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(hou),还不懂什么是旅行。
深山中,小县城,小小年纪的我,只是时常趴在集体宿舍二楼的阳台(tai),看着(zhe)看似并不远的重峦(luan)叠嶂(zhang),看着(zhe)夕阳在山顶(ding)镀上一层金边,琢磨着(zhe)山外有啥(sha)不一样。
极少几次机(ji)会,老爹带(dai)我去桃源老家看望爷爷奶奶,老娘拉我去凤凰乡下看望外公外婆(po),我兴(xing)奋得(de)头(tou)一晚上不睡觉,第(di)二天依旧(jiu)精神抖擞地踏上散发着(zhe)浓浓汽油味(wei)的长途大巴。
一定会想方设法赖在车窗旁的位子(zi),车开动,首先是街景动了,平日里看腻了的那些熟悉的门户,门户中熟悉的人脸,门户前熟悉的老树,都变得(de)生动了。
车动处,车内的人东摇西晃,窗外的景色(se)也东摇西晃。偶尔路过山中小县城,又(you)或一处小村子(zi),我更是几乎将半个身(shen)体探出车窗,瞪大眼看。
真新鲜!
一颗种子(zi),已于斯时,种于心坎。多出门走走,多出门看看,当是极赏心悦目的大快乐的事。
工作之后不久,我开始在网上写(xie)书。惊喜地发现,自己居(ju)然有大把大把的时间(jian)可以肆意地“挥霍”。
就(jiu)有了很多次,挑选(xuan)绿壳子(zi),又(you)或红壳子(zi)的火车,稍稍对自己“优(you)渥”一点(dian),买(mai)一张硬卧票,带(dai)着(zhe)几本书,带(dai)着(zhe)笔(bi)记本电脑(nao),满怀期待踏上旅途。
窗外的景,日新月异。身(shen)边的人,时刻更迭。从小有社交恐惧的我,在列车上,在狭窄(zhai)的空间(jian)中,在短暂的“碰见”和“熟悉”中,会暂时打(da)破那一层自我圈(quan)限的“社交壳子(zi)”,壮着(zhe)胆子(zi),和不同的旅客(ke)攀谈几句,引发他们的谈兴(xing),就(jiu)立即蜷缩在一旁,认真而热切地聆听他们的倾述。
每到一处大站,总有地方特色(se)的啤酒售卖。站台(tai)上的小推车里,各种好玩的地方零嘴儿也总不会缺席。
啃着(zhe)烧鸡、熏鸡或风鸡,又(you)或者小碗蒸的排(pai)骨、腊肉(rou)、香肠(chang),喝着(zhe)风味(wei)迥异的啤酒,聆听身(shen)边旅客(ke)讲述的喜怒哀乐,手上的键盘“咔嗒”声中,一章又(you)一章新的故事就(jiu)写(xie)了出来。
记忆犹深的一次长途旅行,签约(yue)的网文平台(tai)在丽江(jiang)办(ban)编辑沙龙,不敢、更不愿乘坐飞机(ji)的我,提前3天从上海出发。那时尚未开通高铁,就(jiu)买(mai)了一张普通的快车票,在路上慢悠(you)悠(you)摇摇晃晃了两天两夜。
到了昆明。又(you)转了绿壳子(zi)的慢车,在路上又(you)晃了半天,到了丽江(jiang)。
身(shen)边的旅客(ke),上上下下,和他们交谈时,能(neng)清晰地听到,从略标准的普通话(hua),到稍带(dai)口音的普通话(hua),再到我极熟稔的西南官话(hua),最后到了我不怎么能(neng)听懂的乡土(tu)话(hua)。
窗外的楼,是渐变的。窗外的山,是渐变的。窗外的河,是渐变的。车里的人,身(shen)上的衣(yi)衫、神态、外貌,都是渐变的。
渐变,带(dai)来了更大、更多的“新鲜”刺激,时不时地,会有一座极秀美的山,一条极宽厚的河,一树极绚烂的花,甚或一名身(shen)着(zhe)民族服饰、极灿烂妍丽的女子(zi),突然映(ying)入眼中。
甚至(zhi)是背篓里的鸡、麻(ma)袋里的鸭(ya)、包裹中的小狗崽子(zi),它们的嘴儿碰触你(ni)的手背和小腿带(dai)来的触觉,都是那般(ban)地新奇,那般(ban)地不一样,那般(ban)地充满了乡土(tu)的美啊!
极有冲击感(gan)的美呼啸而来,于是,灵感(gan)就(jiu)在这稍显漫长的旅途中,疯狂地涌动。
路过一个地方,驻(zhu)留一个地方,见过某地的景,喝过某地的酒,于斯衍生出的文字,都会带(dai)上极鲜明的烙印。一章一章文字,就(jiu)这么通过无(wu)线网络直接发布,和读者相见。于一些章节(jie)中,透露出一些地理(li)符号,立马引得(de)读者一阵叫嚷:“都到家门口了,怎么不说一声?怎么都要逮着(zhe)你(ni)喝一顿(dun)哪!”
每每看到这些文字,就(jiu)会释然一笑。作为一个写(xie)书人,能(neng)被读者这般(ban)惦(dian)记着(zhe),那种幸福和满足,真个难以描述。
最近几年,又(you)迷恋上了高铁带(dai)来的快捷。小半天的时间(jian),我能(neng)到多少地方呢?北京的大栅栏,可以喝喝茶。西安的老城墙(qiang),用(yong)力摸一把。洛阳的小胡同,脚板蹭一蹭。郑州的老梧桐,落叶正翻飞。
泰山上的小鱼儿,油炸得(de)喷香;黄山脚下的鳜鱼,滋味(wei)格外醇厚;歙县老厂子(zi)里的老墨条,哪怕自己不会写(xie)毛笔(bi)字,也要弄两套存在家里增添文气;曾经送别李白的桃花潭水,不亲眼见过,怎知(zhi)真有“深千尺”的深邃(sui)和浩荡?
我都去过。我都驻(zhu)足。我沉浸其中,每每心神震荡、神思遐飞之时,或者酒馆,或者茶楼,或者树下一张石头(tou)台(tai)子(zi),都能(neng)有文字从键盘上飞溅而出,片刻之后,就(jiu)带(dai)着(zhe)奇异的地理(li)风情,和读者正面撞上。
真有幸呢。旅行,生活,还有自己的文字,已经融为一体,密不可分。如五谷酿酒,岁月越久,越发醇香,自己已然沉浸其中,不愿醒了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4月16日 20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