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(biao)题:周宁强化科技赋能,通过培育优质马铃薯品种,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 种苗添翼 小土(tu)豆“飞”向大市场(chang)
技术人员在福建(周宁)高(gao)山马铃薯繁育中心查看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情况。 郑文敏 摄
4月9日,踏(ta)入位于周宁县浦(pu)源镇溪坪村的国家南方薯类(lei)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(gao)山科研基地,只(zhi)见省农科院的专家正俯身查看马铃薯脱毒苗的生长情况。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里,玻璃瓶中的嫩绿芽尖,正悄然(ran)经历着一场(chang)进化。
周宁拥(yong)有“中国天然(ran)氧吧(ba)”的美誉,以(yi)平均海拔800米的独(du)特地理优势,造就了昼(zhou)夜温差大、湿度大、土(tu)质疏松肥沃(wo)的天然(ran)温室,孕育出(chu)“周宁高(gao)山马铃薯”这一国家地理标(biao)志产品,拥(yong)有支链淀粉含(han)量高(gao)、黏性(xing)强、口感好的独(du)特品质。但世代沿袭的自留种传统(tong),让(rang)本地马铃薯品种逐渐退化,进而出(chu)现芽眼增多、抗性(xing)变差、产量锐减等问题,往昔亩产1000多公斤(jin)的好收(shou)成,一度跌至不足500公斤(jin),土(tu)地“越种越瘦”。
破题之路在何方?周宁将关(guan)键锚定在科技之上。
2018年(nian),国家南方薯类(lei)科学观测实验站马铃薯高(gao)山科研基地正式落地周宁,300余(yu)份(fen)国内外(wai)优质种质资源随(sui)之而来。该(gai)科研基地的科研团队围绕杂交育种、产业技术示范等展开全方位研究,每年(nian)能收(shou)获5万粒(li)以(yi)上杂交种子,为马铃薯品种的改良提供(gong)了丰富素材。
2023年(nian),福建(周宁)高(gao)山马铃薯繁育中心投用。在这个占地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,脱毒苗经历着生命跃迁:茎(jing)尖组织培育的脱毒苗在雾培室生成原原种,经高(gao)山繁育升级为原种,最终成为可大规模种植的一级种薯。这套梯级扩繁体系,每年(nian)可产出(chu)22万粒(li)微型(xing)薯,为健全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奠定了坚(jian)实基础(chu)。
移步至中心外(wai)侧的马铃薯选种圃,上百个马铃薯种分布田间,其茎(jing)叶高(gao)矮不一,每一株都佩戴着专属“身份(fen)证”。“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种质资源,要经过3年(nian)以(yi)上严(yan)苛的适应性(xing)筛选,才能进入推广阶段。就拿‘费乌瑞它’来说,其表现十分亮(liang)眼,不仅亩产成功突破1750公斤(jin),薯形还极(ji)为匀称,品质接近周宁本地种,一推向市场(chang),就深受消费者喜爱。”周宁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高(gao)级农艺师、市级科技特派员兰毓芳说。
然(ran)而,在漫长的自然(ran)选择与人工筛选的双(shuang)重作用下,并非所有的品种都能经受住考验。“中薯3号”前期表现良好,但经过几年(nian)连(lian)续种植,薯块(kuai)内部出(chu)现空心现象,只(zhi)能被淘汰;“兴佳2号”极(ji)易遭(zao)受晚(wan)疫病侵袭,病情一旦暴发便迅(xun)速蔓延,且后期裂果现象严(yan)重……
面对品种筛选过程中的重重挑(tiao)战,周宁县并未退缩,而是不断尝试,积极(ji)探索新路径。去年(nian),周宁县再度发力,借助前沿的生物技术,开启(qi)了一场(chang)本土(tu)马铃薯品种的“焕新之旅”。
为保存周宁本地薯种黏性(xing)强、口感好的特性(xing),省农科院科研人员对周宁本地种薯开展茎(jing)尖脱毒病、病毒检测、组培苗扩繁、脱毒薯生产等工作,成功培育出(chu)抗病害能力强的脱毒种薯。与此(ci)同时,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针(zhen)对周宁县高(gao)山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品种问题,从100多个品种中选育出(chu)“周薯糯1号”“周薯糯2号”“周薯糯3号”等3个专用型(xing)糯性(xing)品种。
“目前,我(wo)们自主繁育的这3个马铃薯品种,已在周宁县内3个不同海拔的村同步开展适应性(xing)试验,其在产量、品质、口感、抗性(xing)等方面都表现优异。在接下来的3年(nian)里,我(wo)们将对其生长情况、性(xing)状表现、单产水平、品质变化等进行细致比对与深入研究。”兰毓芳说。
在种苗培育取得新突破的基础(chu)上,周宁进一步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,助力高(gao)山马铃薯产业发展——通过“订单托(tuo)底”机制,县属国企与农户签订保价(jia)收(shou)购协议,让(rang)马铃薯在“种下”的同时就“售出(chu)”;借力“周宁有鲤”区域公共品牌,创新推出(chu)土(tu)豆月饼、奶酪(lao)土(tu)豆块(kuai)、土(tu)豆酥等网红产品,依托(tuo)电(dian)商渠道实现“云端”销售。
从实验室的试管苗到线上的订单数据,昔日藏在深山的小土(tu)豆,如今正借助科技翅膀,飞向更广阔的市场(chang),成为带动农民增收(shou)的“致富薯”。(记者 单志强 通讯(xun)员 魏知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