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(she)北京(jing)3月28日电 3月28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(biao)题为《江湖夜(ye)雨——黄庭坚的人(ren)生地理(下)》的报道(dao)。
报 复
黔州三年加戎州三年,黄庭坚在巴山(shan)蜀水间安置了六年。六年后(hou)的元符三年(1100年),哲宗驾崩,徽宗即位,黄庭坚以及正在各地贬所苦熬(ao)的旧党(dang)人(ren)士(shi),纷纷迎来了曙光。
徽宗初(chu)立,向太后(hou)听政,希翼(wang)以大公至正消除朋党(dang),平息新旧党(dang)争。其时,旧党(dang)或者说元祐党(dang)人(ren)大多已去世,如(ru)司马光、文彦博、孙固、吕公著、冯(feng)京(jing)、吕大防(fang),活着的也是风烛残年。为此,徽宗听从曾布建议,将流贬的元祐党(dang)人(ren)召回。于是,便(bian)有了苏东坡、苏辙、程颐、范纯仁等(deng)人(ren)的北归。雨露均沾,流贬在戎州的黄庭坚,也在1100年五月盼来了起复之机。
对徽宗上台后(hou)“旧臣(chen)重叠(die)起南荒”的拨乱反正,黄庭坚充满感激,作诗称“群心(xin)爱戴葵倾日,万事驱除叶(ye)陨霜”——在他眼(yan)中,刚(gang)刚(gang)登基的徽宗是光芒(mang)万丈的太阳,而他则是向着太阳的葵花。但(dan)是,要不了多久,这轮意淫中的太阳就会让黄庭坚这朵(duo)葵花万里投(tou)荒。
1100年,黄庭坚一(yi)岁数(shu)迁,先是级别很低的盐税监,及后(hou)是州判(pan)官,再后(hou)是代理知州,最后(hou)是调(diao)往京(jing)师。如(ru)果说当初(chu)黄庭坚因涨水、家事(四弟去世,为儿子完婚及探望(wang)姑母)、身体(背部痈疽)诸多原因未能及时就任前三个职务的话,那么,当他在荆南小住后(hou),病体已愈,家事已处分(fen),按理,他应及时赴(fu)京(jing),可他却两次上表(biao)求免(mian),并请求到江淮间任职。原因有两个,一(yi)是对党(dang)争感到厌倦,而京(jing)师是党(dang)争最激烈的地方;二是苏、秦(qin)已逝,他产生了深深的幻灭感,对仕途失去兴趣,只希翼(wang)回到离家乡更近的地方了此残生。
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,任命他为太平州知州。然而,政局风云突(tu)变,他只做了9天太平州知州就被撤(che)职,并且,撤(che)职之后(hou),更沉重的打击接踵而至。
原本,刚(gang)上台的徽宗要在新旧两党(dang)间走一(yi)条中间路(lu)线。孰料,新旧两党(dang)积怨太深,根(gen)本无法消弭。尤其重要的是,像哲宗一(yi)样,徽宗也对父亲(qin)神宗的变法有着发自(zi)内心(xin)的认同。当垂帘的向太后(hou)在两年后(hou)归政徽宗,徽宗将年号由建中靖国改为崇宁,崇宁就是崇尚(shang)熙宁,而熙宁变法,正是他父亲(qin)的大手笔。
于是,政治投(tou)机分(fen)子蔡京(jing)以新党(dang)姿态大权(quan)在握。之前,王安石熙宁变法时,蔡京(jing)拥护改革;司马光元祐更化时,他又支撑(chi)推翻(fan)新法。在蔡京(jing)怂恿下,徽宗下令销毁三苏、黄庭坚、秦(qin)观和范祖禹等(deng)人(ren)的著作——相(xiang)当于剥夺了他们的政治权(quan)利。次年,又将司马光为首的旧党(dang)300多人(ren)列入元祐党(dang)籍,刻(ke)名(ming)于碑,立碑于庙,称为元祐党(dang)人(ren)碑。碑上,也有黄庭坚的名(ming)字。
作为旧党(dang)追随者和同情者,罢官、销毁著作、列名(ming)党(dang)籍后(hou),处分(fen)还没有完。因为,黄庭坚还得为一(yi)篇短文付出更大代价(jia)。
清晨,山(shan)谷(gu)祠略(lue)显斑驳的红漆(qi)大门还没打开。从远处看,小小的山(shan)谷(gu)祠倚在会仙山(shan)怀抱里。昨夜(ye)一(yi)场(chang)急雨,翠绿的山(shan)峦间游动着一(yi)团(tuan)团(tuan)雾(wu)气,让人(ren)想起千里之外的双井,那里,也有同样翠绿的山(shan)峦和同样淡白的雾(wu)气。那么,900多年前,当黄庭坚万里投(tou)荒来到宜州时,宜州的山(shan)和雾(wu),多半会勾起他对故乡的思念。
