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不久结束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促(cu)进大会(以下简称“高促(cu)会”)上(shang),京津冀、长三(san)角、粤港澳大湾区的分区展台“变身”洽谈桌,不少高校的科研团队摊点(dian)纷(fen)纷(fen)展出了科技感拉满的新技术、新产(chan)品(pin),来自政府部(bu)门、行业(ye)协会、企业(ye)等单(dan)位的“买家”们不时(shi)抛出合作“橄榄枝”。
在本届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(jian),不论是平行论坛、技术交易会还是配套活动,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成为中外参会者提及的“高频词”之一。不仅有多所(suo)高校校长分享(xiang)了学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的成功(gong)案例与模式,也有专家直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的“死亡谷”挑战。
科研人员(yuan)往往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(shi)场的过程称为跨越“死亡谷”,越过“死亡谷”,就(jiu)意(yi)味着(zhe)科技成果能(neng)够以商品(pin)的身份上(shang)架销售。
如何成功(gong)跨越“死亡谷”?这道大题(ti)急需新的解法。
高校科技成果“转”起来
在高促(cu)会“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主题(ti)展”展位上(shang),一只(zhi)白色的北(bei)极熊模具前站满了人,“摊主”却不见了。
“张凯老(lao)师昨天来了,今天又飞到厦门去了。”北(bei)京凝基新材科技有限公(gong)司(si)总经理(li)卢迪告诉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,随着(zhe)业(ye)务不断拓展,该公(gong)司(si)董事长、北(bei)京理(li)工(gong)大学教授张凯的“行程单(dan)”越来越满。
卢迪先容,该公(gong)司(si)核心技术是不融化(hua)、不滴水的凝胶冰(bing)雪(xue)新材料,可以应用在文创产(chan)品(pin)、户外冰(bing)场、冷链物流等多个领域,由张凯教授团队研发。
2023年,北(bei)京理(li)工(gong)大学开始全面推广(guang)“先赋权后行权”转化(hua)模式。学校先不入股,授权教师团队依托职务科技成果创办(ban)企业(ye),待公(gong)司(si)通过市(shi)场检验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,学校再按照事先约定的比例获得股权或现金收益。这一模式极大简化(hua)了流程,提高了转化(hua)效率。
张凯是这一新机(ji)制(zhi)的获益者之一。手里有技术、学校给支撑,公(gong)司(si)仅成立一个多月就(jiu)拿到千万元级别的融资。2024年,公(gong)司(si)生产(chan)的文创产(chan)品(pin)“凉宝”相继在北(bei)京动物园、王府井大街等地(di)“上(shang)架”,受(shou)到了市(shi)民游(you)客(ke)的欢迎。
卢迪透露,目前,公(gong)司(si)所(suo)有生产(chan)线已经能(neng)满足每年上(shang)百万个小“凉宝”的生产(chan),但今年的主要(yao)目标就(jiu)是要(yao)“做大”。他(ta)说,公(gong)司(si)今年将在冷链物流、冰(bing)雪(xue)体验场景、绿色建筑、储能(neng)等领域拓展业(ye)务,例如为企业(ye)研发节能(neng)“冰(bing)被”、在不下雪(xue)的城市(shi)里打造(zao)“冰(bing)天雪(xue)地(di)”活动场地(di)等。
距离(li)凝基新材展位不远处(chu),北(bei)京工(gong)业(ye)大学化(hua)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马雪(xue)梅亲自上(shang)阵,向参会者先容团队研发的新型氢面膜、氢饮(yin)料等产(chan)品(pin)。“去年是成功(gong)研发,今年产(chan)品(pin)已经成功(gong)量产(chan)了。”马雪(xue)梅先容,团队在创伤救治领域原创性地(di)发现氢气引(yin)发全新的愈合方(fang)式,并基于此(ci)成果成功(gong)研发新型氢敷料系(xi)列产(chan)品(pin)。
记者了解到,主题(ti)展区向国内外高校征集了70余件科技成果转化(hua)项目,涉及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新能(neng)源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生命健康(kang)等领域,此(ci)外,全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中的校地(di)企协同模式、国家大学科技园机(ji)制(zhi)和优质科技成果也面向参会者展出。
