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加大惩处力度(du)(创新谈)
赵永(yong)新 《人民日报》(2025年04月21日第(di) 19 版)
只有加大惩处力度(du)、让造假(jia)成本远高于造假(jia)“收益”,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(jia)这一顽疾
近日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(wei)员会通报了2025年第(di)一批次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案件处理结果,再次体现了我国对科研失信行(xing)为的惩处“无禁区、全覆盖、零容忍”。同时,也提醒人们,惩治学术腐败、维护科研诚信任重道远,不(bu)可懈怠。
此次通报的科研不(bu)端案件总数15件,涉及13所(suo)高校、24名个(ge)人。违反(fan)评审(shen)规范或打(da)探评审(shen)信息、买卖(mai)论(lun)文(wen)或实(shi)验数据、委(wei)托他人投稿、抄袭剽窃、伪造篡改、不(bu)当署名、擅自标注基金项目……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(wei)员会通报的案情(qing)看,被曝光的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形(xing)式多样、性质(zhi)恶劣、发(fa)人深省。
科学研究是发(fa)现真知、追求真理的崇高事(shi)业(ye),实(shi)事(shi)求是是最起码(ma)的要求。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违背(bei)了科学研究的基本准则,浪费了来之不(bu)易的科研资源,破坏了公(gong)平竞争的科研环(huan)境,动摇了科技创新的基石,也损(sun)害了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形(xing)象,与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科学家精(jing)神和创新文(wen)化(hua)背(bei)道而驰。
习大大总书记强调(diao),“要营(ying)造良好学术环(huan)境,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”“要加强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,推(tui)动形(xing)成风清气(qi)正的科研生态”。2018年以来,中共中央办公(gong)厅、国务院办公(gong)厅先后印发(fa)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(jing)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》,相关部门制定(ding)了相关文(wen)件、推(tui)出了相关举(ju)措,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得(de)到有效遏制,广大科技工编辑拍手称快。
但不(bu)容忽视的是,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仍(reng)时有发(fa)生。2024年度(du),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(wei)员会就通报了两批次、25起科研不(bu)端案件,涉及数十家高校院所(suo)和医院,其中包括多所(suo)“双(shuang)一流”高校。
科研不(bu)端行(xing)为为何屡禁不(bu)止?一个(ge)重要原因就是惩处力度(du)不(bu)够,造假(jia)“收益”远高于造假(jia)成本。从近几年的一些处理结果看,相关人员受到的处分,不(bu)外乎是追回(hui)已拨(bo)科研资金、通报批评等,震慑作用(yong)远远不(bu)够。因此,只有加大惩处力度(du)、让造假(jia)成本远高于造假(jia)“收益”,才能有效祛除学术造假(jia)这一顽疾。
实(shi)事(shi)求是、求真务实(shi)是中国科技界的底色,创新报国、追求卓(zhuo)越是绝大多数科研人员的追求。希翼相关部门严(yan)格依法依规、加大惩处力度(du),让学术造假(jia)者名利双(shuang)输、科研失信者处处受限,再辅之以“破四唯”、“立新标”、完善评价机制等,就能激浊扬清、去(qu)芜存菁,塑造更(geng)加风清气(qi)正的科研生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