结束了巴蜀流贬,当黄庭坚和他的朋友们都以为从此将终(zhong)结坎坷生涯时,没想到,比流贬巴蜀更重的处罚正在降临——这处罚,背景是新旧党(dang)争,导火(huo)索(suo)是一(yi)篇铭文,而更深层的原因,是黄庭坚早年锋芒(mang)毕露的性格惹下的祸根(gen)。他遭到了报复。
西谚说,性格即命运。放到黄庭坚身上,一(yi)点不假。让黄庭坚晚年被以更加严厉的处罚流放到宜州并死(si)于那片烟(yan)瘴之地的,就是他兀傲的个性。
事情得回到20年前,那年,黄庭坚39岁,任太和县令。由于对新法的抵触,他被移(yi)监德州德平镇。虽(sui)然两者级别相(xiang)当,但(dan)一(yi)个是一(yi)县最高(gao)长官,一(yi)个是负责一(yi)镇税收等(deng)事务的闲职。这种调(diao)动,已属对黄庭坚的警告和小惩。聪慧(hui)如(ru)他,不可能不明白其中含义。不过,他依旧我(wo)行我(wo)素——自(zi)少年时起就深藏(cang)于胸的对隐逸的向往,使他对官场(chang)升(sheng)降沉浮看得很淡,如(ru)果不是要赡养(yang)老母并支撑家族,他更愿意做一(yi)个与清风白云为友的散人(ren)。
德平镇监任上,黄庭坚认识了赵挺之。赵挺之,字正夫,金石学(xue)家赵明诚(cheng)的父亲(qin),也就是著名(ming)女词人(ren)李清照的公公。其时,赵挺之任德州通(tong)判(pan),是黄庭坚的上司。初(chu)始(shi),黄庭坚与赵挺之关系不错,从他赠给(gei)赵挺之的诗看,他甚至将这位上司视(shi)作知音:“鸳鸯求好匹,笙磬和同音”。但(dan)很快,他们就显示出了政治上的根(gen)本性分(fen)歧——一(yi)个支撑(chi)改革,一(yi)个倾向保守,一(yi)个希翼(wang)严格实行新法以获取政绩,一(yi)个坚决抵制新法以维持(chi)稳定(ding)。后(hou)来,苏轼对此事总结说:“御史赵挺之在元丰末通(tong)判(pan)德州,而著作黄庭坚方监本州德安镇。挺之希合提举官杨景棻,意欲于本镇行市易(yi)法,而庭坚以谓镇小民贫(pin),不堪诛求,若行市易(yi),必致星散。公文往来,士(shi)人(ren)传笑。”
按苏东坡的说法,黄庭坚与赵挺之交(jiao)恶,乃是赵挺之欲在德平镇实行市易(yi)法——这是熙宁变法中的重要一(yi)条,但(dan)黄庭坚对此很抵制,以镇小民贫(pin),不堪诛求为由,拒不实行。
千年以来,对熙宁变法的利弊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本无定(ding)论。以赵挺之与黄庭坚各自(zi)的行为来看,也无法说谁对谁错。或许,两人(ren)都没有全错,也没有全对。只是,三观不同,两人(ren)几(ji)同友尽。
没想到,时隔不久,两人(ren)又成了同事——黄庭坚被召入京(jing)任《神宗实录》检讨官后(hou),赵挺之也进京(jing)任秘阁校理。
黄庭坚饱读诗书,才华横溢,但(dan)才华横溢的人(ren)往往都有一(yi)个相(xiang)同的弱点:恃才傲物。为逞一(yi)时口舌之利,得罪了人(ren)尚(shang)不自(zi)知。和苏东坡一(yi)样,黄庭坚也爱拿他人(ren)开玩笑——这他人(ren),有朋友,有同事,有熟人(ren)。这些玩笑,很难说有多少恶意,有的人(ren)或许只是付之一(yi)笑,有的人(ren)却从此耿耿于怀,且寻机报复。赵挺之属后(hou)者。
黄庭坚是南方人(ren),赵挺之是北方人(ren),虽(sui)有官话,但(dan)两人(ren)的官话可能都不太标(biao)准,带着浓浓的地方口音。并且,两人(ren)都保留(liu)着各自(zi)的饮食习惯——黄庭坚喜米饭,赵挺之喜面食。
同在馆阁时,按例有工作餐,每晚,小吏必来问各位大人(ren)明天吃什么。赵挺之总是抢着回答:来日吃蒸饼(bing)。故此,大多时候的工作餐都是令黄庭坚难以下咽而赵挺之大快朵(duo)颐的蒸饼(bing)。
有一(yi)次,同僚(liao)聚饮,席间行酒令,要求每人(ren)说五个字为一(yi)句(ju)话,前两个字合成第三个字,第三个字加上第四个字,合成第五个字。赵挺之首先说:禾女委鬼(gui)魏。话音刚(gang)落,黄庭坚应声说:来力(li)敕正整(zheng)——黄庭坚学(xue)着赵挺之的山(shan)东方言说这五个字,绝似赵挺之平日对小吏所说的“来日吃蒸饼(bing)”。满座哄堂大笑,赵挺之十分(fen)不快。另一(yi)次,同僚(liao)闲谈(tan),赵挺之得意地称他老家崇文重礼,像他给(gei)人(ren)家写一(yi)篇墓(mu)志(zhi)铭,人(ren)家一(yi)定(ding)会推一(yi)车的礼物上门相(xiang)赠。黄庭坚说:“这一(yi)车礼物,想必都是些萝(luo)卜瓜酱之类的吧?”