“大家心中的共识是,创新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。”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在高促(cu)会上(shang)表(biao)示,高校目前依然(ran)是中国创新非(fei)常重要(yao)的策源地(di)。
日本工(gong)程院院士、北(bei)京工(gong)业(ye)大学教授唐捷注意(yi)到,高校科研成果转化(hua)还面临很(hen)大的挑战。她(ta)举例,根据《2024年中国专利调(diao)查报告》,我国企业(ye)发明专利产(chan)业(ye)化(hua)率达到53.3%,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专利转化(hua)率为3.9%。
“中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(di)和转化(hua)的科技端,在科技成果转化(hua)方(fang)面还具有较大发展空间(jian)。”唐捷说。
科技成果转化(hua)为何遭(zao)遇“死亡谷”
今年年初,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yao)(2024-2035年)》正式公(gong)布,其中明确提出“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效能(neng)”。
“科技成果转化(hua)被摆(bai)在了前所(suo)未(wei)有的重要(yao)位置。那么,在科技成果转化(hua)过程中,它面临的挑战是什么?”论坛年会期间(jian),北(bei)京航空航天大学机(ji)器(qi)人研究所(suo)名誉所(suo)长、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(tian)苗在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(hua)50人论坛上(shang)发问。
王田(tian)苗与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的研究员(yuan)们对比分析了美(mei)国、以色列、欧洲以及中国创新领域的科研论文、独(du)角兽(shou)企业(ye)等信息,认为“小天才”创业(ye)和大厂高管(guan)创业(ye),这两种方(fang)式最容(rong)易让科技成果转化(hua)成功(gong)率提高,例如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(feng)、宇树科技CEO王兴兴等。他(ta)认为,这两类创业(ye)者都(dou)具有满腔热情和使命感;都(dou)具有商业(ye)思维,以市(shi)场需求(qiu)为牵引(yin);都(dou)具有团队合作精神。
那么,科技成果转化(hua)过程中遭(zao)遇“死亡谷”或过早“夭折”的原因是什么?“市(shi)场需求(qiu)不明确,现金流断裂,创业(ye)团队或合伙(huo)人的分裂。”王田(tian)苗说。
他(ta)提醒,在科技成果转化(hua)的新格局(ju)中,要(yao)充分理(li)解两个核心要(yao)点(dian):一是国家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(hua)的迫切需求(qiu),二是必须回归市(shi)场牵引(yin)的商业(ye)本质。“只(zhi)有实现转化(hua)生态、创新人才、产(chan)教融合协同等的良性循环,才能(neng)真正找到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(hua)方(fang)法。”
西北(bei)工(gong)业(ye)大学资产(chan)公(gong)司(si)董事长、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符新伟提到,对高校院所(suo)来说,职务科技成果的所(suo)有权和“支配权”存在分离(li)的实际情况,这也是造(zao)成现在成果转化(hua)“乱象丛生”的原因之一。
他(ta)说明(shi),成果完成人对成果的使用、处(chu)置,都(dou)具有相对话语权,但成果的所(suo)有权属于高校院所(suo),要(yao)按照国有资产(chan)进行管(guan)理(li),这一对矛盾关系(xi)造(zao)成了成果转化(hua)的痛点(dian),成果完成人更愿意(yi)选择(ze)转让、许可等相对简单(dan)且风险较低的转化(hua)方(fang)式,导致有组织的转化(hua)无法有效开展。
符新伟建议(yi),亟需按照成果转化(hua)的规律,制(zhi)定职务科技成果单(dan)列管(guan)理(li)具体操作路(lu)径。同时(shi),坚持做有组织的转化(hua),在转化(hua)方(fang)式的选择(ze)上(shang)要(yao)因地(di)制(zhi)宜(yi)、坚持最适合原则,不宜(yi)一刀切。
中国产(chan)学研合作促(cu)进会常务副会长雷朝滋(zi)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上(shang)也提到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率较低的问题(ti)。
“企业(ye)要(yao)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”这句话在雷朝滋(zi)看来,第一个阶段要(yao)让企业(ye)成为投入的主体,“不投入就(jiu)不会关注,就(jiu)没有内生动力”。第二个阶段,企业(ye)要(yao)成为科技成果运用的主体。第三(san)个阶段,企业(ye)才有可能(neng)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。
