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,公布河北(bei)、江苏、河南等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(li),并就进(jin)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提出要求。公布案例(li)涉及提前开(kai)学、违规补课等问题,涉事省(sheng)份教育部门对相应学校给予全省(sheng)通报(bao)批评、取消评优评先资格、取消荣誉称号,对学校主要负责人(ren)给予免职等处理。
教育部近日公布的违规办学典型案例(li)再次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老(lao)问题推上(shang)了风口浪尖。
“育人(ren)为本、健康第一”,不(bu)规范办学行为严(yan)重(zhong)影响学生身(shen)心健康和教育形象。近年来,教育部持续发力,对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展开(kai)了一系(xi)列治理行动。从发布多项文件,加(jia)强(qiang)中小学生作(zuo)业、睡眠、手机(ji)、读物、体质管理,到开(kai)展常态化培训和督导,严(yan)查在校时间过长和节假日补课问题,教育部的态度可谓坚决。
即便(bian)如此,不(bu)规范办学现象仍频频出现,根源在于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尚未根本扭(niu)转。
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(xi)中,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(zhong)要指标之一。一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,不(bu)惜牺牲学生的休息(xi)时间,组织违规补课。而在一些学校负责人(ren)看(kan)来,如果自己学校严(yan)格遵守了规则,其他学校依然故我,只会导致(zhi)本校处于不(bu)公平的竞争环境之中。基于此种心理,违规的冲动就会产生。
部分家长对教育的焦虑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(shang)助(zhu)长了这种风气。在“分数至上(shang)”的氛围中,他们担心孩(hai)子输在所谓起跑线上(shang),对学校的违规行为往(wang)往(wang)视而不(bu)见乃至主动介入(ru),要求学校多上(shang)课、多布置作(zuo)业,否则便(bian)投诉。这种教育观(guan)念的偏差,使得(de)违规办学行为有(you)了滋生的土壤。
地方有(you)关部门的监管不(bu)力也是不(bu)规范办学现象频发的重(zhong)要原因(yin)。在一些地方,教育部门对辖区的违规办学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甚至包庇纵容,使违规行为难以得(de)到根本遏制。这既与个(ge)别教育部门负责人(ren)对违规办学的危害性认(ren)识不(bu)足有(you)关,也与地方政府教育观(guan)的畸(ji)形有(you)关。一个(ge)地方如果只看(kan)重(zhong)高升学率带(dai)来的政绩,自然就会漠视学生的身(shen)心健康和全面发展。
违规成本不(bu)高可能也是一些学校心存侥幸的原因(yin)。尽管在违规办学行为公开(kai)曝光之后(hou),一般都会有(you)一些处理措施。但处罚力度仍显不(bu)足,难以起到足够的震慑作(zuo)用。一些学校在权衡利弊后(hou),认(ren)为违规的收益大于风险,于是愿意尝试。
进(jin)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,还需要多管齐下。像教育部这次一样,公开(kai)曝光、严(yan)肃查处是必要的,因(yin)为这是主管部门在相关问题上(shang)绝不(bu)妥协态度的展示。而就根本而言(yan),仍然要大力深化教育评价改革(ge),要坚决把教育功利化倾向矫正过来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必须尽快建立科(ke)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(xi),将学生的全面发展、身(shen)心健康作(zuo)为评价学校和教育质量的重(zhong)要指标,引(yin)导学校、家庭乃至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(guan)。遏制乱象离不(bu)开(kai)严(yan)管、巧管。地方教育部门要建立常态化、持续性的排查整治机(ji)制,除了寒暑假等节点,更要深入(ru)到日常教学中。同时,也要拓宽监督渠道,除了教育部门的行政监督外,应鼓励(li)家长、媒体积极参与监督,确保有(you)诉即应,让违规办学行为无处遁形。
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工作(zuo)不(bu)可松懈。随着校际差距缩小,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会减轻,也有(you)利于教育回归本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