赵挺之是一(yi)个不苟(gou)言笑的人(ren),他无法理解黄庭坚的幽默,他把这些调(diao)侃视(shi)作对自(zi)己的轻视(shi)和冒(mao)犯。他决心(xin)报复。
机会很快来了。苏东坡除翰林学(xue)士(shi)后(hou),上表(biao)推荐(jian)黄庭坚自(zi)代,并在表(biao)状中对黄庭坚赞赏有加。其时,赵挺之已离开馆阁,升(sheng)为监察御史,他对苏东坡举荐(jian)黄庭坚不以为然,上疏称黄庭坚“轻薄无行,少有其比”,“罪恶尤大,尚(shang)列史局”。赵挺之的批评立竿见影,不仅黄庭坚没能出任翰林学(xue)士(shi),就连已内定(ding)的著作郎也泡了汤。
至此,赵挺之算(suan)是报了多年来一(yi)直耿耿于怀的一(yi)箭之仇。此后(hou),他官运亨通(tong),一(yi)路(lu)青(qing)云直上。崇宁元年(1102年),当黄庭坚徘徊荆湘时,赵挺之升(sheng)任吏部尚(shang)书兼御史中丞,已是副相(xiang)级的二品高(gao)官,他们之间的差距,已然霄壤之别。
居庙堂之高(gao)的赵挺之,早把处江湖之远的黄庭坚视(shi)作浮云,这个狂(kuang)狷(juan)文人(ren)过去的诸多玩笑戏谑,他已经忘记了。
可是,有人(ren)却希翼(wang)他永远记得;纵使忘记了,也要提醒他回忆往事。
荆州博物馆收藏(cang)着一(yi)块两米多高(gao)的石碑,碑上文字,记录了僧人(ren)智珠重建承(cheng)天寺(si)塔的经过。编辑黄庭坚。
流贬黔州时,黄庭坚途经荆州,寓居承(cheng)天寺(si),智珠正在拆除摇摇欲坠的旧塔,打算(suan)建新塔。六年后(hou),黄庭坚再来江陵(ling),新塔已竣(jun)工,智珠请他撰文以记,黄庭坚写下了一(yi)篇几(ji)百字的短文。
短文写好后(hou),智珠打算(suan)将其刻(ke)于碑上。湖北转(zhuan)运判(pan)官陈举等(deng)官员看了文章(zhang)后(hou),向黄庭坚提出,希翼(wang)把他们的名(ming)字也写在文末,“相(xiang)顾遽请于前曰:‘某等(deng)愿记名(ming)不朽,可乎?’”——添几(ji)个名(ming)字,原是举手之劳,遇到圆滑世故之人(ren),肯定(ding)满口答应。但(dan)是,性格直率的黄庭坚却看不起这些沽名(ming)钓誉之徒。对陈举等(deng)人(ren)的请求,他的反应是沉默。
黄庭坚的沉默得罪了陈举,而陈举乃是地道(dao)小人(ren)——古人(ren)认为,宁可得罪君子,不可得罪小人(ren)。陈举将碑文曲意解读,指责黄庭坚借碑文“幸灾(zai)谤国”,并向朝廷举报——他显然知道(dao),炙手可热的赵挺之,早年与黄庭坚关系紧张,于是,举报信(xin)专门送到了赵挺之手中。
俗话说,宰相(xiang)肚里能撑船。但(dan)赵挺之这个副宰相(xiang)的肚子实在太小,不仅不能撑船,就连多年前的几(ji)句(ju)玩笑话也令他愤怒。此时,早年与黄庭坚的龃(ju)龉又因陈举的举报而沉渣泛起。
于是,黄庭坚的厄运来临:刚(gang)在太平州知州任上才几(ji)天的他,火(huo)速被免(mian)职,并被给(gei)予了一(yi)个比流贬巴蜀更严重的处分(fen):除名(ming)羁管。也就是解雇公职,在指定(ding)的地方监视(shi)居住。
羁 管
长沙(sha)是文人(ren)的伤心(xin)地,从上书忧汉室被贬的贾谊开始(shi),尔后(hou)杜甫流落,李商隐徘徊,长沙(sha)见证了他们生命中的无奈与痛楚。
黄庭坚亦然。
如(ru)果说黔州安置时他名(ming)义上还是政府官员,行程还可以稍(shao)微从容(rong)的话,那么,此时的他已被解雇公职,等(deng)同于犯人(ren),行程已不能自(zi)主。他在诗里幽怨地写道(dao):“接淅报官府,敢违王事程。”接淅即接淅而行,指淘了米来不及下锅煮就不得不上路(lu)。黄庭坚感叹:“只应瘴乡老,难答故人(ren)情。”与黔州戎州相(xiang)比,宜州更为边(bian)远,更为蛮荒,乃是不折不扣的南荒之地,此去凶多吉少,恐怕只能老死(si)瘴气弥漫的异乡了。
“又将十六口,去作宜州梦”,黄庭坚一(yi)家由鄂州溯长江而至岳(yue)阳。这里,是黄庭坚精神之父杜甫晚年漂泊并客死(si)的地方。同样是漂泊,杜甫至少还能像他笔下的沙(sha)鸥那样,是自(zi)由的;黄庭坚却是被羁管的。
舟(zhou)行洞庭,再溯湘江而行,下一(yi)站(zhan)就是潭州,即长沙(sha)。此时,已到了崇宁三年(1104年)春节。在长沙(sha),黄庭坚巧遇了两位好友的儿子,一(yi)个是秦(qin)观的儿子秦(qin)湛,一(yi)个是范祖禹的儿子范温,范温也是秦(qin)观的女婿。
