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孔德淇
近日,深圳北站(zhan)上演了一场闹剧,一名旅(lu)客为等同行(xing)人(ren)上车,强行(xing)阻挡列车车门关闭,涉嫌违反治安管(guan)理处罚(fa)法中“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(xing)驶”的条款,被深圳铁路警方行(xing)政拘留。(4月20日光(guang)明网)
表面上看,不愿与同行(xing)者分离的诉求,似乎符合“人(ren)之常情(qing)”。但在高铁高度集中调度、半军事化管(guan)理的运行(xing)体系下,这种“情(qing)理”显得脆弱不堪。一次(ci)4分钟的车门阻挡,可能触发全国路网的“蝴(hu)蝶效应”,影响数万人(ren)的出(chu)行(xing)计划。根据《铁路安全管(guan)理条例》第七十七条,任何强行(xing)登乘、阻挠列车运行(xing)的行(xing)为均被明令禁止,违者可处500至(zhi)2000元罚(fa)款。本案(an)中,女子行(xing)为将个人(ren)的时间焦虑凌驾于(yu)公共运行(xing)秩(zhi)序之上,已超越“道德瑕(xia)疵”,直接触犯法律红线。
回顾过(guo)往,从2019年合肥(fei)高铁堵门事件中涉事教师遭停职,到2020年常州乘客抢夺客车操纵装置被判拘役,再到此次(ci)深圳北站(zhan)女子伸腿阻止高铁关门被行(xing)拘,都在告诫大家(men):某些人(ren)规则意识的缺失,已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。而这背(bei)后,既有个体素质的问题,也存(cun)在规则宣示不足、实行(xing)弹(dan)性引发误解的情(qing)况。部(bu)分旅(lu)客对“车门关闭后不得强行(xing)上下”的规定认知模糊,甚至(zhi)误将“人(ren)性化服务(wu)”当作突(tu)破刚性规则的理由(you)。这就要求管(guan)理者在强调“文(wen)明出(chu)行(xing)”的同时,通过(guo)更明确(que)的标识、更严(yan)格的实行(xing)、更及时的普法,让规则边界深入人(ren)心。
维护(hu)公共秩(zhi)序,需要法律的刚性约束与公民的自觉认同双管(guan)齐下。公众必须清晰认识到,近年来,因抢上抢下导致的夹伤事故、车门故障(zhang)时有发生,每一次(ci)意外都是某些人(ren)对规则漠视的后果。规则表面的“冷硬”,实(shi)则是对每一个出(chu)行(xing)者最温(wen)暖的守护(hu),就像交通信号(hao)灯不会(hui)因“赶时间”而变色,公共服务(wu)规则同样不容随意挑战,这是现代社会(hui)得以高效运转的基石。只有当个体从怕(pa)被处罚(fa)的被动(dong)遵守,转变为敬重规则的主动(dong)意识,管(guan)理者将事后惩戒与事前引导相结(jie)合,才(cai)能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(hui)治理格局。
深圳北站(zhan)的“伸腿阻止高铁关门”事件,是一堂生动(dong)的法治教育(yu)课。在人(ren)口高度密集、社会(hui)高度联(lian)动(dong)的现代社会(hui),任何对规则的破坏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(xian)。唯有坚守法律底线、完善制度设计、提升公民素养,才(cai)能让“中国速(su)度”不仅体现在铁轨上,更彰显于(yu)每位公民的文(wen)明自觉中。