促进农业(ye)农村现代(dai)化、加快(kuai)建设农业(ye)强国,需要发挥农业(ye)科技创新的关(guan)键支撑作用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业(ye)科技力量协同攻(gong)关(guan),要求强化农业(ye)科研资源力量统筹(chou)。这既是打通(tong)我国农业(ye)科技创新堵点、加快(kuai)形成(cheng)农业(ye)新质生产力的必然(ran)要求,也是抢占全(quan)球(qiu)农业(ye)科技创新制(zhi)高点的重要途径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深入推进农业(ye)科技体制(zhi)改革,有效激发了(le)农业(ye)科研单位和科研人(ren)员的创新活力,农业(ye)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(cheng)绩,全(quan)国农业(ye)科技进步贡献(xian)率从(cong)2002年的42.3%提高到了(le)2023年的63.2%。与此同时,部分农业(ye)科研单位和科研人(ren)员也存在力量分散等新问(wen)题。农业(ye)科技创新具有涉及学科多、创新链条长、地域性强等特点,客(ke)观上需要多主体、跨领(ling)域、跨区域的大协作大联合。在新的时代(dai)条件下,迫切(qie)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(zhi)优势,在健全(quan)多元激励机制(zhi)、激发科研人(ren)员创新活力的基础上,切(qie)实(shi)提高农业(ye)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。
推动农业(ye)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于发挥好协同效应,而发挥协同创新作用的关(guan)键,在于深入认识和统筹(chou)把握农业(ye)发展特点,遵循农业(ye)科技规(gui)律,因(yin)地制(zhi)宜拓展农业(ye)科技创新路径,从(cong)而更好支撑引领(ling)现代(dai)农业(ye)发展。
遵循农业(ye)科技创新规(gui)律推进农业(ye)多学科、跨领(ling)域交叉融合创新。从(cong)科研创新范式(shi)看,科技创新已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“大科学”“大融合”时代(dai),科学突破和技术变革更多发生在学科交叉的新兴技术领(ling)域,如生物信息(xi)、生物物理、量子计(ji)算等。信息(xi)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创新可能会孕育(yu)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,基因(yin)编辑、智能育(yu)种(zhong)、智慧(hui)农业(ye)、合成(cheng)生物等领(ling)域技术持续迭(die)代(dai)升级(ji)将带(dai)来农业(ye)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。抢占全(quan)球(qiu)农业(ye)科技创新制(zhi)高点,需要强化交叉学科建设,培养(yang)涉猎(lie)更宽领(ling)域的人(ren)才队伍,打破现有行业(ye)、学科边界(jie)进行协同创新。从(cong)农业(ye)自身特点看,农业(ye)是动植物、微生物与环境交互(hu)影响的复(fu)杂生产系统,农业(ye)科技创新比(bi)其他行业(ye)涉及更广(guang)泛的学科,需要生物、化学、机械、信息(xi)、土壤(rang)、生态、水利等多学科常识的综合运用。农业(ye)生产需要品种(zhong)、栽培、植保(bao)、肥料、灌溉(gai)、农机装备等多项技术综合利用。任何(he)单一的技术创新成(cheng)果,如果缺乏其他技术的配套开发与应用,都无法实(shi)现最(zui)佳的生产效能。农业(ye)科技创新需要系统部署相关(guan)涉农学科的协同创新,推进良种(zhong)良法相配套、农机农艺(yi)相融合、工程农技相结(jie)合的综合技术集成(cheng);也需要加强农业(ye)创新系统与各行业(ye)创新系统的深度合作,充分利用各行业(ye)共性技术推进农业(ye)科技力量协同攻(gong)关(guan),促进各行业(ye)先进适用技术、设备、材料等在农业(ye)领(ling)域的应用创新。
遵循地域生态适宜性规(gui)律促进农业(ye)科技创新跨区域大协作。农业(ye)生产受自然(ran)环境的影响较大,因(yin)此,各地需要根据各自资源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农业(ye)技术,而且任何(he)先进技术都必须经过区域性试(shi)验验证(zheng)才能进行推广(guang)。我国广(guang)阔的区域空间(jian)可以为农业(ye)科技创新提供丰富的生物质资源、多元的环境场(chang)景,加强跨区域农业(ye)创新协作将有利于加速技术迭(die)代(dai)、拓展创新空间(jian)。比(bi)如,热带(dai)种(zhong)质的适应性改良是拓宽温带(dai)遗(yi)传基础的重要途径,“南繁北育(yu)”利用南方一年多季生产优势加速作物选育(yu),农机装备需要统筹(chou)考虑不同地区的地形、土壤(rang)、气温、种(zhong)植模式(shi)进行适地化开发。应建立健全(quan)农业(ye)科技创新跨区域协作机制(zhi),推动各地建立农业(ye)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平台,吸引全(quan)国各类机构与本地科研团(tuan)队合作开展区域适应性开发、综合技术集成(cheng)与技术推广(guang)服务。发挥崖州湾国家实(shi)验室在我国种(zhong)业(ye)创新中的龙头作用,加快(kuai)建立区域试(shi)验基地,推进不同地区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品种(zhong)遗(yi)传改良协作,加快(kuai)选育(yu)良种(zhong)在不同生态区的区域性试(shi)验。