秦(qin)湛与范温是为了秦(qin)观而远赴(fu)南方的。
黄庭坚贬黔州时,秦(qin)观贬处州,后(hou)来又不断贬往更偏远的南方,一(yi)直贬到了雷州半岛上的海康。徽宗登基后(hou),秦(qin)观获准放还横州。然而,行至藤州,秦(qin)观溘然长逝,时为1100年。其时,黄庭坚正计划从蜀中放舟(zhou)东下。
秦(qin)观客死(si)异乡三载,儿子和女婿才终(zhong)于有机会将他的遗骸运回老家高(gao)邮——故此,黄庭坚见到的,除了老友的儿子和女婿外,还有老友的灵柩。
昔年,黄庭坚与秦(qin)观既同列苏门,又共事馆阁,诗酒生涯,琴歌(ge)不辍;而今,暌违十余载,老友已然化鹤(he),而自(zi)己则以风烛残年之躯,远赴(fu)老友客死(si)的烟(yan)瘴南方,人(ren)生的曲折与世事的无常,怎(zen)不令人(ren)潸然泪下?黄庭坚感情失控了,他拉着秦(qin)湛和范温的手,在长沙(sha)的寒风中痛哭(ku)一(yi)场(chang)。
黄庭坚取出二十两银子,作为他给(gei)秦(qin)观的赙(fu)金。所谓赙(fu)金,即向有丧的人(ren)家赠送的礼金。秦(qin)湛不受——黄庭坚已被除名(ming),再无一(yi)分(fen)俸禄(lu),一(yi)家十几(ji)口还得到宜州过日子,他怎(zen)么忍心(xin)拿这钱呢?黄庭坚却坚持(chi)要送,并说“尔父,吾同门友也,相(xiang)与之义,几(ji)犹骨肉。今死(si)不得预敛,葬不得往送,负尔父多矣。是姑见吾不忘之意,非以贿也”。
站(zhan)在酒店外面的街道(dao)上眺望(wang),宜州城四面皆是青(qing)黛的山(shan)。山(shan)不大,大多孤峰兀立,极为陡直。山(shan)上,偶有一(yi)些巨大的空洞,像是一(yi)些好奇的眼(yan)睛在凝视(shi)。酒店附近有一(yi)排门店,大多经营(ying)餐饮,空气中游动着一(yi)股若有若无的螺蛳粉的味道(dao)。
1000年前的黄庭坚时代,宜州乃至广西,是否也像今天这样流行吃螺蛳粉,我(wo)没考证过,不敢妄言。不过,那时的宜州城远比今日更狭更小——群山(shan)中,石头的城墙圈起一(yi)方小小的孤城。那时候,站(zhan)在城墙上,山(shan)峰就像要挨到人(ren)的脸(lian),天空被分(fen)割,来自(zi)山(shan)间的风似乎也因地势逼仄而捉襟(jin)见肘。在山(shan)的逼迫下,故乡也就更加遥远。我(wo)想,那时候,黄庭坚多半会想起先贤柳宗元的诗句(ju):“海畔尖山(shan)似剑(jian)铓,秋来处处割愁肠(chang)。若为化得身千亿,散上峰头望(wang)故乡。”在他之前几(ji)百年,柳宗元曾贬谪与宜州相(xiang)邻的柳州。柳州与宜州,山(shan)水相(xiang)连,景物大体一(yi)致。当然,被贬的柳宗元至少还是柳州最高(gao)长官,黄庭坚却是一(yi)介平民。
可以肯定(ding),黄庭坚活得更艰(jian)难。随同黄庭坚南下的15位亲(qin)人(ren),按黄庭坚计划,原打算(suan)将他们安置在条件稍(shao)好的桂州(今桂林)。但(dan)行至零(ling)陵(ling),酷热难当,亲(qin)人(ren)们留(liu)了下来,黄庭坚独自(zi)上路(lu),并于崇宁三年(1104年)夏天抵达宜州。
初(chu)到宜州的黄庭坚心(xin)绪(xu)恶劣(lie),伤感。宋时,对于除名(ming)羁管的官员,政府不负责其衣食住行,并要求其所居住所,必须位于城中,以便(bian)地方官进行管制。刚(gang)到宜州,黄庭坚在城乡接合部租住了一(yi)个姓黎的秀(xiu)才的宅子。几(ji)个月后(hou),官方认为他“不当居关城中”,他只得搬进城。这里地处集市,极为吵闹(nao),黄庭坚将其命名(ming)为喧寂斋。
枯坐在市声盈耳的喧寂斋,黄庭坚时时想起几(ji)个月前的一(yi)场(chang)宴会,想起宴会上结识的那个年轻漂亮的女子。
暮年的黄庭坚于乡思之外,又添了一(yi)分(fen)相(xiang)思。
衡州即今湖南衡阳,是黄庭坚前往宜州的必经之地。路(lu)过衡州时,衡州知州仰慕黄庭坚才华,不惜(xi)违反朝廷禁令宴请黄庭坚。中国古代,素有官妓制度,宋代的官妓,起源于宋初(chu)。官妓属于地方政府,其职责本是陪侍没有带家眷的官员,但(dan)政府迎来送往,她(ta)们也得参(can)与。
衡州知州宴请黄庭坚时,席间便(bian)有官妓,其中一(yi)个名(ming)叫(jiao)陈湘的官妓,不仅姿容(rong)绝佳,且多才多艺,既擅歌(ge)舞,又擅书法——换言之,这位年轻的佳人(ren),乃是黄庭坚的“铁粉”。
