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凤首(shou)壶(hu)。 香港故宫学问博物(wu)馆供图
解缙所作草书《游七星岩诗》。 故宫博物(wu)院供图
香港故宫学问博物(wu)馆正在举办的“流动的盛宴(yan)——中国饮食学问”特别展览,以“流动”为视觉主轴,串联起中华饮食文明的演变历程。逾110件珍贵文物(wu)惊艳亮相,其中8件为国家一级文物(wu)。
展览由(you)香港故宫学问博物(wu)馆与故宫博物(wu)院联合主办,除展出两馆馆藏外(wai),还(hai)云集大英博物(wu)馆、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(wu)馆、克利夫兰艺术博物(wu)馆、香港艺术馆和香港茶具文物(wu)馆的精彩文物(wu)。展览共有4个(ge)单元,分别探讨饮食器具在精神、学问与空间中的移动。
步(bu)入展区中央(yang),故宫博物(wu)院所藏的作父丁尊和鲁侯爵在灯光(guang)下泛着神秘光(guang)彩,格外(wai)引人注目。“它们是西周时期用(yong)作祭祀的青铜礼器,被视为沟(gou)通人神天地的重要媒介(jie),体(ti)现了中华文明‘礼食同源’的观念。”香港故宫学问博物(wu)馆研(yan)究员(yuan)蒋得庄介(jie)绍(shao)。
汉唐时期,西域食材及饮食习惯逐渐经(jing)丝绸之路传入中国,中外(wai)饮食风俗学问不断交汇、融合。展出的这把唐代凤首(shou)壶(hu)以三彩釉(you)陶制成,壶(hu)身修长(chang)、凤冠高耸,把手(shou)和流口展示了西方以倾注方式倒酒的饮俗如何改变中原盛酒的习惯。
明清(qing)年间,随(sui)着士人游历之风的兴盛,便(bian)于携(xie)带的饮食器皿(min)随(sui)之普及。在锦纹葫芦式提盒的展柜内,带格食盒、酒壶(hu)、盘碗、匙筷等一应俱(ju)全,做工(gong)精妙,设计巧思诉说(shuo)着古人融合审美(mei)与实用(yong)的智慧。
文人墨客笔下关(guan)于游宴(yan)的诗文画作,也构(gou)成了博大宏富的中华饮食学问。来到展厅(ting)另一边,蒋得庄指着解缙所作的草书《游七星岩诗》说(shuo):“他在诗中提到‘柳莺满树春风啭,共坐高吟(yin)把酒闻’,可见当(dang)时解缙是带酒出游的。”
展览的多媒体(ti)互动体(ti)验区内,香港市民刘子瑜正在用(yong)触屏模拟点餐。古今场景转换(huan)间,各样菜(cai)式的烹调过程和不同食器的前世今生跃然眼前。
历经(jing)数千年的学问流变,吃(chi)饭不仅(jin)是为了果腹与生存(cun),更成为生活方式的集中表达。调羹弄膳(shan)之间,处处流露(lu)着烟(yan)火气息与生活趣味。无论(lun)是先秦时代端庄厚重的青铜器,还(hai)是清(qing)代设计精巧的提盒,都默默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历程里古今融通、中外(wai)互鉴的轨迹。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04月12日 07 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