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农业(ye)科技创新与产业(ye)创新深度融合。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、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、产业(ye)深度转型升级(ji)而催生,是科技创新与产业(ye)发展深度融合形成(cheng)的先进生产力。农业(ye)领(ling)域科技创新成(cheng)果要转化为农业(ye)新质生产力,不仅需打通(tong)从(cong)基础研究、应用开发、试(shi)验验证(zheng)、示范试(shi)验、商业(ye)化应用、推广(guang)服务到农户应用的全(quan)创新链条,而且要形成(cheng)产业(ye)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反(fan)馈循环回(hui)路,以产业(ye)需求牵引创新方向、以产业(ye)应用加速创新迭(die)代(dai)、以产业(ye)利润支撑创新投入。一方面,要注重从(cong)供给(gei)侧(ce)推动农业(ye)科技创新与产业(ye)创新深度融合,着眼推广(guang)变“专(zhuan)家田”为“农民田”,完善农业(ye)技术推广(guang)与服务体系,促进农业(ye)技术创新与农户生产实(shi)践有机结(jie)合。另一方面,注重从(cong)需求侧(ce)推动农业(ye)科技创新与产业(ye)创新深度融合,针对农业(ye)高效集约(yue)、绿色低碳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存在的短板,谋划(hua)农业(ye)科技创新布局。最(zui)为关(guan)键的是,要聚焦农业(ye)科技企业(ye)小散弱的问(wen)题,加快(kuai)完善大学、科研院所与企业(ye)的产学研融合创新机制(zhi),实(shi)现技术流、资金流、人(ren)才流的融通(tong)。加强科企融合型研发机构、农业(ye)科技创新联盟等创新网络节点建设,填补大学科研院所不愿做、企业(ye)不愿投的中间(jian)技术断层,打通(tong)前沿技术向产业(ye)应用转化的通(tong)路。建立财政、企业(ye)和金融机构联合投入的农业(ye)科技创新基金,完善市场(chang)需求导向的研发资助、中间(jian)创新成(cheng)果价值实(shi)现、相关(guan)主体创新收益合理分享机制(zhi),打通(tong)研发投入与创新价值收益的创新资本循环链。完善大学、科研院所与企业(ye)之间(jian)科研人(ren)员的双向流动机制(zhi),支撑更多农业(ye)企业(ye)科研人(ren)员获得专(zhuan)业(ye)技术职称和科技奖励。
推动跨学科、跨地区、产学研协同攻(gong)关(guan),凝聚农业(ye)科技创新合力,关(guan)键在于加快(kuai)建立协同化农业(ye)科技创新组织机制(zhi)。我国农业(ye)科研机构数量超过860家,农业(ye)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(xiao)科研人(ren)员约(yue)12万人(ren),农业(ye)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(xiao)科研人(ren)员数量位居世界(jie)第一,亟需构建分工协作、上下贯(guan)通(tong)的全(quan)产业(ye)链创新体系,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。
从(cong)创新主体功能定(ding)位看,需要更加突出主责主业(ye)、优势互(hu)补。国家级(ji)涉农科研院所和重点涉农高校(xiao)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向,集中资源深耕细(xi)作,着力抢占优势学科的技术前沿;各地涉农科研院所与院校(xiao)应着力服务区域发展,强化特色品种(zhong)、特色产业(ye)的技术优势,对接相关(guan)先进技术进行区域适应性开发,综合集成(cheng)各项技术开展推广(guang)服务。全(quan)力支撑崖州湾国家实(shi)验室发挥种(zhong)业(ye)创新总(zong)平台、总(zong)链长职责,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急需品种(zhong),进行任务总(zong)体设计(ji)、团(tuan)队遴选组织、资源统筹(chou)调配、成(cheng)果整合集成(cheng)、产业(ye)服务支撑。从(cong)创新项目(mu)看,需要强化全(quan)产业(ye)链贯(guan)通(tong)协同布局,发挥重大项目(mu)对创新资源的整合作用。在基础研究、关(guan)键共性技术创新、重大新品种(zhong)和产品创新分块部署的基础上,建立关(guan)联技术项目(mu)的协调机制(zhi),从(cong)科研团(tuan)队、过程管理、验收标准等项目(mu)管理要求上推动人(ren)员交叉、常识交流、数据材料共享,注重对先期项目(mu)技术成(cheng)果后续应用转化的接续支撑。推动各地农业(ye)科技项目(mu)在相关(guan)技术区域性应用上的协同投入。还要加强相关(guan)部门对农业(ye)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支撑,构建良好的农业(ye)科技创新生态。
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编辑程郁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、研究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