少年时代的黄庭坚随舅父游学(xue)江淮时,曾是歌(ge)舞欢场(chang)常客,天生具有诗人(ren)的多情乃至滥情。他曾为众多歌(ge)儿舞女,写下过不少缠(chan)绵(mian)的诗词,诸如(ru)“心(xin)里人(ren)人(ren),暂不见、霎时难过。天生你要憔悴我(wo)”。
陈湘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黄庭坚忍不住老夫聊发少年狂(kuang),喝得酩酊大醉。早在20年前,黄庭坚因两任妻子早逝而发愿戒酒,直到贬谪戎州,才又开戒。如(ru)今,风烛残年的他似知来日无多,不顾年老多病,纵情欢饮。酒醉之际,为陈湘作词:
“盈盈娇女似罗敷,湘江明月珠。起来绾髻又重梳,弄妆仍(reng)学(xue)书。 歌(ge)调(diao)态,舞工夫,湖南都不如(ru)。它(ta)年未厌白髭(zi)须,同舟(zhou)归五湖。”
然而,多情的词,寄托(tuo)的只是一(yi)腔梦幻般的渴望(wang)。因为,以黄庭坚有罪之身和陈湘官妓之业,即便(bian)侬情我(wo)意,他们也绝无可能同舟(zhou)归五湖。苏东坡晚年尚(shang)有朝云为伴,黄庭坚只能与心(xin)仪的人(ren)儿擦肩(jian)而过——一(yi)夜(ye)就是一(yi)生,挥手就是永别。
初(chu)到宜州,诸事不顺,黄庭坚愈发伤感,愈发怀念流放途中邂逅的陈湘。他为陈湘写了两首情真意切的词,并托(tuo)人(ren)带给(gei)陈湘。他感叹,如(ru)今自(zi)己举杯独酌,“不似那回时,书谩(man)写,梦来空,只有相(xiang)思是”。
这不合时宜的相(xiang)思无论多么浓烈,终(zhong)将烟(yan)消云散。以后(hou),再次经行衡州的,将是黄庭坚乌(wu)黑的骨骸。
黄庭坚昆(kun)仲五人(ren),他排行老二,兄弟们中,老大黄大临与他最为亲(qin)密——如(ru)同梵高(gao)有一(yi)个好弟弟一(yi)样,黄庭坚有一(yi)个好哥哥。昔年,他既曾陪黄庭坚到陈留(liu)接受朝廷调(diao)查,又曾送黄庭坚远赴(fu)黔州。黄庭坚羁管宜州后(hou),黄大临又一(yi)次前来探望(wang)。
黄大临的到来,是黄庭坚宜州岁月的转(zhuan)折点。
黄庭坚在他的日记《乙酉家乘》里写道(dao):“正月庚(geng)午朔(shuo),元明自(zi)永州与唐(tang)次公俱来,居四日矣。”反推之,则黄大临是崇宁三年(1104年)腊月二十七,即除夕前三天到宜州的——这是黄庭坚在人(ren)间的最后(hou)一(yi)个春节。
宋制,羁管的除名(ming)官员要受羁管地管制,未得允许,不能离开所居城市,还需(xu)定(ding)期向官方汇报情况,类似于今天取保候审后(hou)的监视(shi)居住。即史料所谓“诸责降、安置及编配、羁管人(ren),所在州常切检察,无令出城及致走失,仍(reng)每季具姓名(ming)申尚(shang)书省”。宜州太守为党(dang)明远,他与黄庭坚虽(sui)无交(jiao)往,但(dan)黄庭坚早就名(ming)满天下,党(dang)明远自(zi)然再清楚不过。是以黄庭坚刚(gang)到宜州时,并没按规定(ding)居于城中,党(dang)明远也没为难他。很可能,后(hou)来有人(ren)告发了黄庭坚,党(dang)明远只得公事公办,令黄庭坚迁居城中,接受管控。
黄大临时任萍(ping)乡知县,他的到来,给(gei)了党(dang)明远一(yi)个登门拜访的机会——作为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官,此前,为避嫌,他没有与黄庭坚打交(jiao)道(dao);现(xian)在,黄大临来了,正是一(yi)个好借口。于是,党(dang)明远带着一(yi)大帮宜州官员,前往黄庭坚寓所。他之所以如(ru)此兴师动众,名(ming)义上是看望(wang)黄大临,实际上是要通(tong)过这一(yi)举动暗示当地官员:善待黄庭坚。
此后(hou),黄庭坚的日子好过多了,他的心(xin)情也由流放之初(chu)的黯淡抑郁(yu)调(diao)整(zheng)过来,又成了那个乐天知命、沉醉于书法与诗文的儒者。黄大临在宜州的一(yi)个多月,兄弟俩常一(yi)起散步,弈棋(qi),饮酒,也顺带游观周边(bian)风景——此前几(ji)个月一(yi)直蜗居陋室的黄庭坚,第一(yi)次走近了宜州城外那些形状奇特的山(shan)。这些山(shan)与他的老家双井的山(shan)迥然不同,更尖,更陡,更坚硬(ying),它(ta)们又一(yi)次验证了柳宗元的感受:海畔尖山(shan)似剑(jian)芒(mang)。剑(jian)一(yi)样的山(shan)峰,曾经刺(ci)痛了柳宗元,如(ru)今,又刺(ci)痛了黄庭坚。