跨越“死亡谷”,着(zhe)眼校企“深(shen)度融合”
破解科技成果转化(hua)的“死亡谷”难题(ti),国内外多所(suo)高校校长探索出了新的模式、机(ji)制(zhi),也有多位专家给出了破题(ti)之路(lu)。
上(shang)海(hai)理(li)工(gong)大学校长朱新远分享(xiang)了该校探索的作价入股先行先试机(ji)制(zhi)。2016年,上(shang)海(hai)理(li)工(gong)大学科技成果“作价入股”试点(dian)项目正式落地(di)后,成功(gong)注册上(shang)海(hai)上(shang)理(li)太赫兹科技有限公(gong)司(si),并给予(yu)太赫兹技术团队72%的股权激(ji)励。“现在看起来没什么,但在当年这些举措都(dou)是不容(rong)易的,尤其是做成了全国首单(dan)科技成果转化(hua)递延纳税优惠项目。”朱新远说。
“当前不管(guan)是在传统工(gong)业(ye)还是人工(gong)智能(neng)方(fang)面都(dou)发生了非(fei)常大的变化(hua)。”韩国汉城大学校长李(li)昌远列举了这所(suo)位于韩国首尔(er)老(lao)城区的高校面临的科技创新挑战,提出了一种以产(chan)业(ye)振兴、面向未(wei)来的技术储备、城市(shi)创新纽带的“三(san)维战略”,结合学校在AI、XR、机(ji)器(qi)人以及数字创意(yi)技术方(fang)面的积淀,与中国、东盟、欧洲等地(di)建立全球创新网络,让高校在区域发展中主动担当。
“推动企业(ye)作为创新主体,其实就(jiu)是为了把它(科技成果)用上(shang)去。”中国工(gong)程院院士、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先容,西安交通大学建设中国西部(bu)科技创新港,汇聚(ju)政、产(chan)、学、研、用、金6种资源,推进企业(ye)主导的产(chan)教深(shen)度融合。
张立群还说,学校创立了“双(shuang)院长—双(shuang)管(guan)理(li)—双(shuang)签(qian)字”校企合作模式,如果企业(ye)一方(fang)的院长不同意(yi)某个项目或是不同意(yi)购买某个仪器(qi)设备,那么高校就(jiu)不会强制(zhi)花经费,以此(ci)来推动校企深(shen)度融合。
“过去老(lao)说企业(ye)是出题(ti)者,其实一定要(yao)(和高校)共同出题(ti)。”张立群说,企业(ye)和高校共同“出题(ti)”、共同“答题(ti)”的目的在于,把准方(fang)向,培育研发人员(yuan),等三(san)五年成果做出来后,企业(ye)、高校师生共同受(shou)益、共同成长,“这才叫深(shen)度融合”。
雷朝滋(zi)认为,加(jia)强企业(ye)主导的校企合作,是破解当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(hua)难、产(chan)业(ye)化(hua)低的最有效途径。
雷朝滋(zi)还提到,为了让产(chan)学研合作真正深(shen)度融合,让高校老(lao)师对企业(ye)的项目有兴趣、有信心,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管(guan)理(li)也要(yao)与时(shi)俱进,也要(yao)改变,一视同仁地(di)对待校企合作项目。
唐捷曾参加(jia)过两个日本的科研项目,她(ta)认为,设立服务机(ji)构,产(chan)学研服务机(ji)构以及技术转让机(ji)构,能(neng)够促(cu)进高校与企业(ye)间(jian)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(xiang),形成独(du)具特色的高科技产(chan)业(ye)园的合作模式。她(ta)提到,如今北(bei)京工(gong)业(ye)大学已经有了山河湾谷创新区,从短期目标、中期目标到长期目标推动校地(di)产(chan)协同,推进产(chan)学研融合发展。
“大家的设想(xiang)正在变成现实。”曾嵘向参会者展示了正在拔地(di)而起的清华南口国重基地(di)图片(pian)。他(ta)先容,该基地(di)集中承(cheng)接清华大学以全国重点(dian)实验室为主的有组织科研力量,基地(di)内还将建设幼儿园、小学、学生公(gong)寓等配套设施,预留产(chan)业(ye)转化(hua)中试平台。曾嵘希翼,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(yuan)在基地(di)内实现学科交叉(cha)融合,校地(di)企交叉(cha)融合,为国家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(hua)作出贡献。
教育部(bu)科学技术与信息化(hua)司(si)副司(si)长舒华在千校万企协同创新大会上(shang)提到,要(yao)深(shen)化(hua)科技成果管(guan)理(li)改革,加(jia)强校内科研、人事、财(cai)务、审计、纪检等部(bu)门间(jian)的统筹(chou)协调(diao),深(shen)化(hua)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,健全尽职免(mian)责机(ji)制(zhi),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(hua)为现实生产(chan)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