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统计,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,同比增加43万人。“尽管减去通过专升本和考研实现深造的200多万,还约有1000万大学生要进入就(jiu)业路径。”教育部创新(xin)创业教育引导委员会委员张锐日前表示(shi),当前全国企业和公职单位对大学生的招聘需求总量超过1300万,但由于求职学生与招聘企业在(zai)基本条件层面的供需适(shi)配效率过低、在(zai)综合能(neng)力层面的供需适(shi)配尚存偏差等原因,导致“企业招人难(nan)”和“学生求职难(nan)”同时(shi)普遍存在(zai)。
如何高效破解“有活(huo)没人干”与“有人没活(huo)干”的结构(gou)性就(jiu)业矛盾?张锐认为,做(zuo)好“双向适(shi)配”是破解问题的关键(jian)。一方面企业岗位基本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初始意(yi)愿;另一方面学生基本资历(li)也要达到企业岗位的初始要求。
在(zai)张锐看来,虽然(ran)全国近300万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超过13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招聘需求量,但一个大学生在(zai)毕业前8个月的应届求职期,用常规方式(shi)能(neng)够接触和了解的企业和岗位,可(ke)能(neng)不到总数的千分之一。“同时(shi),企业招聘表达的所需大学生能(neng)力资历(li)水平以及岗位内容,和大学生求职表达的自身能(neng)力资历(li)水平以及希望(wang)工作条件等信息,也是五花八门,导致企业和学生一般只(zhi)能(neng)用人工方式(shi),彼此逐个缓慢分析匹(pi)配,效率极低。”
张锐建议,应构(gou)建与应用人岗智能(neng)匹(pi)配平台,将企业表达招聘信息和大学生表达的求职信息,用大语言(yan)模型转化表达为统一指标体系并输入智能(neng)化匹(pi)配系统,进行人岗智能(neng)精准双向匹(pi)配,帮助大学生从浩若烟海的校招信息中找到适(shi)配企业岗位。“通过人岗智能(neng)匹(pi)配、综合能(neng)力特训和高质(zhi)量教育发展推动求职学生与招聘企业在(zai)基本条件和综合能(neng)力两个层面更高效和更精准的供需适(shi)配,是促进高质(zhi)量充分就(jiu)业的关键(jian)突破点。”张锐说。
“第一步是在(zai)应届毕业的有限时(shi)间内,针(zhen)对企业等社会组织招聘考察的部分重要能(neng)力指标进行专项强化训练,实现快速提升。第二步则是进行招聘考测(ce)应对技法(fa)全项准备。”张锐认为,人岗智能(neng)匹(pi)配能(neng)彻底避免“学生对招聘岗位与自身专业契合度的误解误判”这个重大问题。除此之外(wai),通过科学特训模式(shi)能(neng)快速将应届毕业生综合能(neng)力升级到更适(shi)配用人单位需求的状态。(经济日报记者 郭(guo)静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