为了生存,人(ren)们不得不天各一(yi)方。在宜州陪同黄庭坚小住后(hou),黄大临要走了。饯(jian)别宴上,黄庭坚黯然神伤,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(ju):“霜须八十期同老,酌我(wo)仙人(ren)九酝觞。明月湾头松老大,永思堂下草荒凉。千林风雨莺求友,万里云天雁(yan)断行。别夜(ye)不眠听鼠啮(nie),非关春茗搅枯肠(chang)。”
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总是在不断的自(zi)我(wo)否定(ding)中不断提升(sheng),黄庭坚即如(ru)是。黄庭坚的书法,在他任职汴梁时就已闻名(ming)天下,乃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(yi)。但(dan)他后(hou)来自(zi)我(wo)评价(jia)说:“余在黔南,未甚觉(jue)书字绵(mian)弱,及移(yi)戎州,见旧书多可憎,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差可耳。”黄庭坚书法的精进,是在从黔州赴(fu)戎州的漫漫旅途中。他买舟(zhou)溯江而上,日长无事,常常观看舟(zhou)子荡桨,从中领悟到了笔墨精神。这就是他所说的:“山(shan)谷(gu)在黔中时,字多随意曲折,意到笔不到,及来僰道(dao)舟(zhou)中,观长年荡桨,群丁拨棹(zhao),乃觉(jue)少进,意之所到,辄能用笔。”及至羁管宜州,黄庭坚年过六旬(xun),书法技艺更趋(qu)化境,达到了人(ren)书俱老的最高(gao)境界。
就像宝剑(jian)在它(ta)即将锈(xiu)蚀的前夜(ye),也会吝惜(xi)自(zi)身的光芒(mang)一(yi)样,衰朽之年的黄庭坚自(zi)知来日无多,他在短暂的压抑与悲愁后(hou),坦然面对种种不堪的遭遇,力(li)图使自(zi)己的生命随心(xin)所欲。以往,他很少为人(ren)作书,而在宜州,却有求必应。其自(zi)谓“余往在江南,绝不为人(ren)作草,今来宜州,求者无不可”。
求书中者,有一(yi)个人(ren)叫(jiao)余若著,时为宜州通(tong)判(pan)。党(dang)明远趁黄大临到宜州之机拜访黄庭坚前,宜州官场(chang)对黄庭坚非常冷(leng)淡,小心(xin)地和他划清界限,余若著却是一(yi)个例外。他不仅暗中关照黄庭坚,还让两个儿子跟随黄庭坚学(xue)书。甚至,他担(dan)心(xin)黄庭坚年事已高(gao),腿脚不便(bian),还贴心(xin)地送他一(yi)副拐杖。一(yi)天,余若著携纸求字,黄庭坚问他想写什么,余若著的回答是:“先生今日举动,无愧东都党(dang)锢诸贤,愿写范孟博一(yi)传。”
所谓范孟博,即东汉大臣(chen)、清流名(ming)士(shi)范滂,他因党(dang)锢之祸被构陷处死(si)。余若著认为,如(ru)今黄庭坚被羁管,也像范滂一(yi)样是被构陷的;黄庭坚的品格,与范滂诸贤相(xiang)比,一(yi)点也不差——对一(yi)个朝廷钦命除名(ming)羁管的犯人(ren),作出如(ru)此之高(gao)的评价(jia),不仅需(xu)要识,更需(xu)要胆。于是,黄庭坚“默诵大书”,1000多字的长文,“仅有二三字疑误”。
借古人(ren)之酒杯,浇自(zi)家之块垒。黄庭坚显然也认可余若著的说法。当他因贫(pin)穷而只能用三钱的鸡毛小笔书写时,却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名(ming)篇:“字径数(shu)寸,笔势飘动,超出翰墨径庭,意盖以悼党(dang)锢之汉祸也。”他写的是汉代的党(dang)锢,念兹在兹的却是本朝的党(dang)争;他既在叹惜(xi)范滂,也在叹惜(xi)自(zi)身。
尤值一(yi)说的是,多年以后(hou)的德祐年间,宋代走到了残山(shan)剩水的尽头。太常博士(shi)陈纬以黄庭坚书《范滂传》一(yi)事上奏(zou),认为黄庭坚之文名(ming),“愈久愈著”,黄庭坚之气节,“愈挫愈劲”,宋恭帝遂下旨,追谥黄庭坚为文节。
南 楼(lou)
行走宜州那两天,天气十分(fen)炎热,一(yi)大早,太阳像个火(huo)球(qiu),热辣辣地吊在天空。市声喧哗(hua),更添烦躁。终(zhong)于,第二天傍(bang)晚,突(tu)然刮起了风,一(yi)些沉重的积雨云从山(shan)那边(bian)吹过来。俄(e)顷,大雨倾盆,暑气顿消。望(wang)着大雨冲洗的街市,我(wo)想起了另一(yi)场(chang)雨。那场(chang)下在了黄庭坚最后(hou)岁月的大雨。
