯(guan)让我在实习时迅速适(shi)应媒体节奏。”2023年暑假(jia),她在合(he)川区融媒体中心实习期(qi)间,以实习生身份发表20余篇报道,展现了(le)扎实的资讯素养。
学生创(chuang)编辑贺(he)钰媛(yuan)分享创(chuang)作心得(葛卓然 摄)
据统(tong)计,资讯采写产业学院成立三年来,学生作品累计获国(guo)家级奖项12项、省部级奖项35项,在多家媒体发表稿件500余篇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学院与12家媒体共建实践基地,形成“课程(cheng)—项目—实习—就(jiu)业”的全链条培(pei)养模式(shi),毕业生就(jiu)业率连续两年达98%,其中60%进入主流媒体或学问机构。
育人特色(se):在“故事”中理解教育,在“采写”中提(ti)升能力
“资讯采写不仅是技能,更是理解世界(jie)的方式(shi)。”方刚表示,学院通过让学生采写校(xiao)友、同学的成长故事,实现“双向赋能”:一方面,学生在挖掘(jue)他人故事中提(ti)升采访、写作、策(ce)划(hua)能力;另一方面,通过深度(du)接(jie)触不同人物,理解书院制教育的内核,进而明确自身成长方向。贺(he)钰媛(yuan)在采写6篇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稿件后,不仅思维能力显(xian)著提(ti)升,更将采写中培(pei)养的“问题意(yi)识”运(yun)用到专(zhuan)业学习和求职面试中,最终以“省级优秀毕业生”身份毕业,并获评“移通之星”。
这种“以项目为载(zai)体,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模式(shi),也得到学界(jie)认可(ke)。重庆市写作学会副会长朱周斌教授在现场点评:“移通的资讯采写教育跳出了(le)‘理论(lun)灌输(shu)’的窠臼,将专(zhuan)业教育与素质教育、学校(xiao)教育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(he)。学生在记录他人故事的同时,也在书写自己的成长传奇,这正是产教融合(he)的深层价值所在。”
重庆移通学院向重庆市写作学会赠书(黄秋实 摄)
未来规划(hua):构建“资讯+教育”产教共同体
据悉,资讯采写产业学院正推进“双元(yuan)育人”计划(hua),邀请(qing)媒体资深记者、作家入驻校(xiao)园,开设“资讯实战工作坊”“非(fei)虚构写作工作坊”,同时推动学生参与区域经济报道、民生资讯采写,让课堂与社会议题同频共振(zhen)。方刚透露,学院已启动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第二辑创(chuang)作,计划(hua)纳入更多校(xiao)友回访、创(chuang)新创(chuang)业案例,“大家希翼(wang)通过持续积累,让这套案例集不仅是教育成果展示,更成为资讯采写专(zhuan)业的‘活教材’,为行业输(shu)送更多‘提(ti)笔能写、遇事能谋、临场能战’的复合(he)型人才。”
当《我在书院读大学》的文字(zi)化作育人成果的缩影,资讯采写产业学院的实践证明:产教融合(he)的关键,在于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“真刀真枪(qiang)” 地干。从课堂到媒体一线,从写作训练到价值塑造,这条 “实战型”人才培(pei)养之路,正为新时代资讯教育改革提(ti)供(gong)着(zhe)鲜活的移通经验。(张雪琴 王源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