在宜州一(yi)年多,黄庭坚的居处多次搬迁,既有租来的民居,也有借宿的庙宇,暂住的旅舍。最令人(ren)意外的是,他最后(hou)的居所和终(zhong)老之地,竟然是宜州南门城楼(lou)。
黄庭坚和他的偶像杜甫一(yi)样,极怕暑热。迁居南楼(lou),是因为高(gao)大的城楼(lou)较低矮(ai)的民居稍(shao)微凉爽(shuang)。初(chu)夏五月间,黄庭坚得到官方许可,把简单的家具和随身物品搬上了南楼(lou)。四个月后(hou),猝死(si)南楼(lou)。
猝死(si)起因,便(bian)是一(yi)场(chang)夏日的急雨。
陆游的祖父和外祖父都与黄庭坚交(jiao)情颇深,是故陆游著述(shu)里,有多处涉及黄庭坚。关于黄庭坚的死(si),陆游写道(dao):“(黄庭坚)居一(yi)城楼(lou)上,亦极湫隘,秋暑方炽,几(ji)不可过。一(yi)日忽小雨,鲁直饮薄醉,坐胡(hu)床,自(zi)栏楯间伸足出外以受雨,顾谓寥曰:‘信(xin)中,吾平生无此快也。’未几(ji)而卒。”
按陆游记载,那年夏秋之际,天气暴(bao)热,忽而降雨,黄庭坚饮酒后(hou)坐在胡(hu)床上,把脚从城楼(lou)的栏杆间伸出去,让雨水直接淋到脚上。凉凉的雨水带来了瞬间的爽(shuang)快,黄庭坚对旁边(bian)的人(ren)称,吾平生无此快也。然而,20来天后(hou),他竟去世了——他的死(si)因,可能和他素来就有心(xin)脏(zang)病,酒后(hou)淋雨引发风寒导致心(xin)脏(zang)病发作有关。
黄庭坚身旁那个人(ren),姓范名(ming)寥,字信(xin)中。当黄庭坚客死(si)异乡时,身边(bian)没有亲(qin)人(ren);仅有的,就是范寥这个年龄悬殊的忘年交(jiao)。范寥为黄庭坚料理了后(hou)事,“及盖棺于南楼(lou)之上,方悲恸不能已”。
此时,黄庭坚与范寥相(xiang)识仅仅六个月。
不过,在人(ren)生尽头的近200天,黄庭坚与范寥朝夕相(xiang)处,他们“围棋(qi)诵书,对榻(ta)夜(ye)语,举酒浩歌(ge),跬步不相(xiang)舍”。
与范寥相(xiang)识相(xiang)知,这是黄庭坚生命的最后(hou)一(yi)抹晖(hui)光,让这个贬窜南荒的老人(ren),度过了一(yi)段欢愉的日子,并在一(yi)场(chang)“平生无此快”的快乐后(hou)溘然长逝。其情其景,就像金庸说的那样:最好的人(ren)生就是大闹(nao)一(yi)场(chang),悄然离去。
黄庭坚在宜州所写日记,于他死(si)后(hou)下落不明,直到近30年后(hou)的南宋时,复又重现(xian)江湖。范寥将其刊刻(ke)出版,并为之作序。序中,他追忆了当年前往宜州追随黄庭坚的经过:“崇宁甲申秋,余客建康,闻山(shan)谷(gu)先生谪居岭表(biao),恨不识之。遂溯大江,历湓浦,舍舟(zhou)于洞庭,取道(dao)荆湘,以趋(qu)八桂,至乙酉三月十四日始(shi)达宜州,寓宿崇宁寺(si)。翼日,谒先生于僦舍,望(wang)之真谪仙人(ren)也,于是忘其道(dao)途之劳,亦不知瘴疠之可畏耳。”就是说,原本客居今南京(jing)的范寥,在听说黄庭坚流放宜州后(hou),慕其才华声望(wang),花费数(shu)月时间,行程数(shu)千里来到宜州。
对这位远道(dao)而来的“铁粉”,黄庭坚十分(fen)欣(xin)喜,他写了好几(ji)首诗赠给(gei)范寥,其中一(yi)首称范寥:“当年游侠成都路(lu),黄犬苍鹰伐狐兔。二十始(shi)肯为儒生,行寻丈人(ren)奉巾屦。”据史料可知,范寥系蜀人(ren),出身富豪,为人(ren)仗(zhang)义,出手阔绰,家中财富很快被他挥霍一(yi)空;复又因纵酒杀人(ren),亡命江湖。20岁以后(hou),范寥才开始(shi)折节读书,他天资聪慧(hui),诗词书法,无不精通(tong)。故此,在与黄庭坚见面第一(yi)天,黄庭坚就在日记里称他是“好学(xue)士(shi)也”。
准备前往宜州探望(wang)黄庭坚时,出身巨富的范寥已经穷困潦倒(dao),但(dan)如(ru)此远行,所费不低,尤其是一(yi)旦陪伴黄庭坚生活,且要活得有品质,更离不开钱。范寥如(ru)何搞钱,史料有两种说法,一(yi)说向人(ren)借贷,另一(yi)说更富传奇色彩:早年颇为赏识范寥的一(yi)位官员翟思去世了。范寥前往翟家吊丧,和一(yi)大帮人(ren)一(yi)起为翟思守灵。孰料,第二天早晨,人(ren)们却发现(xian)范寥以及席间所陈的各种金银器具都不见了。范寥施展空空妙手,带着这些金银器具全身而退。他前往宜州的路(lu)费,在宜州与黄庭坚交(jiao)游所需(xu),以及办理黄庭坚丧事的费用,都依靠这些金银器具。
范寥个性豪放,嗜酒任侠,恰与青(qing)年时代的黄庭坚绝似。他的追随与陪伴,让黄庭坚从他身上看到了远逝的青(qing)春和自(zi)由。由是,61岁的黄庭坚似乎一(yi)夜(ye)之间昨日重现(xian)。他们有时在南楼(lou)诵诗或手谈(tan),有时出游,更多时候,或是相(xiang)对把盏,或是与来访的客人(ren)泥饮。
原本,黄庭坚担(dan)心(xin)自(zi)己的身份会给(gei)交(jiao)往的官员和士(shi)人(ren)带来麻(ma)烦,招致物议,故而深居简出。自(zi)从范寥来后(hou),黄庭坚的社(she)交(jiao)圈不断扩大——他似乎在生命的高(gao)处终(zhong)于意识到:既然活在世上,就不必为了别人(ren)的议论而小心(xin)翼翼。一(yi)切,都不如(ru)任性,不如(ru)自(zi)由挥洒。在这种不断扩大的社(she)交(jiao)中,他通(tong)过与诸多友人(ren)的聚会,获得了人(ren)在天涯的快乐。那时,他短暂地忘记了自(zi)己的罪人(ren)之身,忘记了韶华已逝,暮色已临。
崇宁四年(1105年)重阳节,在范寥张罗下,朋友们于南楼(lou)聚饮。自(zi)然,黄庭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。席上,黄庭坚即兴作词一(yi)首,这是他一(yi)生中的最后(hou)一(yi)首词作:
“诸将说封侯(hou),短笛长歌(ge)独倚楼(lou)。万事尽随风雨去,休休,戏马台南金络(luo)头。 催酒莫迟(chi)留(liu),酒味今秋似去秋。花向老人(ren)头上笑,羞羞,白发簪(zan)花不解愁。”
事到如(ru)今,功(gong)名(ming)如(ru)梦如(ru)幻,随风远去,独有满头白发,真实而潦草。回首往事,只能付之一(yi)笑。
这笑,是忧伤,也是放下。
至此,黄庭坚已经意识到,在这个荒诞的世界,生存的意义不是曾经的功(gong)名(ming)利禄(lu),甚至也不是可能流传下去的诗文书法,而是在那些电光火(huo)石般的片段里,真切感受到的人(ren)生的喜怒哀乐。对一(yi)个年过六旬(xun)的老人(ren)来说,如(ru)今,流落异乡也罢,除名(ming)羁管也罢,一(yi)切,都不重要了。在生命的尽头,惟有坦然面对——面对旧日的光荣与梦想,苦闷和伤痛,也面对永远不会再来的悲欣(xin)年华。
众人(ren)酩酊大醉后(hou),聚会结束了,多风的南楼(lou)上只剩下黄庭坚与范寥。一(yi)会儿,电闪雷鸣,一(yi)场(chang)久盼的大雨终(zhong)于来临。弥漫的暑气渐渐消散,黄庭坚把脚从栏杆缝隙里伸出去,让冷(leng)冷(leng)的雨洗去酒后(hou)的燥热。
那时,他回过头来,朝着范寥淡淡一(yi)笑:吾平生无此快也。
21天后(hou),黄庭坚在南楼(lou)去世。
那时,凉爽(shuang)的秋天即将来临,而黄庭坚,他已经等(deng)不及了。
范寥将黄庭坚葬在了宜州,尔后(hou),这个粗豪而多情的汉子离开了令他百感交(jiao)集的宜州。宜州城外的某座山(shan)谷(gu)里,黄庭坚的坟墓(mu)独自(zi)经受风吹雨打。
黄庭坚墓(mu)。聂(nie)作平摄
在另一(yi)座山(shan)谷(gu),后(hou)人(ren)会为他修一(yi)座庙,人(ren)们把它(ta)称为山(shan)谷(gu)祠。当他身为犯人(ren)时,这座城市接纳了他,他也在这座山(shan)城生活了短短的一(yi)年多——死(si)后(hou)的黄庭坚,还要在这里再待三年。三年后(hou),他的骨骸终(zhong)于回到老家双井。
多年前,那个踩(cai)着春风离家的少年,归来时,是一(yi)具黑漆(qi)漆(qi)的棺木。在人(ren)生的沙(sha)场(chang)上,永远没有胜利者。千百年来,所有的人(ren)无不如(ru)此。
黄昏时分(fen),我(wo)站(zhan)在宜州山(shan)谷(gu)祠外。炎热的白天终(zhong)于快过去了,风变得凉爽(shuang)。当我(wo)回过头去,最后(hou)望(wang)一(yi)眼(yan)正在被越来越稠的夜(ye)色包裹(guo)的山(shan)谷(gu)祠时,我(wo)忽然想到几(ji)天前的另一(yi)个黄昏。那个黄昏,我(wo)在双井,我(wo)回过头去最后(hou)望(wang)一(yi)眼(yan)的,是月色淡扫的山(shan)谷(gu)园。小小的坟墓(mu)掩映在白墙背后(hou)。暮色如(ru)潮,淹没了园子,也淹没了黄庭坚塑像。我(wo)没法看清黑暗中那张苍老的脸(lia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